光電助威戰鷹“慧眼”(大國重器背後的河南人)

河南 48℃ 0
摘要:為服務國家戰畧作貢獻,是馬鵬閣的心願。馬鵬閣說,遠程雷射目標探測能力是機載光電探測系統整體性能提升的瓶頸,團隊與航空工業光電所合作研發的數位化多脈衝雷射目標探測科技,已在我國多個新型號飛機的機載光電探測系統或光電雷達上裝備應用。這坎坷而難忘的經歷,讓馬鵬閣不僅收穫了事業成長,也更堅定了科技報國、服務人民的理想。

為服務國家戰畧作貢獻,是馬鵬閣的心願。受訪者供圖

河南科學家有話說▶▶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創新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耐下心來坐穿冷板凳”的堅強毅力,則是科研人員達成使命所必備的品質。

——“目標探測與識別”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鄭州航院教授馬鵬閣

□河南日報記者史曉琪

“讓戰鬥機上的‘千里眼’不僅看得遠,還能看得准,是我們團隊的目標。”11月18日,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教授馬鵬閣像往常一樣泡在了實驗室裏。

瞄準這個目標,鄭州航院目標探測與識別科技創新團隊自2008年以來全身心投入,交出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單:發明機載光電雷達多脈衝雷射測距機目標檢測與精確定位方法,與航空工業光電所合作研製機載多脈衝雷射測距機,已經裝備於多個國產新型主戰戰機,填補了機載數位化遠程雷射測距機的國內空白,顯著提升了機載光電探測系統的遠程目標精確定位效能,光電探測方面有些名額世界領先。

“通俗點說,就是之前戰鬥機上的‘千里眼’雷射測距機測距定位只有很短距離,我們研發的第一代機載數位化多脈衝雷射目標探測科技就讓它的作用距離提高了一倍以上。”馬鵬閣說。

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各國飛機開始裝備各種紅外對空、對地蒐索及前視吊艙。隨著隱形飛機的發展,能够探測隱形目標的前視光電探測儀已成為世界各國三代機的標準設備。

“我國的機載光電探測系統是自上世紀90年代末引進蘇-27飛機生產線後開始發展的,利用蘇-27科技改進的殲-11、殲-15、殲-16系列飛機均裝有光電探測系統,具備隱身效能的殲-20更是裝備了最新的光電雷達。”馬鵬閣說,遠程雷射目標探測能力是機載光電探測系統整體性能提升的瓶頸,團隊與航空工業光電所合作研發的數位化多脈衝雷射目標探測科技,已在我國多個新型號飛機的機載光電探測系統或光電雷達上裝備應用。

“我們的科技能應用到國防上,能為服務國家戰畧作出河南人的貢獻,很自豪。”馬鵬閣說。

“做這個項目之前我還滿頭黑髮,誰知不到一年時間完成項目時,我頭髮白了不少。”馬鵬閣說,那是2008年,他當時32歲。實現“從0到1”的突破,數位化多脈衝雷射目標探測科技要想從實驗室走向型號應用,有很難的一段路要走。

“最難忘的,是每天到鄭州航海路桐柏路口的歐麗電子公司借人家的儀器做高低溫實驗,我們俗稱‘煮板子’。”馬鵬閣說,數位化多脈衝雷射測距機必須經受住125攝氏度高溫和零下55攝氏度低溫的考驗,起初一到零下30攝氏度板子就直接斷電,改進後到了零下35攝氏度訊號又太弱不能正常工作,突破了零下35攝氏度,到零下40攝氏度又不行了……

就這樣屢屢碰壁,一點點攻關。“總共用了10個多月,終於把第一代樣機科技交給了合作單位,甲方感慨真沒想到這麼短時間能交出這麼高品質的成果。”馬鵬閣說。

這坎坷而難忘的經歷,讓馬鵬閣不僅收穫了事業成長,也更堅定了科技報國、服務人民的理想。

2016年開始,馬鵬閣把多年積累的航空機載目標探測科技與“低慢小”目標探測及處置需求相結合,把軍用光電探測技術應用到民航領域,致力於破解無人機“黑飛”難題。現時,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到新鄭國際機場、上街機場、洛陽北郊機場等機場。

回望這些年,馬鵬閣感觸最深的,不是攻關難到數月白頭,不是科研苦到大年三十在實驗室度過,而是“軍工戰線的人真好,與他們一起攻堅克難,心裡總覺得踏實、有意義,自己做的不多,他們才是榜樣”。

這,是志同道合者的惺惺相惜,是因心懷祖國、抱負相同所以願意“互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