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四力”要求講好青海故事——記者節特刊

青海 68℃ 0
摘要: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10月21日上午,海東市發現1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人員後,青海日報迅速成立疫情防控報導組,我們進入24小時待命狀態,日夜不斷報導。
  面對疫情,我們24小時線上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

青海日報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主線,以開局“十四五”、開啟新征程為主題,堅持守正創新,加快融合發展,宣傳報導主旋律響亮,正能量充沛。

黨史學習教育、三江源國家公園、瑪多地震、農民豐收節、疫情防控……編采人員在一線提升“四力”,用言論評論强化輿論引導,全媒體傳播青海故事,展現黨報記者風采,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現宣傳報導創新提質。

在第22個中國記者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聽聽青海日報記者的心聲!

10月21日上午,海東市發現1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人員後,青海日報迅速成立疫情防控報導組,我們進入24小時待命狀態,日夜不斷報導。

10月31日起,報導組策劃特別報導,第一組主題是夜訪西寧疫情防控第一線。奔波採訪一整天的我們,晚飯後又一次披著星辰向新聞現場出發。

記者陸廣濤、王湘琳來到西寧市城西區實行疫情防控閉環管理的興海路片區,將鏡頭對準執勤的公安民警。近距離採訪管控區疫情,說不害怕是假的,但將管控區的情况展現給公眾,是記者此時最重要的職責。

21時,夜已深沉、寒風凜冽,城西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隊剛剛消殺過的帳篷外,一盞盞守望的燈光照在採訪本上。不遠處的興海路物資轉運站迎來了當晚的物資,正在接受採訪的特警支隊隊員需要前去維持秩序,採訪被迫中斷。記者便站在高原夜晚的寒風中靜靜地觀察現場,時不時用相機和紙筆記錄下來。

結束採訪,已是22時30分。為了充分瞭解管控區的情况,陸廣濤、王湘琳又决定繞著管控區周邊步行一周,感受管控區周邊井然的秩序,遠眺管控區內的燈火。二人回到家,來不及歇息,脫去外套馬上開始寫稿。

在距西寧市30多公里之外的海東市平安區,記者羅珺、石成硯已經在那裡堅守了一個星期……

當二人再次趕到疫情防範區平安區石灰窯回族鄉的時候,村民在經歷了最初的惶恐、焦急後,等來了海東市給他們送來的免費愛心蔬菜。當天大雪紛飛,氣溫驟降,一大早,滿載物資的大卡車從樂都趕來,村幹部冒著雨雪將物資挨家挨戶送到村民手中,記者看到村民安心了,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樸實的村民一直說著感謝黨和政府的話,還邀請記者一同在家裡吃飯。

疫情發生以來,從清晨帶著朝露去公車調度點採訪公車運營,到深夜在管控區週邊與執勤警察共同奮戰,從探訪集中隔離區到關注疫情防控的最新消息,我們以全媒體形式,進行全天候、全時段的報導。面對嚴峻挑戰,身為記者的我們,執筆前行,24小時線上。(賈泓)

  直播,讓新聞離受眾更近

今年8月31日,青海日報融媒體會客廳首檔直播訪談節目《開學那些事兒》火熱進行。作為策劃和主持人,在節目播出前,我怕砸鍋、怕尬聊……各種“怕”充滿身心。但轉念一想,記者這份職業充滿著挑戰,只有一次次突破自己,才能實現價值。

“盡力而為!”調整好心態後,我開始著手各項準備工作,訪談的主題定為“開學季”。於是,邀請嘉賓、確定問題、播出預案……發動身邊各種資源幫忙聯系嘉賓,提供建議意見,反復彩排。終於,在正式播出的前一天,一切準備全部就位。

在我忙得不可開交時,直播團隊的小夥伴也在搭建演播廳、製作背景、擺放桌椅、調試燈光……每個細節、每個環節,精益求精、不斷完善。

最終,節目通過青海日報用戶端、官方微博微信、青海羚網等多個平臺同步播出,形成了線上線下雙向聯動的局面,各平臺累計超過13萬網友線上觀看直播訪談。“這期訪談是開學的及時雨。”“講到我們家長的心裡去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學期伊始這樣的探討很有必要。”……直播過程中,評論區網友的留言和評論讓我感覺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也讓我更加充滿信心。

不久後,我們又迎來了新的挑戰。10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西寧共同舉辦新時代高原美麗城鎮建設省部論壇,青海日報承擔論壇的直播任務,並為省內多家媒體提供拉流地址。

我們組建了9人直播團隊,分別進行網絡圖文直播和網絡視頻直播。活動前,團隊成員細化責任分工,製定出了一整套完備的直播方案和應急預案,科技團隊自主研發了一套延時直播的方法,確保直播順利進行。

經過一周的準備調試,4臺高清攝像機、1臺雲直播一體機導播臺,在導播與攝像的默契配合下,前臺與後臺緊密銜接中,大景、中景、特寫切換流暢,順利圓滿地完成了直播任務。

站在數位時代的風口浪尖,直播,讓新聞離受眾更近。(喬文俊)

  靜靜享受一秋豐收

“你們是電視臺的記者嗎?”

“不,我們是青海日報的記者。”

不要說農民朋友會疑惑,這樣背著“長槍短炮”採訪的報社記者,也遠遠不是我這個從事幾十年傳統媒體職業人所能够想像的。

我是一名在傳統媒體工作三十多年的老記者、老編輯。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在即將退休的年齡會親身參與青海日報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這場“硬仗”。

從湟源縣的一顆荷蘭豆種帶動一方產業,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種植致富的核桃;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白胖的洋芋到互助土族自治縣黑亮的菜籽油……走過田間地頭,體驗農民的艱辛勞動和幸福暢想。

“突突突、突突突……”隨著手扶拖拉機犁過,從泥土裏翻出的洋芋列隊亮相,大大小小密密實實好不驚喜!男女老少齊上陣,背著背簍,提著水桶,端著臉盆兒,拿著簸籮,一趟一趟地撿拾洋芋。小孩在地裏嬉戲追逐,婦女的笑聲蕩漾在田野。熟悉的鄉音、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勞動場景,我們用筆和鏡頭默默記錄著這令人懷想的農耕文化和一份鄉愁。

“你們今年種了不少啊?”

“公家給的地膜、化肥,還有幾乎是半送的種子,靠個人的能力,想啊不敢想。”

“就是,還是共產黨好啊!”我相信這是農民發自內心的感念之情。

從清晨到夜幕,我和我的夥伴們走過一個又一個鄉村,越過一條又一條山路。一天幾個小時的驅車勞頓,相機、手機、無人機交替上陣……淩晨時分再對著視頻一遍遍整理、剪輯。從畫面的轉場、音訊音效、防抖、降噪到畫面比例、亮度、畫中畫細節修飾、填充,再到錄屏解說……這些融媒體產品的科技手段和新的概念,對60後的我來說可謂困難重重,充滿了挑戰。

當所有的勞動凝結成一條不足3分鐘的融媒體產品發出後,我收到了村委會主任的電話:“我們從鎮到鄉村都轉發了你們的報導,太好了!沒想到‘電視裏’看到我們村子,真美呀。我們村都出名了,我們的紅洋芋也出名了……”

還說什麼!所有的艱辛和勞累頓時化為歡欣與喜悅。

我靜靜領受這一份熱情,這一份快樂,這一份農民的豐收,我的豐收……(任慶)

評論員的“頭腦風暴”

青海本輪疫情牽動著大家的心,新聞工作者在第一時間文宣黨委政府部署、關注熱點焦點、疏通社情民意、講好青海故事。這其中,青海日報社有一支叫“評論員”的隊伍,積極作為,引導輿論。

隨著微信鈴聲響起,評論員各自點開視頻通話,互打招呼後,線上策劃討論會開始了。

“疫情當前,我們推出一組言論,大家覺得什麼形式好?”要聞中心副主任苑玉虹開門見山地說:“大家覺得篇幅精簡、風格清新的言論怎麼樣?從小角度去寫。”

每次遇到重大節點、有重要選題前,評論員總會聚在一起,集思廣益,來一次“頭腦風暴”。

“贊同!從‘身邊事’解讀‘大政策’,從小切口入手,才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評論員郝煒說。

“我也贊同!小處著眼,大處著筆,以小見大,更有針對性。”

“是的!語言風格也更親切,說理更有可讀性。”

……

大家紛紛贊同寫小言論的提議,接下來就如往常為言論擬題,讓整組言論標題工整系統有氣勢。

“我想寫寫核酸檢測,標題中可以用‘全力以赴’。”評論員戴美玲說。

“我想寫堅定信心的,標題也想用一個四字詞——‘眾志成城’。”評論員雷欣鈺說。

“那我們都用四字詞吧?”評論員楊燕玲提議道。

“那麼大家‘頭腦風暴’一下,還有什麼四字詞可以用的?”

“人人盡責。”“滿懷信心。”“不漏一人。”“責無旁貸。”

……

因為疫情,不能面對面,但是討論依然熱烈。

經過共同策劃和後續寫作,一組短小精悍、有的放矢、語言生動、發人深思的小言論“出爐”了,《疫情防控,我們都是責任人》《人人盡責,織密織牢防控網》《不漏一人,全面消除風險隱患》《眾志成城,堅定必勝信心》《全力以赴,跑出核酸檢測“加速度”》《責無旁貸,嚴格落實防控措施》……短小精幹的言論發表在青海日報一版,為同心戰疫引導正確輿論導向、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頭腦風暴”是評論員集體找角度、擬標題、摳字詞的一個縮影,為的是多想一點、想深一點,讓文風更鮮活一點,做到事實與見識、理性與情感、題材與表達並重,使評論兼備思想深度和感情濃度。(秦睿)

  在瑪多感受國家力量

5月22日淩晨2時4分,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發生7.4級地震。

震後10餘分鐘,我們接到青海日報社融媒體報導指揮中心的電話,迅速集結,2時50分左右,前方報導組10人集結完畢,連夜朝著震區瑪多出發。

筆直的高速公路通向天際,公路上已不再寧靜。我們的車輛行駛在塔拉灘時,一個救援車隊,打著紅黃相間的雙閃,超過我們,疾速駛向遠方,“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協調有序保障高效”“一切實戰為人民”……車輛上張貼的紅色橫幅格外鮮豔。

陰晴不定的天氣,突然風雪交加,大家心情更加沉重起來。“瑪多應該也下雪了”“這麼惡劣的天氣救援會不會很困難”“希望沒有人員傷亡”……

帶著牽掛,我們終於在9時許到達瑪多縣城,未見倒塌的房屋,居民生活秩序井然,不同於往日的是隨處可見交警執勤,救援車輛來來往往,空地上已經搭滿了救災帳篷。

“瑪多縣城震感强烈,牧民羣衆情緒穩定……”瞭解了相關情况後,大家便拿起相機、筆記本,走進了自己的“戰場”。

廣場旁,愛心居民和企業自發搭建起臨時服務點,支起大鍋,為羣衆和救援隊伍熬制薑茶,禦寒暖身。

安置點,停滿了紅色的消防救援車輛,搭滿了藍色的、白色的和橘色的帳篷……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又一個夜幕降臨,天空中再次飄起雪花。採訪歸來,沒有飯大家就吃速食麵,沒有床大家就打地鋪,沒有暖氣大家就裹上棉衣,沒有電就用手機寫稿子。

深夜時分,大部分人在帳篷裏準備休息的時候,我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初稿、二稿、三稿……完稿已是次日淩晨3時。

此後的5天時間,從瑪多縣城到野馬灘大橋,從道路塌方現場到大山深處牧民家中,我們日夜兼程、連續作戰,不畏餘震及惡劣的環境影響,真實地反映災區情况。

緊張的採訪雖然艱苦但也難忘,讓我們感受到了四面八方迅速集結於此並迸發傳遞出的愛心與力量,感受到了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有信仰。(程宦寧)

  一名老黨員的筆記

今年“七一”前夕,我去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檯子鄉菜子溝村採訪了原村黨支部書記——童守珠。

見到童守珠時,他正在家中記錄當天的新聞。6年前查出直腸癌,3年前又患胃癌,如今已到癌症晚期。他說:“我的時間不多了,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如果沒有黨和政府的關心救助,我是活不到今天的。這些年,我把要對黨說的話寫在了我的工作日記本中。”

童守珠有滿滿兩大箱工作日記本,最大的一本自製筆記本,有單挑報紙那樣大,封二用原子筆寫著入黨誓詞。他把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寫在了一本本日記裏,也寫在了漫長的人生歲月裏。

改革開放伊始,童守珠解放思想,開展牛羊販運育肥,成為致富帶頭人。1998年被選舉為村黨支部書記,為改變家鄉一窮二白的面貌,他毅然放弃自己的生意,帶領群眾治溝造林、興修道路、建設學校、狠抓教育,把全部精力貢獻給了家鄉建設。

他誓言要把家鄉建設成樹木成蔭、環境優美的家園,製定了菜子溝村史上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誰家牛羊或牲畜破壞苗木一株罰款50元,當時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500元,囙此還得罪了不少人。

“山頭戴綠帽,山坡披綠衣,山溝穿綠鞋,要用生命愛護生態,只要它們的生命有保障,我死而無悔。”這段話是記者在2005年的工作日記中見到的,不難想像,一個人到底是有多愛這片土地,才會寫出“死而無悔”四個字。

退休13年,即便在今天生命最艱難的階段,他仍然筆耕不輟,記錄著黨和國家的大事小事。他說:“現在每天讀書看報,看國家發展變化,國家好、黨和政府好,是我最好的抗癌良藥。”

童守珠把紅心向黨的崇高信仰,永遠跟黨走的無限忠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終生的追求,寫進日記,融進言行。如今這些日記本被徵集到青海農村幹部學院,作為黨史學習教育典型教材,供營員學習,啟迪人生。

滿滿幾大箱日記本,見證著一名老黨員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崇高理想信念。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們要學習他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踐行初心使命,握緊接力棒,學黨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爭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董慧)

标签: 疫情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