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來了!”遊客夜爬樓頂拍照上海這幢網紅老建築的居民不堪其擾

上海 56℃ 0
摘要:11月1日晚,3名遊客扛著攝像器材進入北蘇州路400號河濱大樓,乘電梯直達10樓。由於近日大樓施工,通往樓頂的大門敞開著,3人轉而從安全通道上到樓頂拍攝蘇州河夜景。這讓居民大為光火,斥責遊客不顧居民居住環境。此番風波還引來警詧調解。今年10月,上海賽艇公開賽在蘇州河的上演再次向世人展現岸線魅力。警衛至多提醒遊客不要在樓道內大聲喧嘩、文明遊覽,乘坐電梯或遇到居住居民多避讓、給予方便。

上海不少居民樓都擁有“網紅體質”

眾多市民、遊客前往打卡

卻給居民們帶來了困擾

比如,武康路上的這棟小洋房

曾因陽臺上懸掛了一個粉色蝴蝶結走紅

遊客在樓下打卡拍照

居住在此的奶奶不得不被家人緊急接走

無獨有偶,普陀金沙江社區的5號樓樓頂

是拍攝斜對面環球港的最佳位置

每當夜晚眾多拍攝者慕名而來

他們繞開或騙過警衛

甚至把通向頂樓消防通道的門鎖撬開

擅自闖入拍攝照片

居住在蘇州河岸河濱大樓裏的居民

也有類似困擾

11月1日晚,3名遊客扛著攝像器材進入北蘇州路400號河濱大樓,乘電梯直達10樓。由於近日大樓施工,通往樓頂的大門敞開著,3人轉而從安全通道上到樓頂拍攝蘇州河夜景。

逗留的一小時裏,來回踱步聲和交談聲穿透單薄的樓板層傳到10樓。部分住戶聽聞後也走到樓頂查看情况,發現遊客的隨意走動破壞了剛鋪好防水材料的屋頂表面。這讓居民大為光火,斥責遊客不顧居民居住環境。此番風波還引來警詧調解。

大樓內從高層俯瞰蘇州河

居民住宅的私密安全與河岸空間的公共開放,一直是蘇州河岸線貫通揮之不去的衝突。這幾年蘇州河沿線景觀不斷提升,遊客人數呈數倍新增。今年10月,上海賽艇公開賽在蘇州河的上演再次向世人展現岸線魅力。那麼,伫立在河畔86年的河濱大樓是否有能力承載“網紅打卡點”的流量壓力?為此,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實地進行走訪。

河濱大樓

不是第一次了

遊客夜爬樓頂,居民不堪其擾

河濱大樓建造於1935年,是上海最早的蘇州河水景住宅。大樓由新沙遜洋行投資、公和洋行設計,建築風格屬現代派風格。竣工後底層出租給商店,二層用作公司或洋行的寫字間,三到七層為公寓,從上方俯視,大樓被設計成“S”狀平面。1994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

11月8日,記者從北蘇州路400號大門進入大樓看到,門口有一個警衛室,旁邊擺有體溫檢測儀。值班警衛告訴記者,節假日期間每天都有成批遊客進樓參觀。導遊會主動向警衛提供證件、辦理登記,交代參觀遊覽的時間週期,遊客則出示健康碼、行程碼。警衛至多提醒遊客不要在樓道內大聲喧嘩、文明遊覽,乘坐電梯或遇到居住居民多避讓、給予方便。

“也會遇到一些散客,最常見的是建築規劃專業人士。近年來,河濱大樓因為受不少影視劇製作方青睞,吸引了不少遊客打卡。”警衛並不會對這些陌生臉孔多加阻攔,他認為,大樓是歷史保護建築,也承擔著宣教的意義,市民願意參觀是好事。

但居民們不這麼看。談到月初的“不速之客”,居民楊大伯立即皺眉,“不是第一次了。”去年也有遊客夜爬樓頂,由於門衛巡視時上鎖,被關在屋頂,通過敲門大喊引來居民解圍。平時,慕名而來的拍攝者中有些會擅自移動居民擺在門外的物品,讓居民不適。“進出遊客是否做好了防疫措施,是否做好登記,很難說。”

河濱大樓的3到7層都有一段煤衛合用居住區。居住在此60多年的楊阿姨說道,“這裡每戶面積僅4.5平方米,近20戶人家共用2個小廁所間,合用水鬥和廚房間。”這種72家房客的“舊裏”形態令不少外來遊客前來大拍特拍,“但就像陌生人突然跑到家裡來。”

河濱大樓煤衛合用區

剛買下河濱大樓高層房屋的陶女士也頗有怨言。“平時就有遊客隨機地走進樓道裏拍照,讓人很不自在。”她希望,大樓能陞級安防措施,如加裝門禁、監視器,如此才能有效限制、及時勸阻可能影響居民的遊客。為此,她多次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

河濱大樓走廊

做一天虧一天?

安裝門禁或者監控,錢從哪裡來?

上海興城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河濱大樓的日常管理。其隸屬的物業集團在1954年起就承擔著大樓的託管責任。

物業負責人歐陽先生接受記者採訪時多次強調一點:河濱大樓不是封閉社區。“大樓本身是都市的歷史文化保護建築項目,是網紅打卡地,遊客前來是他們的自由,物業管不住。”月初發生的遊客夜爬頂樓的風波,他解釋,是源於頂樓施工人員在施工後忘記上鎖導致,目前已全部封鎖了頂樓的出入口。

通往樓頂的鐵門上鎖

對於部分業主要求統一安裝門禁或者監控,他覺得為難。“不管是提升人防還是技防,錢從哪裡來?”歐陽先生解釋,大樓裏售後公房的物業費維持在0.95元/平方米,直管公房收取幾十元的租金。物業一年收取的管理費用不到20萬,而開銷要30多萬,屬於“做一天虧一天”,僅能維持普通保潔警衛、日常維修等基本服務;大樓維修資金也處於欠帳的狀態。業委會和物業曾嘗試通過引入劇組拍攝獲得一些公共收益,但作用有限。

2020年虹口區啟動河濱大樓的優秀歷史建築修繕計畫,眼下已處於收尾階段。“管網的基礎設施正在完善,還接入了光纜,也就是說可能為配合未來的監控機房等預留了條件。”業主似乎看到了希望。但物業方面坦言,即便有政府的投入資金支持,其後續的維護保障也不是一筆小數目。物業和業委會的歷史欠帳太多,沒有能力維護好。

河濱大樓物業

新老住戶想法有差异

多數人寧願維持現狀?

20世紀70年代後期,為解决當時在上海普遍存在的居住困難問題,河濱大樓在原有的基礎上加蓋了三層,初步形成了如今建築結構複雜、居住形態多樣的社區生態。河濱大樓也代表了上海一類歷史風貌建築住宅的特殊性。

“一棟樓近700戶人家,售後公房377戶,虹房集團直管公房287戶,內部還有公司入駐。”河濱大樓所在的南天潼居委會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大樓底層被稱為0層,囙此實際上總共11層。0至7層內既有4.5平方米的承租公房房型,也有200多平方米的產權房房型,8、9、10每層樓都有96戶人家。老年居民占比超過1/3,但近年來,也有不少年輕人被吸引入住。

河濱大樓北蘇州路400號大門

樓內住戶對遊客擾民的感受程度不同,對門禁設施安裝與否的心態和需求肯定也不同,“新老住戶的想法也有差异。”這名工作人員透露,此次優秀歷史建築修繕計畫可免費為居民更換老化的水電內部筦道,但只有不到20%的居民願意接受調整。大多人認為改造後不美觀,寧願維持現狀。囙此,居委會判斷,眼下開展門禁徵詢工作的時機並不成熟。

另一方面,居委會方面也完全理解居民對安裝門禁或監視器的需求。按照現有社區的標準以及社會發展趨勢,強調安保措施、居住環境的清淨並不為過。現時,街道相關部門已在請相關人員嘗試設計門禁的方案,看能否兼顧效果、安裝費用、可持續性管理,以及老年住戶對於科技的適應性。“開過前期會議,但仍處於早期,談不上有進展。”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車佳楠、邵雪晴

微信編輯:皮小姐、小司機

校對:飛飛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