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角度看歷史:得隴望蜀​的​隴在哪裡?

甘肃 72℃ 0
摘要:成語“得隴望蜀”來源於東漢光武帝劉秀的一封書信。隴指隴西,今天甘肅省的東部,蜀指巴蜀,今天的四川和重慶。這是兩個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地理板塊。後來便演化成了成語得隴望蜀。可以說,劉秀正是在不斷的“得隴望蜀”中,完成了他的“中興”大業。

1、成語“得隴望蜀”的來歷

成語“得隴望蜀”來源於東漢光武帝劉秀的一封書信。隴指隴西,今天甘肅省的東部,蜀指巴蜀,今天的四川和重慶。這是兩個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地理板塊。

東漢初年,平定隴西的戰爭打得非常艱難,遭遇隴西和巴蜀兩個地方割據勢力的聯合抵抗,劉秀寫了封信給大將岑彭,上面寫著:“西城若下,便可見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重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後來便演化成了成語得隴望蜀。

這封信的本意是對岑彭的鞭策和鼓勵,人最怕驕傲自滿,沒有上進心,這其實與孫中山的“革命尚未取得成功,衕誌仍需努力”是一個意思。劉秀名為中興之主,實際上卻是創業,創業的艱辛使他發出“每一發兵,頭鬢為白”的感慨。可以說,劉秀正是在不斷的“得隴望蜀”中,完成了他的“中興”大業。後世卻把這個成語演化成了貶義詞,成了貪心不足的意思,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跟人開起了玩笑。

劉秀是一個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戰神皇帝,絕非凡夫俗子,其一流的戰畧眼光,看到的是隴西和蜀地對於一統天下的重要性,這封信的另一層意思其實是劉秀的戰畧佈署,先平隴,後伐蜀,必須要拿下隴、蜀,這才是得隴望蜀一詞的正解,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展開說一下隴西為什麼對劉秀的東漢政權這麼重要。

2、隴西是經略西北、西域的要衝之地

先介紹一下西北古代的重要地域分塊:河西(甘肅西部)、隴西(甘肅東部)、河湟(青海東部)、朔方(寧夏及西河套)、西域(新疆及中亞)。

在這些重要的地域分塊中,如果說有一個居於中心位置的,那麼非隴西莫屬。隴西更特殊的一點在於,隴西不光可以溝通西北諸區域,也可以溝通關中、巴蜀、青藏等全國重要區域,可以說隴西在中國的地緣位置上,屬於棋眼級別的。

西北地方在史書中出鏡最多的地名是凉州,凉州分兩塊,河西和隴西,河西是北凉州,也叫西凉,在黃河以西,敦煌以東,再往西就是西域。隴西是南凉州,黃河以東,隴山以西,也叫隴西,也是得隴望蜀中的“隴”,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

隴西地區是今天甘肅省東部,黃河以東的地方,大致是被隴山、秦嶺、青藏高原東緣、黃河等四面包圍的一片高原區域。

在西北各地域塊中,隴西可謂是樞紐位置,東接關中、東北連接河朔、西北連接河西地區、西南連接河湟和青藏、東南連接蜀地,不僅與華夏覈心地域關中緊緊相連,也是西北各地域的覈心板塊,所以經略西北,必先拿下隴西。

作為劉邦的漢朝皇室子孫,劉秀自然舉的是漢朝的大旗,剛立國的東漢百廢待興,站穩腳跟後自然是要恢復所有祖上的榮光,讓大漢雄風重新遠邁四方,這是劉秀不得不做的事情,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曾經的西漢軍事極其强大,打得匈奴找不到北,强力控制西域也有一百餘年,只是因為王莽新政的不得人心,才導致天下大亂。劉秀重整天下以後,必然要為重新經略西域做準備;經略西域,就必須有一個穩固的後方,那麼這個後方,必然是河西和隴西。

這時的天下,還沒有歸附的勢力主要是三支:河西的竇融、隴西的隗囂和巴蜀的公孫述,河西的竇融作為西漢勳貴的後代,已有歸附之意,剩下的隴西和巴蜀,當然是與關中更為緊密,又懸在關中頭頂的隴西,最為急迫,不拿下則關中不安。

不管是經略西北、穩固邊疆,還是平定巴蜀、統一全國,都必須先牢牢掌握隴西,有了隴西這個要衝之地,進可攻、退可守,才能掌握戰畧主動性和戰畧靈活性。

3、隴西是西北交通要道的彙聚點

西北古代最重要的交通要道當然是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在西域的部分,從敦煌出發,沿塔卡拉瑪幹沙漠邊緣有南北兩條線路;而在腹地部分,從隴西地區出發,也有兩條線路,北線為河西道,走河西走廊,南線為青海道,走河湟谷地,南線和北線最後又在敦煌匯合。不管是廣為人知的河西道,還是鮮為人知的青海道,包括唐蕃古道這條通往吐蕃、尼泊爾、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都需要經過隴西。

從交通方面來講,隴西簡直就是西北地方的九省通衢,東南西北皆到達,歷代經過隴西地區的著名交通要道有:

通往關中:關隴古道(周代秦人開發,經久不衰)

通往西域:絲綢之路-河西道(西漢開發,經久不衰)

通往西域:絲綢之路-青海道(南北朝的吐谷渾開發,盛於當時和北宋)

通往吐蕃:唐蕃古道(唐朝開發,見證了文成公主進藏和唐蕃滄桑史)

通往蜀地:陰平古道(魏滅蜀之戰,鄧艾的行軍路線)

關隴古道:隴山的一道缺口關山草原自然形成,自古以來關中平原和隴西地區之間的交通大道,是秦人從隴西發源地進入關中地區的通通,也是歷代絲綢之路的必經路線。

河西道:漢武帝時,冠軍候霍去病大敗匈奴右賢王部,征服河西走廊後,開始設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修長城至玉門關,並設定驛站,完成河西漢塞防禦系統之後,河西走廊便緊緊的鑲嵌在西北大地,默默守護中華文明兩千年,見證了多少滄桑巨變,河西四城連名字都不曾改變。絲綢之路主道-河西道的開發,讓中西方貿易連綿不絕,讓中華文明走出中原,走向西域、走向世界,可以說河西走廊是中華文明繁盛的見證者,也是中西民族交流融合的見證者。

青海道:作為絲綢之路主線河西線的輔線,需要經過大片的荒原、無人區,自然條件更差一些,當河西線受阻時才會大規模使用。南北朝時的南方政權和宋朝,河西被地方割據政權佔據,便使用青海道溝通中原和西域之間的貿易往來。

唐蕃古道: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這條古道見證了文成公主入藏,見證了中原和吐蕃之間的友好往來,也見證了唐朝和吐蕃之間的歷次戰爭。

陰平古道:這是一條從隴西通往巴蜀的山路作為一條比較冷僻的古道,卻因為三國而被不少人熟知,魏滅蜀的戰役中,由鐘會率領的魏國主力被薑維死死阻擋在劍閣,鄧艾出奇兵從隴西繞道千餘裏,由陰平道入蜀,直插蜀中腹地,一舉滅蜀。當然陰平古道非常險峻,據三國志記載,有些地方行人根本無法通過,魏軍是裹上厚氈滾下去的,可見這條古道的險惡程度。

4、隴西險峻的地理形勢,讓劉秀平隴之戰十分艱難

劉秀平隴之戰中,隴西的隗囂並不算什麼名將,以隴西一隅之地,地盤僅有隴西、天水二郡,人口只占天下0.7%,卻扛住了東漢戰神皇帝劉秀、及其手下名將吳漢、耿弇、馮异、岑彭、蓋延、來歙、馬成、劉尚等傾國之力的圍攻長達四年之久,這些戰將基本都屬於雲台二十八將,隗囂這麼牛,靠的就是隴西的地利。

下麵我們就來說說隴西的地利優勢。

從關中進入隴西,首先需要經過隴山,隴山是今天陝西省和甘肅省的天然界山,狹長南北走向,又足够高,就像一道天然的高牆。隴山有多高呢,從平均海拔400米左右的關中平原,驟然拔高至2000米以上的高度,這在冷兵器時代,有多麼的可怕!

隴山可以是關中的一道最佳西北屏障,也可以是關中最大的威脅。隴西高原和隴東高原合稱隴上,隴上地處高原,俯視關中平原。如果地方勢力從隴上自上而下攻擊關中平原,威脅極大。

所以,已經攻克關中的劉秀想要火速拿下隴山,以捍衛關中西北翼的安全,劉秀更擔心隴西的隗囂一旦割據,以隴西軍隊彪悍的戰鬥力,到時候想要拿下,就難如登天了。

第一次平隴之戰,劉秀想的是出其不意,强行拿下關隴之間的唯一大道:關隴古道。

“六年,遣耿弇、蓋延等七將軍,從隴道伐蜀。隗囂懼,遂發兵反,使王元據隴坻,伐木塞道,諸將與囂戰,大敗,各引兵下隴。”

一開始隗囂並沒有和劉秀完全撕破臉皮,建武六年五月,劉秀親至長安,命關中漢軍强行通過關隴古道,借道天水,西進隴道伐蜀。隗囂深恐這是劉秀假道伐虢之計,於是命人堵塞隴坻,隔絕了關中與隴西之間的唯一通道關隴大道,斷了漢軍的補給線。漢軍措不及防,又不熟悉隴山地形,只得倉皇敗退,幸得漢軍神勇,要不然極可能是全軍覆沒。

第一次平隴之戰就這麼結束了,以漢軍敗退而告終。

有人可能疑惑,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不就是從寶雞直線沿渭河到達天水嗎?為什麼說北面的關隴古道是唯一通道?這是現代的事情,隴海鐵路的天寶段是最困難的一段,修建時只是這154公里的隧道就占了全國隧道總數的七分之一,解放後又複修過,鐵路阿兵哥後來總結,寶天線是用生命和鮮血鑄成的;連霍高速更是在90年代才建成,動用了無數現代化的裝備和科技。在古代,可以說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從寶雞沿渭河翻越隴山到達天水。

第一次平隴失敗了,那就整軍再戰。

不過,為新生王朝的穩定,劉秀並沒有大舉發兵征討隗囂,只是採取積極防禦的態勢,讓馮异率軍北上至北地郡,以最快速度搶佔軍事重鎮,出其不意猛攻,偷襲北地得手,把隗囂逼回了隴西郡。

軍事奇襲得手後,劉秀又展開政治攻勢,派出多位使者,說服了河西大將軍竇融了歸順了朝廷。

這種情況下,第二次平隴之戰,也還要避開險地隴山,繞道北地,並和竇融的河西軍合兵一處,又巧妙的奇襲隴西高地略陽得手,然後攜居高臨下之勢,從隴山北部的平緩山區迂回,沿著寬闊的隴水河谷南下,一路勢如破竹,轉眼克定隴地大半,圍攻最後的據點:西城(今甘肅天水西城)與上邽(今甘肅天水)“得隴望蜀”的典故也是出自這一時期。這時,可謂是形勢大好,可即便這種形勢之下,也是花了兩年左右的時間才算平定隴西,還是以慘勝告終,可見隴西的地利之堅,不只是在隴山,隴西的各個城池也是地勢險峻,隴西軍更是驍勇善戰。

5、隴西是周秦時期西部的天然藩屏

隴東高原(隴左)是周人的發源地,隴西高原(隴右)是秦人的發源地。周公製定的周禮,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正源;秦人武功隆盛,史上第一次以武力統一全國,並把郡縣制徹底貫徹,開兩千年王朝制度之源。這兩個朝代,一文一武,為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奠定的堅實的基礎。

也可以這樣說,是整個隴上地區孕育出了中華文明的雛形。

隴上地區,特別是隴西,在周秦那個中華文明的青少年時期,為中原地區提供了堅實的天然屏障,為中華文明的孕育壯大,默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隴西這麼一個西北覈心地域,在古代開發的卻相對比較晚,西周時還是農耕和遊牧雜居的區域,直到秦穆公霸西戎以後才算是比較穩定的控制了隴西。

我經常這樣想,夏商周三代的控制地域,西部方向不可能超出隴西,以生產力條件和地理形勢分析,也自然可以分析出這樣的答案。但是,為什麼在遠古的傳說中,有那麼關於昆侖、西王母、不周山,這些在西域才有的元素?神話一般來說都是民族先人的記憶,經過口口相傳,流傳至今,按照這個思路分析,中華民族的先人應該是從西部而來,一路東進,一路繁衍生息,最終滋養出了璀璨的中華文明,部分人不願意離開故土,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仍舊留在廣袤的西部,比如羌人。

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回到先人們曾經的老家,雖然到處都是陌生感,但憑著《山海經》的絲絲線索,卻還是能找到現實中的一些對應,應該還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

從這個意義上說,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五十六個民族的先人們血脈相連的,這似乎是一個歷史演變的結果。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