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業新技術帶來新機遇2021高技能人才發展論壇在渝舉行,與會嘉賓展望廣闊前景

重庆 63℃ 0
摘要:

11月20日,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高技能人才發展論壇現場。

社群健康助理員、整理收納師、酒體設計師……這些新職業你瞭解嗎?11月20日,本次英才大會的重要活動之一,2021高技能人才發展論壇在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論壇公佈了我市第二批新職業培訓考核標準。新職業成為本届英才大會的熱點話題,與會嘉賓紛紛對新職業新技能帶來的新發展,發表自己的看法。

專家學者雲集論壇現場

高技能人才發展論壇是重慶英才大會的重要專題活動,由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起,是全國首個圍繞高技能人才、高品質發展,開展理論研究、資訊發佈、人才獎勵、項目簽約、演講交流的綜合性活動。

活動中,世界技能大賽美髮項目首席專家多娜艾琳·德瑪利亞女士和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劍橋大學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史蒂芬·伊凡斯先生通過視頻向本次活動致辭。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沈金强出席並致辭。

北京理工大學傑出教授、新能源資料科學家吳鋒,加拿大圭爾夫大學教授、高級機器人與智慧系統實驗室主任楊先一,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陳李翔,中國航發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級技師、中華技能大獎得主栗生銳,百度雲智教育解決方案總監、重慶百智智慧首席人力資源專家譚承軒,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創意設計總監胡安馬·洛佩茲,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智慧康養學院院長田奇恒7名專家、企業高管、傑出英才圍繞新職業作了主旨演講。

活動還發佈了2021年全國技能勞動者、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基地情况等。並為巴渝特級技師、2021年度“最美巴渝工匠”、重慶英才·高技能領軍人才代表頒獎,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授牌。為高技能人才國際合作先導區、“巴蜀工匠”協同培養融合區、“巴渝工匠”創新發展聚集區授牌。

新職業主要分佈在高新技術領域和服務業

“從2019年至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陸續發佈了4批共56個新職業,這些新職業裏,80後、90後的從業者,占比超過80%,預計未來5年內,新職業人才需求將不斷增加。”栗生銳對新職業和新技術未來的發展前景很是看好。

據他觀察,現時新職業主要分佈在兩大領域,一是高新技術領域,二是服務業。這一觀點得到我市發佈的第二批新職業培訓考核標準目錄的印證。目錄共涉及25個職業,其中高新技術占到一半,比如電子數據取證分析師、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工業視覺系統運維員等。

另一半目錄涉及的新職業可以說已經走進我們生活中,比如調飲師、互聯網行銷師、整理收納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食品安全管理師、職業培訓師等,他們都來自於服務業,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例如調飲師,其實就是人們所熟知的調製奶茶等飲料的人員。調飲師要求從業者色覺、味覺、嗅覺靈敏,手指、手臂靈活,動作協調,語言表達能力較强。

而整理收納師,則是指為個人、家庭、組織機構提供物品與空間的整理收納服務、方案設計、培訓諮詢的專業人員。

整理收納師則要求從業者有一定的學習、理解、分析、判斷、計算和動手能力;有較强的語言表達和人際溝通能力,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有一定的空間感、形體協調能力和辨色能力。

科學技術進步將催生更多新職業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諸如元宇宙等新領域在不斷湧現,這些新領域產生了大量新的崗位,從而催生不少新職業,預計未來這種趨勢將會越發明顯。”楊先一認為,未來將有越來越多新職業,隨著科學技術進步誕生。

那麼這些新職業如何才能更好地發展呢?楊先一認為,新職業新技術的發展,離不開高校和企業對人才的培養,也離不開政府部門對行業、產業的規劃引導。他認為,通過校企合作,能够有針對性培養企業所需的新技術人才。同時,政府部門通過對行業、產業的規劃引導,可以促使人才向新職業、新技術流動,從而促進新職業、新技術發展。

未來需要更多擁有數位化技能的人才

陳李翔認為,新經濟帶來新機遇,當前影響職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數位化、碳排放、新消費、新治理等。這些新經濟和新技術將催生許多新職業,帶來職業世界結構性變化。

數字經濟引起職業變化和發展,對就業的影響也顯而易見: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相關就業崗位達1.91億個,占全年總就業人數的24.6%,近兩年這一比例還在進一步新增。”陳李翔表示,通過研究發現,隨著數位經濟發展,數位化人才越來越被社會所需求。

那麼什麼是數位化人才呢?陳李翔闡述了他的觀點:其實就是擁有資料處理、數據表達和數據應用等能力的人才。例如資料處理,就是指收集、加工和儲存數據的能力,而數據應用,則是指分析、利用和反思數據的能力。“可以預見,未來越來越多有規律、可預測的工作,將被人工智慧所替代,而那些擁有數位技能、創新技能、社交化學習等能力的人才,將越來越被社會所需求。”

陳李翔介紹,據權威機构預測,到2030年-2035年之間,我國約有30%的勞動者需要變更職業,其中體力和人工操作技能以及基礎認知技能的需求將不斷下降,而社交和感情溝通技能以及科技能力的需求則會不斷提升,囙此在培養數位化人才方面,我們教育工作者就應該更注重發展學生數位化思維,培養學生的數位化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