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90後小夥沉迷製作古代首飾,一頂明清誥命冠耗時一年,售價達十萬元

山东 65℃ 0
摘要:94年小夥呂紀凱是濟南唯一一個古風首飾手藝人,今年,由他製作的一頂二龍九鳳一品誥命冠奪得了山東工藝美術金獎,價值約十萬元。“古風首飾的小眾卻不影響其精緻程度,反而手工工藝的加持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是呂紀凱選擇做一個古風首飾手藝人的初衷,如今喜愛古風首飾的人還不算很多,作為小眾行業當中的小眾,呂紀凱希望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把這門手藝展示給更多人。

說起當下流行的古風你能想到什麼?漢服?還是國風歌曲?比起這些大眾化的古風流行,首飾算是其中較為小眾的一類。94年小夥呂紀凱是濟南唯一一個古風首飾手藝人,今年,由他製作的一頂二龍九鳳一品誥命冠奪得了山東工藝美術金獎,價值約十萬元。“古風首飾的小眾卻不影響其精緻程度,反而手工工藝的加持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這是呂紀凱選擇做一個古風首飾手藝人的初衷,如今喜愛古風首飾的人還不算很多,作為小眾行業當中的小眾,呂紀凱希望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把這門手藝展示給更多人。

耗時一年多小夥用所學工藝製作誥命冠

走進呂紀凱的工作室,琳琅滿目的華貴首飾就擺放在展臺上,不論是頭飾、耳飾都洋溢著一股古風的味道,它們與現代製作工藝不同,是運用古代的花絲鑲嵌的工藝製作而成的。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首飾與現代首飾的不同之處,每件首飾的最細之處猶如髮絲。“精美之處就藏在這其中”,呂紀凱說。

呂紀凱向記者介紹道,自己所運用的花絲鑲嵌工藝是一種“細金工藝”,是從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工藝運用很細的金屬製作首飾,常見的金屬有金、銀、銅三種。軋條機、拉絲板、噴火槍、鑷子……工作臺上,與花絲鑲嵌相關的工具更是數不勝數。“拉絲”是花絲鑲嵌手藝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技藝高超的師傅能把銀絲拉成髮絲一樣細,直徑只有幾毫米”,呂紀凱展示了自己用銀條拉成的細絲,這個直徑不足4毫米的細絲需要用鑷子輕輕地夾住,兩根這樣的素絲就可以搓成一根花絲。

“兩三根素絲組成的拉線是最簡單的,除此以外更複雜的花絲還有拱線、竹節絲、螺絲、碼絲、麥穗絲、鳳眼絲、麻花絲、小辮絲等20種”,呂紀凱說,自己曾花費了一年的時間來製作一頂二龍九鳳一品誥命冠,曾有人出價十萬想要買下,但呂紀凱拒絕了。“這頂帽子幾乎把我幾年來所學的所有技藝都用上了,實在是花費了我自己太多心血”,呂紀凱說,自己花了半年時間畫圖,又用了半年多的時間來製作,甚至連續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這頂曾是明清時期誥命夫人佩戴的龍鳳冠被呂紀凱完美地復原出來,多達幾百根粗細不同的拉絲,再加上隼工藝以及刻字工藝,細節之處讓這件完美的作品獲得了山東工藝美術金獎。

因家人而迷上製作首飾從業已8年時間

呂紀凱告訴記者,從小他對製作首飾便產生了獨特的興趣,大學時更是選擇了藝術院校的相關專業。“小時候就是看媽媽的那些首飾,感覺很漂亮,而且我也很喜歡歷史,所以喜歡做古風類的首飾。”他說,自己在學校做的第一個作品就送給了自己的家人。“那是三個銀鐲子,送給了我的外婆、媽媽和奶奶”。呂紀凱回憶道。

從大學開始,呂紀凱就經常待在工作室裏,直到畢業,學校的工作室不能再繼續使用,他在離市區很遠的地方租了一間民房,主要承接網絡訂單。“那段時間不知道自己應不應該堅持,條件艱苦而且看不到未來的路,在本地也沒有做這個的,感覺有些孤單。”熬過了最難的剛開始,之後呂紀凱在市里開了一間門店,把市場主要對準線下客戶。

算上學生時代,呂紀凱有大約八年的從業經歷,讓他感動最深的還是一些“知音”客戶。“其實我們做首飾只是一方面,在做的過程中我們要查閱許多的歷史資料,瞭解每一件首飾背後的歷史,在複刻的基礎上再進行創新”,呂紀凱說,喜愛古代首飾的人群不多,其中有一些漢服愛好者,也有一些熱衷於古代文化的文人雅士。“大家都熱愛同一樣東西,所以非常能聊到一起,有時候能對一個發簪背後的歷史文化聊到半夜”,呂紀凱說,他非常感謝一些客人的理解,同時他們的鼓勵也是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

盼老手藝有新傳承會一直從事花絲鑲嵌手藝

“現時我知道的,濟南只有我一個人在做這個,從事的人太少了”,呂紀凱說,今年他搬到新的工作室以後,便開始廣泛的招收學徒,希望能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

呂紀凱說,雖然花絲鑲嵌的技藝要求較高,工藝也比較繁瑣,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難學”,並且因為稀缺,所以收入方面在傳統工藝中也屬於較高的一類。“如果技藝純熟的話,一天的工費會超過500元,收入還可以”。

“一件首飾的造價平均在三千左右,前幾年市場不是特別穩定,生意不是很好做,但隨著福斯對於傳統文化的推動,現在很多人對花絲鑲嵌有了瞭解,現時我手中的訂單是接不過來的。”呂紀凱說,現在首飾的主要消費人群包括漢服愛好者以及旗袍愛好者,市場較前些年已經增長了很多。

呂紀凱說,自己會一直堅持把花絲鑲嵌工藝做下去,同時他也希望更多喜愛古風首飾製作的年輕人加入到他的工作室中,一起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遞下去。

新黃河用戶端記者:郭夢桐編輯:孫菲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