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滄市始終把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舉措,採取强有力措施持續推進村級集體經濟工作。加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逐步實現從多條線向擰成一股繩,從無序發展向有效組織,從一產為主向三產融合,從單打獨鬥向聯合作戰,從單向發力向多方共贏,從非職業化向職業化六個方面的轉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雙江縣猛猛鎮千蚌村創意農業園
據統計,全市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51.4億元,建成產業基地2200萬畝;累計投入專項資金4億元,實施扶持集體經濟試點縣項目72個、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487個、强邊固防“四位一體”項目38個,有力推動了各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截至去年底,全市876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2.28億元,較2018年底的7103.39萬元增長了2.21倍;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實現大幅增長,從2018年底的169個增長到578個,增長了2.42倍。全市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產業融合展現資源活力
在臨翔區博尚鎮幕布村,現存土地資源匱乏、羣衆增收路徑不多、村級集體經濟主要靠政策性收入,村集體無錢辦事的現象日益突出。
2019年春節期間,全市開展“萬名幹部規劃家鄉”行動,為村級集體經濟把脈問診。依託機場區位資源+博尚花海旅遊景點+碗窑村陶瓷產品的組合優勢,幕布村依法依規注册成立了雲榮農民專業合作社,由村黨組書記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成立理事會、監事會,製定章程。同時吸收全體村民作為合作社社員,建起了集農特產品交易和特色餐飲為一體的綜合市場。
去年,幕布村綜合市場共產生收益19.5萬元,全部納入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管理。在資金使用上嚴格按照《臨翔區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管理辦法(試行)》要求,由村“兩委”及村民代表會議商議决定,主要用於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利用2019年度中央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50萬元項目資金,雲縣愛華鎮大樹村委會與家興林下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簽訂《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合作協議書》,以合作機制激發村集體經濟活力。
走進大樹村,這裡“上有果、中有茶、下有雞”的立體經濟效益突顯。去年,該村商品雞總出欄70萬只,實現總產值5000萬元。
滄源縣猛董鎮刀董村林下養殖雞場
大樹村把村級集體所獲收益打入委託代理服務中心代管帳戶,按“四議兩公開”程式,村級集體收益的40%作為村級產業發展基金,主要使用於對農戶發展產業的扶持;40%作為村級公益事業基金,主要用於村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建設,以及設施運行維護和提供公共服務等費用支持;20%作為村組幹部獎勵基金,探索出了山地立體迴圈經濟生態發展新路徑。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猛簡鄉大寨村資源富集,物產豐富。圍繞壩區以種植橡膠、瓜果蔬菜、玉米、辣椒為主;山區以種植茶葉、甘蔗、堅果、咖啡、香蕉、核桃和畜牧養殖為主的產業發展佈局,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在咖啡+堅果+山地雞等種植養殖結合和咖啡+魔芋、咖啡+堅果等套種上做文章。去年,該村山羊專業合作社、橡膠生產合作社、集體水田租金等集體經濟收入達14.7萬元。
品牌創建展示資源魅力
寶華村隸屬鳳慶縣魯史鎮,建成核桃、茶葉、養殖等產業合作社17個,加大農特產品品牌建設力度,拓寬農特產品銷售管道,提升產品附加值,著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寶華村花力氣推進村集體經濟品牌强村工程,不斷探索以“市場+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基地”五位一體的壯大村集體經濟機制,對所有核桃基地進行跟踪管理,從薅鋤、施肥、塗白、病蟲害防治、移密等方面提升品質。
雙江縣猛猛鎮大荒田村火龍果種植
核桃產品由鳳慶縣宏達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委託協力廠商企業杭州臨安良品鋪子食品有限公司打造“雲南核桃”品牌,金雞村金三合作社核桃產品成為浙江“良品鋪子”系列農副產品的地理標識,金雞村核桃成為走出雲南、走向全國各地的優質核桃原料基地。核桃種植農戶收益和原料供給實現雙穩定,對比市場價拉動羣衆增收超過12.6萬元。
發揮深圳遠洋行政人事部黨支部的結對共建平臺作用,通過中遠海運集團及深圳遠洋公司現有銷售平臺拓展銷售管道,助力茶葉、堅果等特色產品“下山、進城、出海、上網”,合作社從中收取一定的服務費,既能幫助羣衆拓寬產品銷路,又有利於把控產品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切實為羣衆增收打下基礎。這是永德縣德黨鎮忙見田村黨總支對村集體經濟的做法。
忙見田村利用茶葉資源稟賦優勢,按照“政府+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成立產業合作社1個。依託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投資270萬元援建的忙見田茶廠,同“棠梨春”茶葉品牌合作,將茶廠租賃給“棠梨春”進行經營管理,每年可獲得投資收益13.45萬元。所獲得的投資收益金,除用於全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投資外,每年留出一定比例,返還給既無茶葉又無勞動力的羣衆,還用於獎勵本村在外就讀大學生。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猛撒鎮翁達村兩委成立編織產業合作社,以鼓凳編織為主,打造編織產業“一村一品”品牌和佤族文化手工編織品牌,探索出了“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了羣衆致富增收、村集體收入的新增。去年,翁達村獲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村集體收入達11.8萬元。
市場流通展開資源動力
立足長遠,挖掘土地資源、民間資本,以城鄉農資產品需求為基礎,2019年以來,鎮康縣南傘鎮南傘村把握南傘老城擴容改造及都市配套服務功能完善提升的機遇,搶抓全縣商業圈向老城聚集的重大商機,多方調查論證,提出變資源為資本、變資本為股金的思路,建設“好來滿面”物流交易中心。
平臺由村黨總支牽頭抓總,村委會組織實施,城子自然村協調配合,統一收取商家進駐交易中心的市場租金和管理服務費,從獲得的總收益中扣除中心運轉、管理維護、辦公費用後的純收入作為分紅資金,20%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60%為城子自然村集體經濟收入,20%為全體會員的分紅資金。在商貿流通領域探索出了都市拉動農村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南傘村黨總支在建成“好來滿面”物流交易平臺既補齊了都市服務功能短板,又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形成村集體、市場管理主體、農戶、商戶為主體的多方共贏的利益鏈條。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忙糯鄉邦界村成立由協力廠商公司、村民代表、合作社負責人等組成的雲南雙江奔富茶業有限公司董事會,製定茶葉產品流通機制。
加强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運用好大數據平臺。邦界村通過電商平臺、集散中心、生鮮量販店的小區域消費指引,主動對接大市場的產品導向,有效實現市場拓展、訂單把控,茶葉品牌建設步入專業化、股份制化軌道。今年底,邦界村預計實現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36萬元。
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班洪村運用區位、自然、人文歷史資源優勢,綜合各項資金4000餘萬元打造旅遊景區。
“生態旅遊+”、“紅色旅遊+推廣運營”,班洪“葫蘆王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的金字招牌分量越來越重、底色越來越足。今年以來,實現旅遊關聯性收入175萬元,讓好資源變成了好錢景,讓羣衆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班洪村先後被評為省級旅遊扶貧示範村、省級旅遊名村,市級鄉村旅遊示範村、鄉村旅遊品牌村。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