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一市民與上海一公司“合夥”做充電樁協定未到期公司卻不再發貨

上海 86℃ 0
摘要: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訊11月10日,蚌埠的白先生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反映,他與上海五紛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協定,成為蚌埠全區縣的市場合夥人,進行“雲智充”充電樁安裝與運營。但五年協定未到期,公司表示不再發貨。同時,說好的5000元市場拓展費一年多未到賬,約定的按盈利額收取服務費,1-5月按照營業額扣劃。對此,該公司客服回應記者,記錄後會有專人回復。截至11月11日下午發稿前,尚未有人回應此事。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訊11月10日,蚌埠的白先生向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反映,他與上海五紛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協定,成為蚌埠全區縣的市場合夥人,進行“雲智充”充電樁安裝與運營。但五年協定未到期,公司表示不再發貨。同時,說好的5000元市場拓展費一年多未到賬,約定的按盈利額收取服務費,1-5月按照營業額扣劃。

對此,該公司客服回應記者,記錄後會有專人回復。截至11月11日下午發稿前,尚未有人回應此事。

協定未到期,充電樁咋不發貨了?

“聯系好了(社區),對方說不給發貨了,安裝的事情都停下來了。”蚌埠的白先生著急地說,從今年3月份開始,陸續談好在社區安裝充電樁的業務,一直擱置著。“溝通了好幾次,都沒結果。”

白先生告訴記者,充電樁是由上海五紛物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提供。根據其提供的《上海五紛物聯技術有限公司雲智充智能充電生活平臺市場合夥人合作協議》(以下稱原協定),協定期從2020年8月29日至2025年8月28日止。“我先交了3萬元的品牌服務費,成了《雲智充智能充電生活平臺》蚌埠市市區市場合夥人。”同時,白先生簽了一份《補充協議》,又交了1萬元,陞級為蚌埠市全區縣市場合夥人。

成了合夥人,白先生趕緊開始推廣業務,今年初成功談妥了市里一個大型社區。“我們是全覆蓋服務,安裝了40臺。”據白先生回憶,先發了30臺,後又加了10臺,“當時發貨還是順利的”。隨後,他積極拓展業務,“五河、懷遠、本山等多地都跑了,談好了意向。”但再聯系發貨時,“說不發了,理由是已投入的充電樁使用率不到45%。”白先生有點懵。

“我是網上瀏覽到這家公司的,當時覺得文宣不錯。”白先生說,當時工作人員表示“合作方式是廠家不限量,免費提供機器,代理商負責安裝”,在退休前一直做電瓶的他看來,“這個生意可以做”。

在上海簽訂協定前,白先生說曾注意到其中有一條:“受信乙方30臺設備,如果其中已安裝的設備平均使用率達到30%,甲方繼續提供相對應的設備型號和數量。”一名負責招商的劉經理解釋稱,安裝後如果沒達到使用率,獎勵暫時沒有了,不影響供應量。

“之前說好的,怎麼能這樣!”白先生說,自己就想退休後幹點事情,“你看現在,談好的(社區)人家能不說你嘛!”再考慮到前期聯絡、人員開銷等費用,白先生大吐苦水,“如果說使用率,這個掃碼的,很多年紀大的還不會用,也需要時間。”

按盈利額扣費,算帳後卻不對勁了

白先生告訴記者,作為合夥人,收益來自客戶支付的服務費。“客戶掃碼充值後直接給公司,由公司統一結算。”根據《原協議》,“對於設備用戶的使用,甲方提成比列為15%,乙方提成比例為85%。另據《補充協議》,公司抽取盈利額利潤15%,白先生發現,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白先生回憶,以現在安裝好的社區為例,客戶花1元錢,可充6個小時。從3月份開始,他核對了到賬記錄和相關的結算錶、報表。“我們用笨辦法算了算,如果有40個人充電,以最低的1元算,到賬金額就不對。“仍然扣除了營業額的15%。”在多次反映後,白先生帳戶內6月到9月足額到賬,1月到5月份的費用問題,尚未解决。對此,一年免服務費時間怎麼算,到底是扣除營業額的15%,還是盈利額的15%,白先生也心存疑惑。

“扣除了電費,大概剩兩毛錢。”白先生說,到現在為止,他共提現到賬兩次,一次是5月29號到賬的460多元,第二次是8月10日的2500元。“就充電費用和收益來說,並不高。”但白先生說,從申請提現到成功到賬,他大概花了一個多月。

而《補充協議》中提到的5000元市場拓展費,合同簽訂後已有一年多,也未到賬。白先生提供的一份活動說明中顯示,“成功簽約此契约並全額支付契约款的合夥人,公司給予5000元市場拓展資金。”

白先生告訴記者,他和一起合作的朋友都是退休的,“只要有點事做就可以,對(錢)這方面要求不高。”到現在,他和朋友前後已經投了十幾萬元,安裝的耗材都是自己買的,”他認為,公司“不能胡來”。

回應:貨和錢啥時到,客服稱等待回復

記者隨後在天眼查査詢,顯示上海五紛物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3月,狀態為存續,專業從事互聯網+智慧硬體的物聯網生態研發。現階段覈心產品是電單車智慧充電管理系統。

就白先生反映的情况,記者先聯系了其提到的一名劉姓經理。“我已經離職了。”他表示,據其瞭解,公司的貨確實發得慢。針對白先生的疑惑,他稱“並不具體瞭解,是接替此前的一名同事。”

記者也嘗試聯系了一名李姓經理,但電話無人接聽。隨後,記者撥打了該公司客服電話反映。客服表示,已將問題記錄,會有專人回復。截至11月11日下午發稿前,尚未有人回應此事。

白先生告訴記者,他還是希望公司能正常發貨,同時,弄清楚扣費的問題並儘早發放市場拓展費。對此事的進展,記者也將持續關注。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趙琳(受訪者供圖)

編輯:彭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