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宣恩發現沉睡4億年的古生物化石,3年挖掘出3000多只!

湖北 97℃ 0
摘要:近日,在湖北西南邊陲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椒園鎮,工匠師傅們正在打磨沉睡了近4億年的古生物化石——震旦角石。據悉,經過了三年多時間的細心挖掘,3000多只極具科研價值和觀賞性的軟體動物所形成的震旦角石呈現於人們面前。除此之外,因為震旦角石倩影外露,景致高貴典雅,光彩照人,倍受國內外學術界的青睞。

近日,在湖北西南邊陲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椒園鎮,工匠師傅們正在打磨沉睡了近4億年的古生物化石——震旦角石。據悉,經過了三年多時間的細心挖掘,3000多只極具科研價值和觀賞性的軟體動物所形成的震旦角石呈現於人們面前。

在距今4.8億年前的古生代,出現了歷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奧陶世,從地質學上劃分,奧陶世又分為了早、中、晚三個時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奧陶世是生命大爆發的地質年代,出現了最原始的脊椎動物,同時這個時期的每日時間為21小時,而非24小時。

作為古無脊椎動物、頭足綱的一屬,震旦角石就生存於中奧陶世,它的外形如同寶塔一樣,呈圓錐形,一頭尖,一頭寬,表面發育有節、豎紋等,石面有二三十節環狀圈紋突起,近似竹笋一般,如果剖面是橫向,又像是一幅太極圖。

由於震旦角石主要產自中國的湖北、湖南、四川、重慶等地區的奧陶紀地層,所以又被地質學家稱之為“中華角石”,這是一種來自無脊椎軟體動物的化石,是當時海洋裏最兇猛的食肉性動物化石之一。

通常發現的震旦角石一般在20至60釐米之間,但偶爾也有達到1米多的例外存在,這些震旦角石有一個堅硬的圓錐形外殼,一般不宜從岩石中全部剝離出來,所以才會出現文章開始時我們提到的“工匠師傅們正在打磨……”這樣的描述。

為了將這3000多只保存完整、構造清晰的軟體動物所形成的震旦角石,呈現出其波狀橫紋和體管,地質人員只能委託技能精湛的工匠師傅們,依照化石原有的形態進行精工細鑿,從而使得這些化石呈現出半浮雕的狀態,這不僅有助於科研工作,同時也提高了震旦角石的收藏和觀賞價值。

同時,在中國的《古生物化石管理辦法》中,震旦角石赫然在列,作為保護性的古生物化石之一,震旦角石不僅稀少,而且异常珍貴,尤其是體型較大、較長且未缺失尖端的震旦角石,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震旦角石的主產地,震旦角石還有著消灾祛邪和事業、生意興旺發達的寓意,會被作為貴重禮品饋贈親友,所以在民間人們稱其為“寶塔石”、“竹笋石”、“鎮壓邪石”。除此之外,因為震旦角石倩影外露,景致高貴典雅,光彩照人,倍受國內外學術界的青睞。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