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我省人均預期壽命要達78.2歲我省出臺“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

四川 86℃ 0
摘要:到2025年,全省居民健康生活管道基本普及,健康素養水准持續提升,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2歲。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的通知

到2025年,全省居民健康生活管道基本普及,健康素養水准持續提升,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2歲。公共衛生臨床救治體系全面建成,健康服務能力實現新提升,縣域內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四川省“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加快健康四川建設,為推動四川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奠定堅實的健康基礎。

加快構建現代化衛生健康體系

《規劃》提出,加强黨的組織體系建設,堅持和加强黨對公立醫院工作的全面領導,認真執行公立醫院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

健全以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專科疾病防治機构為骨幹,醫療機構為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构為網底的現代化疾控體系。構建以婦幼保健機构為覈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构為基礎、大中型醫療機構和相關科研教學機构為科技支撐、民營婦幼健康機构為補充的婦幼健康服務網絡。

加快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省醫學中心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到2025年,市級綜合醫院建設醫療集團率達100%,市級綜合醫院全部達到三級乙等。20萬常住人口以上的縣均有一所綜合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標準,50萬人口以上的縣達到三級標準。發揮中醫藥整體醫學和健康醫學優勢,健全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相結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强老年健康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規劃建設省老年醫院,推動21個市(州)各建成1所老年醫院。

全方位有效維護人民群眾健康

《規劃》提出,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健康生活管道行動,引導羣衆養成健康生活管道。深入推進衛生都市、衛生鄉鎮(縣城)創建。到2025年底,國家衛生都市數量占比持續提升,國家衛生鄉鎮(縣城)比例提高到10%;省級衛生縣城比例達到95%以上。

繼續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積極落實傳染病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的策略與措施,保持全省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低於全國同期平均值。實施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控,加快國家、省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到2025年,重點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下降到15.74%。

《規劃》提出,依法組織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產假、生育保險、生育津貼等政策。强化家庭計劃全程服務,加强生育力保護,推廣成熟輔助生殖科技,提高出生人口質量。

引導各級各類婦幼健康服務機構落實功能定位,補齊服務短板,發展優勢特色,健全轉診機制。合理確定婦幼保健服務專案和價格,健全醫療保險籌資機制,為婦女兒童提供連續、綜合、溫馨的全週期婦幼健康管理服務。

加强醫養結合省級重點專案建設,打造四川醫養結合品牌。實施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項目,健全醫療衛生機构與養老機构合作機制,推動構建方便可及的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圈。到2025年,建成260個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85%為老年人服務的醫療機構建成老年友善醫療機構。

全力推動醫療服務高品質發展

《規劃》提出,提升疑難重症診療能力,提升省域內相關專科綜合診治能力和科技水准,推動一批醫療科技達到國際國內一流水准。到2025年,全省力爭建成國家臨床重點專科70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300個,市(縣)級臨床重點專科500個。全面提高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診療服務能力,力爭實現縣醫院100%達到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80%達到推薦標準。60%的鄉鎮衛生院達到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基本標準,基層診療人次占比下滑趨勢得到緩解。

完善省、市、縣三級質控組織體系建設,推動醫療品質控制由以住院患者為主延伸至門急診、日間手術患者的全診療人群。到2025年,實現二級醫療機構合理用藥評估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機构評估覆蓋率達到50%以上並逐年提高。

《規劃》要求,完善全民健康資訊標準化體系,推動醫療機構資訊平臺規範接入全民健康資訊平臺,建設臨床檢驗、醫學影像資訊共用平臺,逐步實現覆蓋省域內的資訊互認。實施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准提升工程,推進智慧醫院建設。到2025年,力爭60%的三級公立醫療機構建成三星智慧醫院、20%的二級公立醫療機構建成二星智慧醫院。

推進互聯網醫院與線下依託的實體醫療機構之間實現資料共用和業務協同,提供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連續服務。到2025年,力爭建成300家互聯網醫院。實施“5G+醫療健康”遠程應用體系建設,擴大遠端醫療覆蓋範圍,到2025年,實現遠端醫療服務覆蓋所有醫聯體、縣級公立醫院和有條件的民營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构。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健全“三醫聯動”改革機制,推動醫改由單項突破轉向系統集成,增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和實效性。鞏固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逐步實現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构、二級和三級公立醫院基本藥物配備品種數量占比原則上分別不低於90%、80%和60%。

統籌門診和住院待遇政策銜接,逐步將門診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範圍。深化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將結核病、C型肝炎等需要長期服藥治療的重大傳染病和嚴重精神障礙納入門診特殊病種保障。

加强醫療聯合體建設,網格化佈局組建都市醫療集團,由市(州)三級公立醫院牽頭,綜合各層級醫療機構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构,形成“N+1+N”(多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构+1個區級醫院+多個市級醫院的優勢專科群)的格局。健全雙向轉診機制,按照“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縣解决,頭疼腦熱在鄉鎮、村裡解决”的原則,明確各級醫療衛生機构在相關疾病診療中的職責分工、轉診標準和轉診程式。引導都市大醫院提高收治疑難疾病、危急重症占比,分流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探索以慢性病和重點人群為切入點,推進按人頭打包付費改革。創新慢性疾病支付方式,實施慢性病、精神疾病等長期住院及醫養結合、家庭病床等按床日付費,促進急慢分治。

促進區域衛生健康協同發展

《規劃》提出,落實《川渝衛生健康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2020—2025年)》,加强健康中國行動、公共衛生、醫療、基層衛生、健康服務業等方面的協同發展。構建“一軸兩翼三帶”衛生健康格局,探索推進成渝地區區域衛生健康協同發展新模式。突出成都極核帶動作用,統籌優化“兩區一城”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佈局,打造與世界先進水準同步的區域性國際醫學中心。

構建衛生健康協同發展新機制,强化區域醫療資源共亯,不斷優化區域醫學中心、次中心重點特色專科佈局。推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銜接,建立區域疾病聯防聯控、衛生應急協調聯動、醫療衛生綜合監管協調、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合作、采供血協調聯動、資訊協同共亯、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等機制。

啟動實施新一輪民族地區衛生發展十年行動計畫,推進民族地區健康促進專項行動,不斷提升民族地區衛生人才和臨床專科服務能力,建成15個市級臨床重點專科、50個縣級臨床重點專科。

《規劃》要求,建立適應行業特點和社會需求的醫療衛生人員培養機制和供需平衡機制。加强全科醫生培養和使用,推動鄉村醫生隊伍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加强全科、兒科、麻醉、急診、重症等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加大公共衛生專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首席公共衛生醫師制度。實施四川衛生健康英才培養計畫,遴選培養一批首席專家、領軍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臨床技能名師。

加强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進醫學科技創新體系覈心基地建設,優化完善醫學重點學科、幹細胞臨床研究機構、藥物臨床試驗機构等創新單元,形成資源統籌、干支聯動、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協同創新格局。加强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大力聚集高端緊缺人才,分類打造高水准創新團隊。落實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政策。

深化公共衛生國際合作,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公共衛生、健康產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傳統醫藥等領域的合作。創新援外醫療隊派遣模式,根據受援國的特點開展精准援助。加快實施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建設,持續做好面向开发中国家的人才培訓項目,提升四川衛生援外品牌形象。 (記者 石小宏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