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至名歸!”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馬萬玲,不久前入選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榜樣”。對這一榮譽,認識她的老師與同學並不覺得意外。
西藏山南支教1年,碩士期間連續3年專業第一……在中南民族大學讀書8年,馬萬玲憑藉不服輸的韌勁兒,在學業和社會實踐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青年學生的頭等大事就是練就過硬本領。”這是她常說的一句話。
學習——吃不了苦,是做不成事的
從踏入大學的那一天起,馬萬玲就定下了奮鬥目標:每天至少學習10個小時。除了上課、參與社會實踐,她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來看書。“她像個陀螺似的不停地運轉,不允許自己有絲毫懈怠。”同宿舍的人說。
“吃不了苦,是幹不成事的。這是我的導師劉為欽教授說的,他基本淩晨四五點就起床工作。”談到學習,馬萬玲反復提及導師的影響,“劉老師關心學生的成長,科研上嚴格要求,傾心指導;日常中悉心教育,平易近人。”
研究生的生活是快樂的,也是忙碌的。當課題任務進行不下去的時候,馬萬玲常常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之中,看著碼得高高的文獻一點點减下去,她才松了一口氣。
本科期間,馬萬玲學習成績優异,保送本校攻讀碩士研究生。碩士生期間,成績連續3年位列專業第一,先後榮獲國家勵志獎學金、研究生一等獎學金等多項榮譽;她主持2項研究生創新項目,參與3項調研課題,形成約8萬字報告,拍攝了3部紀錄片;參加國家重大社科基金項目1項,一般項目1項。
除了努力學習,馬萬玲還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不斷實現人生價值。
當校園記者時,馬萬玲採訪過上百位各族優秀青年;做“石榴籽”志願者時,她帶領團隊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110餘次,服務第七届世界軍人運動會等大型賽事16項。她先後榮獲全國優秀西部計畫志願者等40多項榮譽。
支教——傳遞“石榴籽“志願精神
“從民族地區來,到民族地區去”是中南民族大學各族學子的共同心聲。
2016年本科畢業時,“用一年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的口號,深深打動了馬萬玲。經過層層選拔,她與同學一起前往西藏支教。“民大的學生要傳遞‘石榴籽’志願精神,要把最青春的我們,獻給最可愛的西藏的孩子。”她說。
在西藏,馬萬玲和隊友發現,一些牧區孩子很難讀到課本以外的圖書。於是,他們發起了“民大書香伴格桑——高原書屋”項目,以在西藏建立“高原書屋”為主,同時開展“筆友計畫”“圖書漂流”“書香伴我行”等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籌建“高原書屋”的過程中,馬萬玲遇到了一個名叫達瓦紮西的男孩。當時,這個男孩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問道:“老師,這些書可不可以算作禮物,不用還的那種?”馬萬玲一個勁兒地點頭。
“脚步無法抵達的地方,知識可以抵達。”為了幫助西藏的孩子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支教團成員為孩子們精心選購了不少書籍,有的輔以圖片。“重要的不是購買書籍,而是引導他們閱讀,打開視野。”馬萬玲說。
生活——照亮、溫暖周圍的人
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馬萬玲主動申請留守校園,號召研究生黨員築牢線上戰鬥堡壘,積極傳播網絡正能量;主動幫助運輸物資,配合做好消殺工作;擔任院辦“臨時秘書”,為學生郵寄檔案資料。
蘇軍是與她一同留守校園的學生。蘇軍說,馬萬玲總是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及時出現在大家需要的地方,成為師生心中“靠得住、信得過、忘不了”的黨員。
馬萬玲還經常參加“主題黨日”“主題團日”等活動,向廣大師生分享在西藏支教時的所見所思、所得所想,鼓勵大家紮根中國大地瞭解國情民情,在艱苦歷練中錘煉意志品質,在實踐成長中凝聚情懷與力量,用青春書寫無愧於祖國、人民的時代答卷。
正在新疆塔城支教的中南民大學生付成棟,提到馬萬玲時這樣說:“她就像一束光,總能照亮、溫暖周圍的人。”這也是認識她的人共同的感受。
辛苦的付出換來了累累碩果。近年來,馬萬玲先後榮獲“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湖北省優秀共青團員”等榮譽。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中南民大一大批有志青年積極投身西部建設,讓青春在奉獻和奮鬥中熠熠發光。
(來源:中南民族大學微信公眾號)
【編輯:付豪】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