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育良種豐裕村變豐裕

黑龙江 76℃ 0
摘要:不久前,於雲波還在忙著搶收大豆。對於生活在松花江支流泥河畔豐裕村的村民來說,今年村裡的3000餘畝豆子算是豐收了。豐裕村地處松嫩平原腹地,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巴彥縣管轄,是典型的寒地黑土區域,於雲波是村黨總支書記。這幾年,豐裕村以保護黑土地為基礎,調整種植結構、加快土地流轉,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實現脫貧奔小康,正向鄉村振興邁進。於雲波有個關於豐裕村的夢想——讓豐裕村大豆產業化。

不久前,於雲波還在忙著搶收大豆。對於生活在松花江支流泥河畔豐裕村的村民來說,今年村裡的3000餘畝豆子算是豐收了。

豐裕村地處松嫩平原腹地,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巴彥縣管轄,是典型的寒地黑土區域,於雲波是村黨總支書記。與東北大部分鄉村一樣,這裡面臨著常住人口减少、種植結構單一、村集體經濟不强等問題。這幾年,豐裕村以保護黑土地為基礎,調整種植結構、加快土地流轉,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實現脫貧奔小康,正向鄉村振興邁進。

黑土地裏的“金豆子”

巴彥縣是我國野生大豆原產地保護區域,巴彥大豆是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儘管如此,在過去很長時間裏,這裡的大豆種植面積並不廣。

2000年,於雲波開始種植大豆。他說,一開始種大豆時因種子不純,畝產大約320斤至330斤,村裡每年也就種100多畝大豆,“產出的大豆,或者賣給收購商,或者榨油自家吃”。

自2017年起,巴彥縣開始調整種植結構,新增對種植大豆的補貼。當年,豐裕村的大豆種植面積擴大到2000多畝,這幾年一直穩定在3200畝左右。

最近的三四年裏,豐裕村的大豆種植除面積不斷擴大外,增產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進村開展科技扶貧,派駐科技特派員,幫著豐裕村聯系東北農業大學專家,引進大豆種子“東農252”。在科技人員的技術指導下,2020年秋季,豐裕村大豆畝產450斤。

今年春季,東北農業大學與豐裕村所在的紅光鄉政府、巴彥縣豐裕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達成“學校+鄉村+合作社”的共建協定,在豐裕村建設“東農252”繁種示範基地,提供種子和栽培技術。

擔任豐裕村黨總支書記兩年來,於雲波養成了每天到地裏看莊稼的習慣。他告訴記者,按照現時的市場價,村裡的大豆每斤能賣到3.1元左右,“預計產量也不錯”。

除了為豐裕村種“金豆”外,繁種示範基地還承擔著另外一個任務——作為巴彥縣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展示區,採用“秸稈還田、米豆輪作”的管道保護黑土地,提高作物產量。作為黑龍江省第二批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縣,巴彥縣從2018年開始規模化保護黑土地,豐裕村因土地集中、有大型農機合作社,成為黑土地保護利用實施的試點村之一。

剛開始,豐裕村的黑土地保護工作並不順利。“村民有顧慮,擔心秸稈翻埋影響第二年春季播種,也有人擔心在深翻土地的過程中改變田壟的位置,讓自家的地‘變小’。”於雲波說,為此,村委會先將村集體土地深翻,黨員幹部也帶頭把自家的地深翻了,“羣衆看著有效益了,第二年就積極跟上來了”。

於雲波介紹,秋收時村裡會用粉碎機將秸稈打碎,按每畝地1.5立方米的標準,向耕地裏灑有機肥,再使用五鏵犁深翻耕地,將秸稈深埋地下。於雲波說,縣裡要求深翻30釐米,合作社用馬力大、效能好的大型機器翻地,基本能深翻40釐米,全村2.35萬畝耕地已連續3年全部深翻整地。

種了30多年地,村民王殿春能感受到深翻耕地和秸稈還田帶來的變化,“土壤不板結,透水性更好,農作物根系抓地力更强,紮進土裏更深,抗旱抗澇能力都提高了,長勢也明顯高於未實施土地保護的耕地。以底肥為例,以前每畝玉米地需要50斤至70斤,現在只需要40斤。要是種大豆的話,每畝地只需25斤底肥”。

因為深翻耕地,草籽被深埋,次年耕地只需要噴灑一遍農藥,可减少對黑土地的破壞。今年秋季,巴彥縣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耕地面積達到50萬畝。

豐裕村的當家人

黑土地裏長出“金豆子”,豐裕村的村民都說,“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也多虧了致富帶頭人於雲波”。

1993年,19歲的於雲波高中畢業後擔任豐遠村(現為“豐裕村”)村主任,帶著“顧好小家才能帶領大家致富”的想法,開始養雞、承包耕地。2010年,他牽頭成立巴彥縣豐裕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現已有120戶村民入社,入社土地3500畝,代耕1.2萬畝,固定資產近2000萬元。

合作社實行農民自願帶地入社,除每年每畝500元的保底分紅外,還按股份分紅。入社土地全部採用機械化種植和收割,使得整地、播種、深松標準化、優良品種、先進栽培模式、農業技術得到大規模應用,加快了農業標準化行程。

作為一個曾經的省級貧困村,豐裕村是2016年摘掉貧困“帽子”的,最後3家貧困戶於2019年脫了貧。為了幫助村民脫貧,於雲波不僅通過合作社無償給貧困戶提供種子和農機服務,而且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大豆,保障貧困戶每年至少增收2000元,還通過發展養殖業,確保貧困戶脫貧不返貧。

對於黑土地,於雲波有著特殊的感情,他說:“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我們村的黑土足有1.5米深,非常適合種植玉米和大豆,這麼好的黑土就應該保護好、利用好,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情。”

村裡的新農人

由於於雲波經常往返於哈爾濱、巴彥等地,村裡大部分的日常工作都是由龐偉完成的。

龐偉今年27歲,他和村裡的很多年輕人一樣,高中畢業後外出打工。務工兩年後,他回村裡種地、經營種子化肥等農資。2016年,因為頭腦靈活、懂電腦,龐偉被村委會“借來”幫著做扶貧工作。他從出納員幹起,於2018年正式成為村裡的會計。

“我家種了幾百畝地,全部使用大型機械,需要知識和科技,和以前光靠人工種地完全不一樣了。”龐偉介紹說,儘管大部分時間都住在農村,但自己已經在20公里外的綏化市區買了房,成了一名新農人。

在豐裕村,還有很多像龐偉一樣的新農人。46歲的王洪軍是豐裕村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承包的25畝耕地交給合作社託管後又去養豬,此外,還在合作社打工。“說是打工,其實就是春種秋收時駕駛大機器翻地和收地。農忙時,掙錢也不少”。

王洪軍說,自己每年有土地分紅,加上養豬、打工,3項加起來就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孩子到外地上大學了,家裡能供得起,生活比以前舒服多了。”王洪軍說,自己在合作社打工時學會了農業機械修理,有了這門手藝後,村裡有人需要修理農機都找他。

於雲波有個關於豐裕村的夢想——讓豐裕村大豆產業化。“準備打造豐裕大豆品牌,只有村集體經濟上去了,才有錢建設鄉村,實現鄉村振興。”他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高蕾張亞雲張心覺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