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人文:明朝那點事之37:夷夏中分此地雄,重新認識銀川的地理

宁夏 56℃ 0
摘要:挖掘少為人知的寧夏人文,講述你不熟悉的寧夏歷史,我是阿威!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寧夏風情!其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裏,寧夏在叫寧夏之前,也是幾經易名。更不要說銀川了。這個名字在這裡其實只是作為寧夏地區的一個代名詞,那時候的靈州還沒有出名,銀川的地方也就在如今的掌政這個地方有一個典農城(呂城)。夷夏中分此地雄,河山千里鎮西東。敬請關注明朝銀川那些事之38!

挖掘少為人知的寧夏人文,講述你不熟悉的寧夏歷史,我是阿威!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寧夏風情!

《大銀川傳奇》

小城故事多,但聽我唱和。

唏噓歎往昔,千秋已蹉跎。

銀川城的沿革在詞條裏已經說得比較清楚,一查就可以看到,在這裡阿威就不多敘述了!其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裏,寧夏在叫寧夏之前,也是幾經易名。更不要說銀川了。

1

在漢朝時候,寧夏這個地方叫“朔方”。這個名字在這裡其實只是作為寧夏地區的一個代名詞,那時候的靈州還沒有出名,銀川的地方也就在如今的掌政這個地方有一個典農城(呂城)。

唐朝詩人皇甫冉《送太常大夫散騎常侍赴朔方》詩有雲:

故壘煙塵促,新軍促塞間。

金貂寵漢將,王節度蕭關。

散漫沙中雪,依稀漠口山。

人知竇車騎,計日勒鉻還。

在詩裏,可以看出來,寧夏地區已經成為唐朝的一個重要轄區,在大唐的版圖內也佔有重要位置!而銀川呢,在後周的時候,銀川這個地方名為“懷遠鎮”,由於遷三萬江南地方的人來,所以又稱“江左之地”

2

到了元朝時候,“寧夏”這兩個字才出現,它也成了如今寧夏的代名詞一直沿用至今。而說寧夏,繞不過去的就是西夏王朝的歷史(銀川的歷史,其實真正開始是從西夏時期才開始。以後有文章會細說《西夏那點事》,這裡就先不多作介紹),關於西夏和寧夏的關係,明朝嘉靖十八年就任巡撫都禦史的楊守禮有詩總結:

《西夏》-楊守禮

夷夏中分此地雄,河山千里鎮西東。

前朝水利崇民利,盛代文風變虜風。

遠近戍樓烽火競,往來征雁古今同。

何時迅掃胡塵靜,勒石燕然第一功。

這首詩很冷門,但是在詩中,他把寧夏這個地方的地理人文歷史都概括得非常到位。可惜的是,歷史中對於他的這首《西夏》解讀很少。詩中一二句寫的是寧夏的地理環境和位置的重要性;三四句寫寧夏的人文民風民俗的變化和兩種文明(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在這裡的激烈碰撞和交融;五六句寫這裡兩千多年來的金戈鐵馬和壯懷激烈;七八句寫他的寄懷,表達自己的祝願,希望寧夏早日平靜安寧!

這是一首佳作!歷史上記載,在明朝時期,對寧夏(銀川)做出貢獻的人很多,楊守禮算一個,他對於於寧夏(銀川)的貢獻還是很大的。尤其是他重新接起了銀川的文脈,使得銀川的底蘊在詩詞中得以彰顯和傳承!也加深了銀川人文歷史的厚重!

3

銀川的地理環境非常重要:“背名山(賀蘭山)而面洪流(黃河)。左河津而右重塞。”、“黃河繞其東,賀蘭聳其西,西北以山為固,東南以河流為險【摘自《一統志》】

很多來到寧夏的名人也有概括銀川地形,他們是這麼寫的:

慶靖王朱栴在八景詩序裏寫到:黃河襟帶東南,賀蘭蹲峙西北

明朝大學士彭時儒學記曰:背山面河,四塞險固。

吏部尚書桂萼雲:西據賀蘭之雄,東據黃河之險;

他還在《天下圖本論》中說:“謂陝西三邊,惟寧夏西據賀蘭之雄,東據黃河之險其為備也,甚易此。但論其形勝爾,近年以來虜浮洪濤而西渡,視黃河猶坦途,逐水草而轉徙,依賀蘭為勍穴。東西戒嚴,無時少緩為備,實難於諸邊……”

鑒於寧夏的地理條件,最後他總結戍邊寧夏最重要是六個字:“守在德不在險”。就是說針對當時戍邊的諸多弊端,解决的辦法就是注重戍邊將士將領們的德行,套用一句臺詞就是“以德服人,以德制兵”,這樣寧夏邊地才能換取平安寧靜。

4

兵部員外郎駱用卿戍邊寧夏,他巡邊一圈後,寫下了《巡邊寧夏行》

塞北江南幾今古,登臨風物落詩邊。

山長西北雲藏寺,河曲東南水接天。

元昊霸圖唯破碣,赫連荒壘只秋烟。

今逢四海為家日,笑聽陴樓起誦弦。

又有山形西限今,夷夏渠利中分古。

古人們在詩詞裏,給看官們勾勒出了古代寧夏的山川地理模樣,讀起來如同在面前展開的一幅山川畫。給人們直觀地感受到銀川的地形地貌。

5

關於大銀川的歷史,就在一山一水,十城百堡之間深藏著,它的精彩遠比你知道的要强百千倍,只待有緣人去探索和發現!

敬請關注明朝銀川那些事之38!

這裡是銀川!發現銀川之美,感受銀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銀川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