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曾融資2.4億的網紅書店,發不出薪水了

上海 69℃ 0
摘要:“懷抱著對文化行業的熱情和憧憬入職,盡職盡責做好每一份工作,無限的忍耐和體諒換來的卻是離職了還拖欠五個月薪資和大半年社保的現實一錘。”11月1日的這條微博,揭開了去年以來言幾又“欠薪亂象”的一角,也引發了媒體的普遍跟進和關注。隨著#言幾又欠薪#的話題由暗中流傳到公之於眾,全國各地離職員工的爆料紛紛湧現。除了員工討薪,還有供應商表示“和言幾又合作了4年,被拖欠貨款3年”。

“懷抱著對文化行業的熱情和憧憬入職,盡職盡責做好每一份工作,無限的忍耐和體諒換來的卻是離職了還拖欠五個月薪資和大半年社保的現實一錘。”

11月1日的這條微博,揭開了去年以來言幾又“欠薪亂象”的一角,也引發了媒體的普遍跟進和關注。隨著#言幾又欠薪#的話題由暗中流傳到公之於眾,全國各地離職員工的爆料紛紛湧現。

綜合員工爆料發現,言幾又自去年疫情之後就開始欠薪,時間從一個月到四個月,再到半年、一年,不僅薪水拖欠就連公積金也只扣不繳費,很多人因忍受不了而離職,離職之後卻依然拿不到應得的薪水,更有人在討要過程中直接被HR拉黑電話。

早在去年,就有不少離職員工在知乎《如何評價言幾又?》問題下留言,卻未能掀起波瀾。如果不是這位博主自掏腰包“抽3個88元現金給願意幫忙擴散的小夥伴”,可能言幾又的行徑依然無法引起廣泛關注。

在《如何評價言幾又?》問題下麵,點贊第一的用戶就職於上海的一家言幾又,留言稱:“言幾又是一家不把基層員工當人看的公司。”普通員工月薪水只有2600,店長一個月也就5000左右。根據另一比特用戶的回答,店員薪水之所以如此之低,是因為在“底薪+提成”的體系之下,“很少會有員工能拿到提成,每個月店內的任務奇高無比。”2020年疫情之後,就連這麼微薄的薪水也無法按時發放了。

除了員工討薪,還有供應商表示“和言幾又合作了4年,被拖欠貨款3年”。而在微博留言區,被拖欠的供應商不在少數。在企查查上稍微蒐索就會發現,從2019年起言幾又就已經官司纏身,起訴它的公司包括裝潢、照明、機電、傢俱、食品、物業等各種供應商,在多起訴訟中言幾又旗下的數百萬存款被凍結。可以說,在言幾又光鮮的表面之下,內裡已千瘡百孔。

囙此,言幾又被迫在全國範圍內“收縮戰線”。去年,成都、寧波等地的言幾又關門歇業。最近,上海企業天地、北京王府井門店也開始“內部調整”,廣州K11的黑金旗艦店則直接閉店。

如果此輪的討薪潮持續發酵,各地的地產物業、供應商嚴加催逼,言幾又將面臨成立以來最嚴峻的考驗。或許這也能回答網友質疑:為什麼言幾又這幾天一邊忙著删帖,一邊發動行銷號、水軍在微博營造“歲月靜好”假像。

要知道在2019年初,言幾又還豪言壯語聲稱當年開店100家,如今正常營業的門店只剩下了50多家

在2019年5月的文宣文章《突破邊界的言幾又》中,我們可以看到其為投資人畫的一張“大餅”——2018年進店客人近2000萬人次,2019年將實現盈虧平衡。然而澎湃新聞的記者在言幾又成都凱德天府店收銀台觀察2小時,卻發現沒有一個人為書買單。這讓言幾又對外聲稱的單店實現盈利的“書業奇迹”顯得站不住脚。

言幾又前幾年之所以能大肆擴張,離不開資本市場的追捧,四輪融資拿了2.4億多人民幣的投資。然而2019年資本寒冬之後投資人出手就不再這麼大方了,言幾又的最後一輪也停留在了2018年12月。而一旦投資人“斷供”言幾又就開始各種拖欠,說明它一直未形成自我造血的能力。

與資本寒冬、疫情打擊相疊加的,還有去年以來的地產低潮,各地商業地產不再對網紅書店“來者不拒”、慷慨補貼,而是開始嚴格篩選,連鎖書店也自此走向分化——無法“自立”的,沒有背景的,特色模糊的書店生存空間正在越來越小。

今年7月,北京開卷曾經發佈過一篇文章《實體書店正加速去中心化|2021年上半年新開實體書店研判》,統計了上半年實體書店新開店名單。作者發現,西西弗僅在上半年就開出了15家門店,全年新開店數量預計將超過40家。這無疑是因為西西弗的高坪效與精細化運營,使其早已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與“造血”能力,300多家門店的網絡效應正在凸顯,打造出一個猶如711、全家的“便利書店網絡”,入駐商業綜合體時具備很强的議價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開出多家門店並由地方走向全國的覔書店、幾何書店都不再是“to VC”型書店,而是背景深厚。覔書店背靠深圳市規模最大的民營書城,幾何書店創始人林耕旗下則有商貿、建築裝飾、批發等各種產業,書店只是其產業佈局之一。跟隨華髮集團在全國開了23家的閱·潮書店則代表了地產公司自營式書店的趨勢。

“網紅書店”之間的這種設計比拼何嘗不是一種“內卷”,言幾又不幸成為“內卷”的犧牲品。鐘書閣的逆勢擴張也並非是資本驅動,據媒體報導,它背後的創始人曾經趕上了傳統圖書的“黃金年代”,還創立了佔據上海教輔市場50%-60%銷售份額的“上海作業”,這成為前期大手筆投入的資金來源。

幾天之前,記錄武漢百草園書店“最後時光”的紀錄片《百草園》上線,也讓我們得以窺見書店倒閉潮背後的辛酸影像。“你問我?倒閉了有什麼感覺?我明顯的感覺就是解脫了。我只能說我是解脫了。”與外界的唏噓感歎不同,“解脫”可能才是店主老王的肺腑之言。相比有各路背景的連鎖書店,無依無靠的獨立書店的加速凋零更令人扼腕。

與這些人情味十足、個性突出的獨立書店不同,連鎖書店是“去人格化”的,創始人自始至終都是是隱身的,沒有什麼溫情脈脈的情懷,反而因為商業模式的缺陷,資本對員工的壓榨更甚。

即便言幾又真的倒下,除了書店同業物傷其類,應該沒有多少人會憑弔懷念。我們並不關心它何時倒下,只是希望在此之前它能够負起對員工、社會的基本責任,而不是自欺欺人地繼續維持表面的光鮮。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