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港線一期相關環評資訊顯示,10號線一期作為新港線延長線和新港線一期貫通,計畫2025年建成,待新港線二期建成後,新港線與10號線一期將分段獨立運營,這意味著新港線二期的建設,或許會繼續往後拖。
對此,不少網友表示新洲太難了,好不容易獲批了一條線路,結果分成兩段,新洲修捷運怎麼這麼難?
其實不僅僅是新洲,武漢四大郊區修捷運都難,比如蔡甸的3號線二期,在2015年的時候就獲批了,但結果一期都通車這麼多年了,二期卻還要重新申報。
再比如江夏的9號線,武漢最鬧眼子的捷運沒有之一,規劃了10多年就是不批;而黃陂的前川線,看似進展順利,但是黃陂等這條線至少等了10年,同樣是通往郊區城關的捷運,黃陂足足比蔡甸、江夏晚了3-4年。
那麼,武漢四大郊區修捷運為什麼這麼難呢?
發展活力不足,規劃少
由於資源有限,武漢會優先開發市區和國開區,這導致武漢都市發展活力最高的是三大國開區(光穀、經開、臨空港),然後是部分主城區,郊區的發展活力最不足。
而捷運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更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催化劑,為了使武漢的發展動力最大化,在規劃捷運的時候,會儘量選擇一些發展活力高的地方。
畢竟發展活力高的地方不僅有發展前景還有人氣,審批起來會更容易。而發展活力不足,人烟稀少的郊區,就算規劃了捷運也很有可能會被砍,且還浪費審批名額。所以在規劃的時候,郊區的線路都會往後推。
阻礙因素眾多,獲批難
除了規劃延後以外,審批也是一個難題。審批的第一要點就是人流量,特別是如果郊區已經有了一條捷運,在人口不足的情况下,這個郊區這個片區很難會有第二條捷運了。
當然,這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環境因素的影響。江夏的9號線不用多說了吧,前期就是因為環評的問題被砍了一次,據說湯遜湖那邊多溶洞,又和武鹹城鐵部分線路重合,想要獲批也有點難。
除了環境,還有距離問題,比如新洲的邾城線,距離市區太遠了,想要獲批更難,後期只能修市域鐵路。
總之,在捷運降溫的大環境下,郊區的捷運會比城區和開發區的捷運,更難獲批。而就算獲批了,也會面臨建設資金的壓力,難以開工。
郊區財力不足,沒錢修
現時武漢市區修捷運是市里出錢,國開區和郊區修捷運都是自己掏腰包,而一些沒錢的郊區,可能面臨捷運獲批了,但是沒錢建設的情况。肯定有人會說,沒錢可以用地抵啊,可是問題是要是地不值錢呢?
比如新洲就陽邏那塊比較好,也就那裡的地稍微值點錢,可是有小道消息說,當年修21號線,新洲可是抵了一萬畝地,黃金地塊都抵得差不多了,要修新港線,那得抵押多少地啊!
况且用土地抵,也得看對方要不要,現在想想新港線陽邏段暫緩建設,除了長江通航問題需要審批的原因,或許沒錢修不起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出資分配需協調,協商難
另外跨區域捷運出資的問題,也是一大難題,如果協調不好,很可能導致整條線路建設延後。
特別是在某個區過境,在市里不給國開區和郊區兜底的情况下,大家都窮都沒錢,自然不會把自己的口糧拿出來救濟別人,自然會出現協商不洽的情况。比如蔡甸的3號線二期,據說,當初就是因為蔡甸和經開沒協商好,才導致線路調整重新申報!
而9號線未來或許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這條線路對江夏肯定是利好的,但是民族大道沿線都沒有土地可開發了,光穀的意願或許不會太高,畢竟光穀東還在開發,壓根沒精力搞光穀三環內這塊,也許後期也會因為協調的問題,到底進度緩慢。
/////////////////////////
總之,武漢郊區修捷運太難了,希望武漢的大家長可以多出面協調,不求市里給郊區或者國開區修捷運也兜底,但求能給點財力上的支持,後期讓郊區還利息,或者多要點稅收抽成也行。
畢竟武漢已經不僅僅只有老三鎮了,隨著武漢逐步向四環發展,老三鎮終將變成有國開區和郊區在內的“新三鎮”,是13個區缺一不可的大武漢,只有城郊各區都齊心協力,這樣才能武漢真正地向第五城邁進!
編輯:筱蓧
圖片:網絡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