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漩渦
2021年7月國家商務部官宣: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將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都市培育建設;四大直轄市+最强省會廣州,成為首批國際消費中心都市,這個陣容並不意外。
不過,國際消費中心都市的最終陣容絕不會停留在“京滬穗津渝”上。
官宣之前,2019年商務部等14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意見一出,據證券時報報導,約有20多個都市提出過建設“國際消費中心都市”,其中就包括深圳、成都、杭州、南京、廈門、武漢、長沙、青島、濟南等重點都市。
在競選名單裏除了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之外,成都無疑是最具有競爭力的都市,不過首批國際消費中心都市,成都並未入選。
但10月最高層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重慶、成都塑造都市特色消費品牌,打造國際消費中心都市,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
這意味著,成都已率先成為新一輪國際消費中心都市。
在構建內外雙迴圈的國家戰畧中,成都將與頭部都市一道肩負起國家使命,向內加快消費提質陞級,做大做强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向外同紐約、巴黎等國際老牌消費中心同台競爭,推動高品質經濟發展,構建新的發展格局。
成都為何能入圍?
成都能入圍並不意外,因為:成都自古以來就是一座消費都市,面向未來,成都也具備打造國際消費中心的所有基礎。
早在兩宋時期,成都便成為中國數一數二的繁華都市,至今民間仍流傳著“揚一益二”的說法。
不過盧求在《成都記》中說到:(成都)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羅錦之麗,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讓,其地腴以善熟,較其要妙,揚不足以侔其半;彼時,揚州在盧求的眼中“竟不足成都的一半”。
這充分說明成都作為消費都市的歷史悠久,消費文化底蘊深厚,同時成都具備打造中國特色消費内容的國際消費中心都市的基礎。比如,成都是蜀文化的發源地,還是川菜、火鍋、串串、蓋碗茶等區域性美食的聚集地。
不過歷史只是一部分,真正能支撐成都建設國際消費中心都市的基礎來自:規模龐大的人口消費市場和便捷的來往通道。
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已達2093.8萬人,位居全國第四;
規模龐大的常住人口規模是推動成都消費增長的重要基礎,同時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驅動下,成都和重慶能直接輻射四川9千餘萬人,間接輻射西南數億人,龐大的消費市場能够支撐成都和重慶共同打造消費中心都市。
且相對於北京、上海、廣州等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的消費增長空間還有較大的提升基礎。
市場規模决定功能,這也是高層為何在消費這一關鍵賽道上,在西南同時佈局成都和重慶。
國際消費中心的崛起基礎在於便捷的來往通道。
地處西部內陸的成都,缺乏港口,也沒有航運,這是一大硬傷,不過現時成都已形成“雙機場格局”。天府國際機場通航,使成都一舉成為面向歐亞的航空中樞,這極大的提高了成都核心競爭力,暢通了要素流動。
紐約、倫敦等都市無不通過“港口或航空”晋昇國際消費中心都市。
這也是成都為什麼能在《2021年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評價報告》中僅次於北京、上海、廣州,位居全國第四的重要原因。
六大消費中心的消費功能
從國際消費中心都市前三季度的社消總額來看,上海、北京、重慶,3城突破萬億大關,其中上海以1.32萬億領跑。
值得關注的是,重慶前三季度社消總額已達10302.06億元,離北京的10701.6億元僅有300餘億,同時前三季度重慶社消增量也明顯高於北京,不出意外2021全年重慶社消總額將超越北京,成為全國消費第二城。
現時在國際消費中心都市中,還有廣州、成都、天津尚未突破萬億。其中成都增勢較猛,同比前三季度成都社消增量達1千億,高於廣州和天津,但對比京滬渝還有差距。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國際消費中心都市的內涵不僅僅體現在規模和消費能級上,更多的考驗是都市本土品牌產品的創造和製造能力。
現時六座國際消費中心都市在本土競爭力上還明顯不足,如何提高都市內在競爭力,是國際消費中心都市的關鍵著力點,政策已出如何崛起就看各大城市的努力了。
不管怎麼說,國際消費這個賽道尤為關鍵,它的定位從某種意義上要高於“國家中心都市”。
通過對紐約、倫敦、巴黎、香港、東京等老牌國際消費中心都市的研究發現:隨著都市的發展,尤其是都市要想成為國際一流都市,都市的增長不能再依賴工業,而是消費;哈佛大學都市經濟學家愛華德·格萊澤的研究也表明:都市的增長越來越依靠作為消費中心的城市功能。
從國際消費中心都市的名單中也透露著,未來頭部都市的格局。
關注公眾號(見證成都城事)|成都發展、都市戰畧、都市分析、區域經濟、產業、經濟、商業。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