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之後,長安再也沒能成為任何王朝的首都?

陕西 94℃ 0
摘要:說起我國歷代王朝的都城,西安絕對有一號。這座文化底蘊極高的都市,古稱“長安”,有著“十三朝古都”之美譽。這“十三朝”中的秦、(西)漢、隋、唐都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可以說從西元前221年,至西元907年,在這1100多年裏,長安都是我國的經濟與文化中心。但是為什麼自唐朝之後,就再也沒有任何王朝將都城放在長安了呢?在探知長安被甩出“都城圈”之前,先來瞭解一下,長安為什麼會成為都城的熱選都市。

說起我國歷代王朝的都城,西安絕對有一號。這座文化底蘊極高的都市,古稱“長安”(如今長安乃西安市一個行政區),有著“十三朝古都”之美譽。這“十三朝”中的秦、(西)漢、隋、唐都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可以說從西元前221年,至西元907年,在這1100多年裏,長安都是我國的經濟與文化中心。但是為什麼自唐朝之後,就再也沒有任何王朝將都城放在長安了呢?在探知長安被甩出“都城圈”之前,先來瞭解一下,長安為什麼會成為都城的熱選都市。

上圖_黃河流域地圖

一、經濟與文明優勢在周王朝及以前時期,我國的經濟中心完全是在北方,主要是在黃河流域,所以說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母親河”。那個時候黃河相對“溫順”許多,河水也清澈很多,黃河兩邊有大把適合耕種的良田。在無與倫比的的優勢條件下,必然孕育以農耕為主的華夏文明。所以在完全以農業為經濟主導的時代,黃河流域有著絕對優勢的經濟地位。正因如此,中原地區成為了華夏大地經濟與文明的中心。

然而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並沒有在黃河流域,黃河孕育出的强大的經濟基礎又與長安有什麼關係?雖然長安不沿著黃河,但是卻沿著黃河最大支流——渭河。這條橫穿關中平原東西的大河,不但源源不斷地給黃河添加水利助力,更是沖刷出關中平原這麼一塊巨大的寶地。

上圖_左圖示意長安城的位置,右圖示意長安城周圍的河流和水渠分佈

這塊寶地擁有著黃河流域同樣的特徵,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同樣孕育著農耕文明。而且,西周文王、武王時期的都城就在關中平原之內。但隨著周成王時代都城的東遷,再加之這裡畢竟置身黃河流域之外,關中地區一度被中原各諸侯國所忽視。然而,隨著秦國的崛起,大本營關中平原,又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地區之一。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其都城咸陽(長安附近)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政治地位更是空前提高。而繼秦帝國之後的西漢,同樣是佔據了關中平原之後而統一全國,並且定都長安,關中平原的政治地位得以延續。這為長安擁有“首席都城”之地位打下基礎。

上圖_陝西省陝北、關中、陝南分區圖

二、地理優勢相對於經濟與政治,地理上的優勢,才是讓長安能够成為“首席都城”的第一要因。長安所在之地——“關中”,絕對是一塊易守難攻的寶地。因為關中四面環山且十分險峻,在秦漢時期,想要進入這塊平原地區,唯有翻越崇山峻嶺。而在這延綿千里的山嶺之間,方便行軍的,唯有四個地勢相對平坦的峽谷通道。

上圖_關中四塞(東面是潼關、西邊是散關、北面是蕭關、南面是武關)

如此,只需要在四道峽谷之中,佔據險要地理位置修建關隘,就可以輕鬆抵禦敵軍的入侵。這四個關隘分別是:

1.位居西北的蕭關,乃通往西北甘、寧之要道;2.位居西南的大散關,乃聯通漢中與巴蜀之要道;3.位居東南的武關,乃通往南陽盆地的必經旱路,也可以直插荊襄水路要塞;4.位居東側的先函谷關,後潼關,故又稱涵潼關隘,此關口比鄰黃河,是抵禦水旱兩路進攻之要塞,這個關口也是關中連接中原的主要通道,囙此尤為重要。正是有了這四個要塞關隘的保護,在那個輜重運輸困難的年代,想要突破關中平原的防禦體系談何容易。再加之,相對穩定與充裕的經濟基礎,使得關中平原成為建立都城的理想之地,而位於渭河等幾條河流流域彙聚之地的長安,就成為了關中平原的最佳地點。長安也就成為繼秦帝國之後,各大王朝首選的建都之地。

上圖_長安地理位置示意圖

那麼既然長安及所在的關中平原地區優勢如此明顯,為何會最終被王朝摒弃,而最終跌落“都城神壇”?

實際上,恰恰是因為經濟與地理上兩大優勢的喪失,而導致長安失去了首都地位。若二者比較之,經濟地位的下降則更為關鍵。

先說地理優勢的喪失。

前文提及,關中平原的優勢在於易守難攻,防守住四大關隘,似乎關中則可高枕無憂。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於地理的進一步探索與認知,通往關中的道路已經不再是局限於四關。至少,從漢中通往關中就開發出了四條通道。

更可怕的是,從中原通往關中平原已經不再需要必經潼關,從山西南端(今運城一帶)可以渡過黃河直插關中。這條道路簡直成了關中平原防禦上的噩夢,唐高祖李淵滅隋,梁太祖朱溫滅唐都走的這條路線。關中平原已經不再是無法攻克之地。

上圖_梁太祖朱溫(852年—912年),開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

其實,地理優勢地位的下降,更多是表現在經濟地位下降之中。

在我國封建王朝統治時代,都城必定是人口密集度最高的都市,長安自然也不會例外。由於人口的飛速增長,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的農業產出能力,已經無法滿足長安及周邊地區人們的生活需求。面對這樣的窘境,從其他地方調配物資支援長安,乃是唯一選擇。經過東漢、三國,尤其是南朝時期,江淮以及江浙地區得到了大力開發與長足發展。等到了隋唐時期,南方已經成為了國家的經濟支柱,尤其是糧食產量,更是遠高於北方。囙此,江淮與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長安需求物資的主要來源地。但是,從江淮到達長安,這條“物資補給線”上,簡直是困難重重。這困難一方面來自長安地處西部,與東部江淮距離遙遠,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關中平原四年環山的險峻地形。

上圖_隋唐大運河

在唐朝,借著隋煬帝修建的大運河,物資從揚州上船出發,到達洛陽就得半年,這只是完成了一半的行程,這半程相對輕鬆,因為全是水路。物資再從洛陽轉至長安,那就更費勁了,得先靠陸運,將物資繞過黃河天塹三門峽,再進入渭河水運至長安。這一套下來,成本高到驚天,時間更得一年開外。這種經濟上的制約,已經讓關中平原易守難攻地理的優勢,完完全全地變成了交通極其不便利的大劣勢。

如此低效長距離的物資運輸,更加致命的問題就是,一旦發生戰爭,敵人只需要掐斷你的物資運輸線路,都城長安就會瞬間崩潰。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率先佔領了洛陽,掐斷了長安的糧道,這招釜底抽薪幾乎讓唐王朝崩潰。

為了緩解長安物資供應的壓力,隋唐的前幾比特皇帝都不得不採取長安與洛陽兩地奔波的執政管道。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隋煬帝和武則天都不願意待在長安了。換句話說,隋唐時期的長安,名義上是首都,但是其地位已經比較尷尬了。

上圖_遊牧騎兵

此外,還有這個重要因素,也令長安不能够再做為王朝都城,那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入侵已經由西轉東。

秦漢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主要集中在西北,賀蘭山與陰山成為了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戰鬥的前沿。但是,隨著兩漢時期對匈奴等民族的强力打擊,魏晋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的相繼入侵,並在中原北方建立政權之後,西北這一片的遊牧民族要麼是在戰鬥中消亡,要麼就是被漢化而融入中原,西北一側的入侵問題得以緩解。

而在唐朝之後,五代十國時期,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開始崛起,最具代表的就是契丹、女真與蒙古。而北方抵禦入侵戰爭的前沿,也從賀蘭山與陰山,轉至太行山與燕山一帶,所謂“燕雲十六州”成為戰畧要地。而關中地區的戰畧地位則進一步下降,甚至黯然失色,一落千丈。

上圖_燕雲十六州

總而言之,長安以及所在的關中平原,在唐朝之後,所有的優勢都蕩然無存,自然也不再可能成為首都。但隨著當今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西安這座歷經滄桑的歷史名城,再次成為經濟發展戰畧中,最重要的都市之一。西安的再次騰飛,指日可待。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