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安徽,又火了!
北京时間11月15日消息,安徽黃山發現的5只野生馬蹄鱉,正式確定並命名為黃山馬蹄鱉,成為全球首次記錄該物種。
其實這是在2017年12月發現的,當時在安徽黃山休寧縣發現了幾只疑似野生鱉,隨後根據水產站正高級工程師,泉水魚專家組成員,選派專技人員林衍峰及其團隊經過近5年的馴養繁殖研究,在15號正式確定命名了!
其實這種黃山馬蹄鱉,以前在黃山就有,當地人經常看到,因為個頭實在是太小了,所以被稱為“長不大”的鱉。千年之前就有記載,比如在《休寧志》中就有提到。馬蹄鱉常生活在水底的淤泥上,腹部白淨,渾身上限的肉非常地多,且堆積隆起。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野生鱉,因為喜歡在淺灘活動,而且經常躲在沙子裡面,所以對於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水質條件,要求極高,一旦發現出現污染的情况,就會進行遷移。
囙此這也側面說明了,黃山及其周邊現在的生態治理確實很到位,對於生物多樣性和生態迴圈保護,都有積極正向的影響。
要知道在幾十年前,可沒有現在這般保護,那時候徽菜很流行,在當地“清燉馬蹄鱉”更是被作為一道標誌性徽菜,最明顯的就是在明朝,朱元璋經常點名這道菜。所以很多人為了奉承皇帝,對於黃山的“馬蹄鱉”進行大肆捕殺,也造成了曾經很常見的野外物種,變得數量銳減、瀕臨滅絕。
當地相關組織也是看到了這一惡果,所以在黃山及其周邊發展旅遊業的同時,也注重環境保護,因為這都是一個鏈條的,一環沒有做好,就會引起連鎖反應。
黃山相關組織採取的辦法就是分級管理,分階段進行保護,針對於不同的動植物的生活習性,不同季節政策不一樣,並且有些區域,針對人類開放的時間也不一樣,有些地區採取限制人類活動的策略。
經過了幾年的持續努力,現在的一切,說明還是很有成效的。
今年以來,其實在全國範圍,包括雲南、浙江等地相繼發現了消失近百年的珍稀物種,都在說明全國性的生態保護,卓有成效。
就像很多網友說的那樣,只要人類克制貪戀,少吃野生動物,那麼生態鏈自然可以得到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會越來越豐富。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