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城皮洛遺址首期考古發掘接近尾聲專家:這一發現重繪了世界考古歷史

四川 73℃ 0
摘要:紅星新聞網11月1日訊據華西都市報報導,10月31日,記者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皮洛遺址考古工作站獲悉,隨著高原冬季的來臨,稻城皮洛遺址第一期考古發掘即將結束,探索之路將於明年開春後繼續。到目前為止,皮洛遺址在地層中共出土石器7000餘件,加上地表採集的部分,總數量已超過萬件,並發現了諸多用火的痕迹。今年9月,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專案進展工作會,首次對外發佈了稻城皮洛遺址重要考古發現成果。

紅星新聞網11月1日訊據華西都市報報導,10月31日,記者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皮洛遺址考古工作站獲悉,隨著高原冬季的來臨,稻城皮洛遺址第一期考古發掘即將結束,探索之路將於明年開春後繼續。

高空俯瞰皮洛遺址地理環境(封面視頻截圖)

到目前為止,皮洛遺址在地層中共出土石器7000餘件,加上地表採集的部分,總數量已超過萬件,並發現了諸多用火的痕迹。此外,在剝蝕現象嚴重的青藏高原,還發現了保存完整的至少7個文化層。

稻城皮洛遺址第一期考古發掘有哪些重大成果?對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學術研究有哪些重要意義?紅星新聞網記者進行了梳理。

重繪世界考古歷史:阿舍利科技遺存徹底否定“東方早期人類文化落後於西方”論調

今年9月,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專案進展工作會,首次對外發佈了稻城皮洛遺址重要考古發現成果。在海拔3750米的青藏高原東麓、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的皮洛遺址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相關團隊發現了東亞最精美的阿舍利科技遺存,此處出土的手斧與薄刃斧等石製品,也是現時東亞地區考古發掘到的形態最典型、製作最精美、科技最成熟、組合最完備的阿舍利組合,包括手斧、手鎬、薄刃斧、大型石刀等。

皮洛遺址出土阿舍利手斧(圖據國家文物局)

“阿舍利科技體系被公認為人類歷史上第一種標準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古人類進化到直立人時期石器加工製作的最高科技境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介紹,阿舍利文化是指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法國亞眠市郊的聖阿舍爾而得名。最典型的阿舍利科技體系是手斧、薄刃斧的組合。

一直以來,在東亞地區發現的阿舍利遺存,無論在科技、精美程度上均比西方典型的“阿舍利石器”粗糙許多。然而隨著四川稻城縣皮洛遺址的發現,大量精美的阿舍利科技遺存被挖掘,世界考古歷史被重新認識。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表示:“此次考古發現成果徹底解決了中國、東亞有沒有真正阿舍利科技體系的爭議,讓‘東方早期人類文化落後於西方’的學術論調被徹底否定。”

皮洛遺址的出現,讓阿舍利體系自西向東傳播的趨勢、早期人類可能存在的傳播路線更加清晰。

高星曾提出了一個阿舍利科技與相關人群在中國、東亞的遷徙傳播路線假說:“阿舍利科技的源頭應該是非洲,經過西亞-歐洲再到印巴次大陸,可能從喜馬拉雅山南麓進入中國,再通過川西高原及其東側的區域傳播開。”

這些地點和資料構成了特定時期、特定人群長距離遷徙及文化傳播的路線,而皮洛遺址正處於這樣一個關鍵的連接點上

罕見!一處遺址發現3個人類文化階段揭示早期人類征服青藏高原歷史行程

根據現時的測年研究,皮洛遺址第三層地層年代不晚於13萬年前。這意味著,至少在13萬年前,古人類就已頻繁登上青藏高原。

“在高原上發現近百萬平方米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非常不可思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研究室主任鄭喆軒說,自皮洛遺址發掘以來,考古隊員已發現近萬件石製品,其中7個文化層共出土6000餘件石製品,地表採集3000餘件,這說明遠古人類在此的活動頻率和强度非常高。

據考古發現,皮洛遺址完整保留、系統展示了“礫石石器組合—阿舍利科技體系—石片石器體系”的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過程,首次建立了中國西南地區具有標誌性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序列。

發掘現場探方(圖據封面新聞)

“不同石器組合說明其有可能為不同的人群創造,抑或是同一人群為了適應環境的改變所做出的科技適應,同時表明,在10餘萬年前,遠古人類在此地有著長期、頻繁的活動。”鄭喆軒表示,在同一處發現3個人類文化階段,這在世界上都非常罕見,3個發展階段代表著文化的變化,能够清晰反映出人類征服高原的歷史過程。

石與火之歌:三個完整的石器文化序列揭示舊石器時代高原古人類生活的秘密

作為遠古時期最為重要的生活資料,石器和火的出現,透射著數十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麓存在的生命光芒,流露出原始的渴望。13萬年甚至更早以前,古人類的生活圖景,會是怎樣一番景象?考古隊員在皮洛遺址獲得的過萬件石器,以及發現的諸多用火的痕迹,將為人們描繪。

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圖據封面新聞)

通過對燒石的採集、判斷和認知,考古隊員注意到,在皮洛遺址上,這些燒石及火燒的痕迹相對集中。甚至在有的小片區域內,只存在燒石。“那麼這裡曾經會不會就是一個火塘呢?”鄭喆軒說,在學界有一種理論認為,人類吃生肉和吃熟肉具有很大差別。“熟食能殺菌、熱量高、易消化吸收,吃熟食對於早期人類體質和智力發育具有一定作用,人類智力越高、體魄越壯碩,學習能力越快,進而造成人對周邊環境的感知,認識自然的水准,都在逐漸提高。”

除了用火烹飪熟食,在青藏高原這樣的極寒地帶,火也有助於取暖及驅趕野獸。鄭喆軒介紹,此次遺址發現的三個完整的石器文化序列,也體現著古人類的演化過程。“能够看出來這是古人類一個因地制宜的過程,他們也是很靈活的。”

為何沒能發現骨骼化石?高原上,常年大風氣候以及及季節性冷熱交替,骨骼熱脹冷縮,有易破碎的特點。經年累月的日曬風吹,“積風銷骨”,骨骼很難留存。

新聞多一點

皮洛遺址首期考古發掘對青藏高原研究具有重大突破

對於整個青藏高原來說,皮洛遺址的發現無疑也相當重要。長期在青藏高原從事舊石器考古研究的學者,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東菊認為,皮洛遺址的發現對青藏高原的考古研究非常重要,具有突破性意義。

發掘現場(圖據封面新聞)

在2018年,發現於藏北羌塘高原的尼阿底遺址,將人類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推前到4萬年前,2019年甘肅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初步研究成果的發表,將人類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進一步向前推早至約19萬年前。現在,新發現的皮洛遺址第三層的年代結果已達至少13萬年,其下文化層年代將會更老,專家猜測或能達到20萬年左右,具體年代有待研究人員的進一步工作。

“皮洛遺址保存了連續的多個文化層,出土了豐富的特點鮮明的石製品,為川西高原乃至四川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樹立了難得的地層及文化尺規,也為青藏高原的史前人類活動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張東菊說。

紅星新聞網綜合封面新聞中工網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