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年,關羽發起襄樊之戰。結果,不但襄樊沒打下,還“大意失荊州”,全軍覆沒。
對此,許多朋友認為關羽發起襄樊之戰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
其實,未必如此。
襄樊,是必須要打的。當時時機不錯,關羽當然要不失時機的發起戰役。
關羽發起襄樊之戰的企圖是可靠的。
只不過:許多事情本來就是“不可靠”的,是當事人難以預料的。
必須打的襄樊襄樊,必須要打,只是時機合適不合適的問題。
劉備集團這個階段的發展思路,基本是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設想展開的。
在諸葛亮《隆中對》的構想中,劉備在取得荊州、益州後,應兵分兩路:劉備自率大軍出秦川入關中,另派上將出荊州“以向宛洛”。
隨著漢中之戰的勝利及劉封、孟達攻佔上庸,全取益州的計畫已經完全實現。
不過,荊州方向,不奪取襄樊,所謂“以向宛洛”將成為一句空話。
荊州的地緣中,“以天下而言,則重在襄陽”。
如果奪取襄樊,那麼,從襄樊出發,關羽可以直接威脅曹操的統治覈心區——宛、洛。
如果不能奪取襄樊,那麼,曹操以襄樊為屏障,基本可以把劉備集團隔離在週邊。
囙此,奪取襄樊,是《隆中對》的既定目標,也是“待天下有變”時,發起決戰的基礎。
襄樊,必須打,只是時機合不合適的問題。
時機219年,機遇似乎出現了。
1、襄樊兵力空虛。
由於曹操過去10年的重心一直在西爭漢中,東下巢湖,中部荊州的力量受到了不斷削弱。
到219年關羽北伐前,曹操集團在荊州戰場的兵力只有“仁人馬數千守城”(三國志.曹仁傳》,兵力十分空虛。
2、曹操總體實力正處於低谷。
217年,中原遭遇了罕見的大瘟疫,這場大瘟疫對曹操集團的破壞非常大。
與此同時,曹操集團的軍隊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
曹操的軍隊,主要是世兵。父死子繼,兄死弟繼。
曹操的精銳部隊,多是在190年左右入伍,彼時已過近30年,已經老去。而新一代的軍隊及後來徵發的部隊戰鬥力不足。
後來的歷史也表明了曹操的處境。
在於禁軍團覆滅後,曹操只能讓徐晃率軍救援,除此之外,曹操只能從對東吳前線調集軍隊了,可見:曹操手裡的預備隊真不多。
同時,徐晃在率軍抵達前線後,又因新兵居多,不敢過早作戰,一定要在等待不斷加強,在兵力上處於絕對優勢後才敢與關羽大戰。
可見:此時的曹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處於史無前例的低谷中。
3、民氣可用。
隨後,曹操為進行漢中之戰,徵發大量民夫,耗費巨大,激起了南陽等地的民變。
囙此,許昌以南,民變四起!
無論是敵軍總體實力、敵城防禦兵力,還是民間支持,均有利於關羽。
這個時候不打襄樊,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適合打襄樊了!
風險那麼,關羽打襄樊之戰的風險大嗎?
單純以曹操為對手,風險並不大。
後來,關羽被徐晃擊敗後,仍然以水軍圍攻襄陽,直到得知江陵城破才回軍。
由於有水軍優勢,關羽即便不利,也可以來去自如。
打得下就打下來,打不下就退回來,關羽風險不大。
最大的風險來自東吳。
東吳如果趁虛而入,直搗關羽後方,關羽將有覆沒之險。
不過,關羽並非沒有預防的能力和準備。
關羽在江陵、警察留下了不少兵馬,為此,呂蒙曾詐病欺敵,陸遜曾致信示弱,試圖誘使關羽削弱守備力量。
不過,關羽也只是”稍撤“留守兵馬,仍然保持了一定的防備力量。
在關羽看來,“一定”的防備力量,是可以預防風險的。
當初,周瑜趁赤壁戰勝之威進軍江陵,曹仁僅率數千軍孤守堅城,尚可堅守大半年。
何况,關羽捕手江陵後,對城防進行了改造,江陵城池非常堅固。
如果江陵、警察稍微堅持一段時間,不但關羽能够回援,就是益州劉備也可以迅速來救。(在215年南三郡之爭中,劉備在很短的時間就率4萬大軍進駐警察)
關羽一開始得知東吳要襲擊的消息時,他認為江陵城固,可以堅守,這說明:關羽對襲擊並非毫無心理准備,他對留守後方的力量也是有信心的。
所以,在關羽看來:他發起襄樊之戰的風險,在可控範圍內。
意料之外關羽發起襄樊之戰,無論對機遇還是風險,都是有所評估的。
不過,事態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1、東吳下死手。
東吳不希望關羽過於强大,有可能幹點什麼是可以預料的。
可是,東吳直接與曹操結盟,傾舉國之力對關羽下死手,這就出乎意料了。
儘管孫劉之間有利益衝突、摩擦不斷,但大家在聯合抗曹問題上的利益是一致的,“兩弱抗一强”是符合雙方根本利益的。
囙此,儘管此前雙方摩擦不斷,但都留有餘地,不願讓聯盟徹底破裂,更不會對對方下死手。
這次,孫權乾脆和曹操結盟,一出手就要奪取整個南郡,甚至一定要取關羽的命!
2、對方多位將領的傑出。
戰爭是雙方博弈的遊戲,當對手有“神來之筆”時,即使您做的好,也難免失敗。
襄樊之戰中,關羽表現得不錯,但是,他遭遇了幾處“神來之筆”。
曹仁、滿寵在危機之中,沉白馬以示必死决心,頗有破釜沉舟之風。
徐晃在解圍作戰中,製造了“長驅直入”的成語,連用兵三十年的曹操都感佩不已,直呼他有“周亞夫之風”。
呂蒙襲荊州時,白衣渡江、嚴明軍紀,瓦解敵心的一連串操作,更使“呂蒙取荊州之法”被後世將領屢屢提及、學習。
曹仁、徐晃、呂蒙,都是天下罕見的良將,他們將自己軍事生涯的“高光時刻”一起用在了關羽身上,這確實為關羽所不能預測!
3、意外的叛變。
關羽“大意失荊州”,還在於留守後方將領的叛變。
誠然,糜芳、傅世仁都對關羽不滿。
但是,他們一比特是劉備的小舅子,一比特是從幽州開始跟隨的將領。
他們追隨劉備創業,好不容易現在劉備發展起來了,卻又在這樣的時刻獻城投降。
如此,關羽不僅襄樊之戰無功,就連老巢也被端掉,兵敗身死。
總的來說,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是出於他對形勢的判斷。
以常理而言,他的判斷是理性的、可靠、風險可控的。
可是,三國多變的外交環境、各將傑出的軍事表現、創業元老的輕易背叛,這些都不能以“常理”揣度。
儘管關羽在襄樊之戰中的表現有不足、爭議之處,但他仍然是一比特傑出的將領。
許多朋友單純以“貪功”、“驕傲”等戲劇性語言,來嘲諷關羽發起襄樊戰役、“大意失荊州”,把關羽看成一個自私、愚蠢的將領。
這是不可取的。
以這樣的態度來看待一個縱橫天下的歷史人物,還可算作一種“娛樂精神”。
但如果以這樣的態度來看待現實中的人物,那就可能要吃虧咯。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