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探路新發展格局

上海 76℃ 0
摘要: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畧三年來,長三角正形成上海龍頭全力引領、蘇浙兩翼開合奮進、安徽強勢奔跑的發展態勢,在各方集聚更强合力下,為國家積極探索新發展格局。

  三年前,滬蘇浙皖三省一市聯合成立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在上海武康路上的一棟小樓裏開始運轉。這裡不像傳統的政府辦公室,倒像一家準備IPO、熱火朝天的創業公司,來自不同地方工作人員,自稱新時代的長三角人。事實上,這裡的工作要比企業IPO複雜得多、艱巨得多,幾乎每一項內容都是長三角區域合作中的首創和突破。

  “今年更忙了。”“壓力更大了。”在2019年11月成立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採訪,記者常聽到這樣的聲音。在示範區,項目建設“倒逼”制度創新並不鮮見,這也是難點和壓力所在。示範區執委會生態和規劃建設部部長劉峰說,以前在審批時,為建設橫跨上海、江蘇的元蕩橋,在執委會牽頭下,創新探索了“一個檔案兩個章”。最近為了實現“一個平臺管實施”,示範區內正在組建水鄉客廳工程指揮部。“今後水鄉客廳重大專案的審批,可能就是一張紙上一個章。”示範區執委會工作人員樂觀估計。

  這些,只是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縮影。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畧三年來,長三角正形成上海龍頭全力引領、蘇浙兩翼開合奮進、安徽強勢奔跑的發展態勢,在各方集聚更强合力下,為國家積極探索新發展格局。

  勇當開路先鋒

  長三角以4%的國土面積,承載了約1/6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1/4的經濟總量。長三角不僅經濟體量大、活躍程度高,也是創新能力最强的區域之一。接下來,長三角區域要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創新,是長三角的重要底色。長三角地區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凝聚創新合力,上海市與安徽省簽訂了《上海張江安徽合肥關於推進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框架協議》,支持兩大國家科學中心開展“兩心共創”,跨越距離和制度障礙,構建資源共亯和共性技術創新平臺,推動原始創新。

  從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到產業化“最後一公里”,長三角關注的是創新全鏈條。相關規劃提出,要充分發揮上海科技創新中心龍頭帶動作用,强化蘇浙皖創新優勢,加快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力爭到2025年形成現代化、國際化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為此,科技部還與三省一市共同設立了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3日在京揭曉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上海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27個通用項目中,有跨省合作單位的獲獎專案25個,其中13個獲獎專案有來自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合作機构參與,占25個合作項目數量的52%。

  樞紐集聚輻射

  今年初,滬蘇浙皖開始合力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打造成為長三角強勁活躍增長極的“極中極”。現時,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也正著眼於雙向開放、雙向聯動,搭建聯通國際國內市場的“彩虹橋”,增强上海與長三角地區的樞紐連結,進而把上海的對外開放優勢,與長三角地區的其他優勢緊密連結起來,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長三角都市正根據不同都市能級和發展優勢,在一些方面發揮樞紐功能,實現區域內的輻射。十多年前,上海臨港集團推動品牌、管理等輸出,建設漕河涇開發區海寧分區等創新“飛地”;與此同時,蘇州的“園區經驗”也在長三角遍地開花,蘇宿工業園區、蘇通科技產業園、蘇滁現代產業園、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等先後建設運營,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平臺。

  串聯起樞紐、窪地和飛地,“軌道上的長三角”建設至關重要。鐵路方面,至2020年底,長三角高鐵營業里程超6000公里,覆蓋區域內90%以上的設區市;城際市域鐵路方面,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都市間基本實現城際客運高頻次1—1.5小時快速通達。到2025年,還將建成上海東站、南京北站、蕭山機場站、杭州西站、新合肥西站等車站,届時長三角將有更多具備集聚和輻射功能的關鍵節點。

标签: 時政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