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防禦工事看,遼沈戰役為何從錦州開始,而不是孤懸北方的長春城

吉林 67℃ 0
摘要:1948年9月,國共之間的最後決戰首先在東北戰場拉開了帷幕。貫通京哈、長圖及東北境內多鐵路線的交通樞紐、吉林省會長春一度被認為是戰鬥最初開始的地方,因為這座城市是國民黨統治區域的最北端,周邊全都是解放區,而且與駐兵30萬的瀋陽和駐兵15萬的錦州城相比,其守軍兵力更加單薄,僅有10萬人槍,其中僅新7軍、第60軍6萬餘人屬正規軍,其餘都是保安團等雜牌武裝。

1948年9月,國共之間的最後決戰首先在東北戰場拉開了帷幕。貫通京哈、長圖及東北境內多鐵路線的交通樞紐、吉林省會長春一度被認為是戰鬥最初開始的地方,因為這座城市是國民黨統治區域的最北端,周邊全都是解放區,而且與駐兵30萬的瀋陽和駐兵15萬的錦州城相比,其守軍兵力更加單薄,僅有10萬人槍,其中僅新7軍、第60軍6萬餘人屬正規軍,其餘都是保安團等雜牌武裝。

▲“偽滿洲國”軍隊

長春城曾是“偽滿洲國”首都

但革命军東北野戰軍進行一番試探性進攻後,主動選擇放弃長春,全軍兼程南下,攻打連接華北、東北的咽喉之地——錦州。這除了要關閉東北大門,對國民黨軍形成關門打狗的有利態勢外,不得不說,長春城內堅固的防禦體系也是東北野戰軍暫時放弃的一個重要因素。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侵佔東北全境,並擁立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建都長春,並改名為“新京”。

長春防禦工事异常堅固

此後一直到抗戰勝利的十餘年間,日寇在長春城內街道及近郊修築了許多半永久性和永久性的工事,特別是城中心的主要大樓和主要街道之間,都有鋼筋水泥的地下坑道連接,有的地段可通汽車,中間有厚重的鐵門相隔。尤其是關東軍司令部(後遷往瀋陽)、在鄉軍人會、空軍司令部和大興公司4大建築,分據在市中心十字路口的四角。附近的偽滿洲國中央銀行,後來鄭洞國選為兵團司令部,樓高6層,兩層在地下,4層在地上,外牆都是用1米多厚的花崗石砌成,一般的迫擊炮彈是打不穿得,其四周是開闊的廣場,無遮無攔,非常利於火力的發揮。

▲長春守將、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

國民黨軍打造現代化堡壘

1946年國民黨軍攻佔長春後,利用1年多的時間,又進一步加強並增修了不少工事,原駐守這裡的國民黨新1軍軍長孫立人聘請了數十名工程專家,參攷了世界各國的防禦工程資料,先後動員了30多萬民工,動用6萬袋水泥和1500多噸鋼板鐵筋,修築了環繞整個長春市的立體化防禦工事,修築了數以千計的地堡,每個地堡配備有輕重機槍各1挺,步兵10餘人;地堡內有廚房、火坑、水井和庫房,可以長期堅守;各地堡之間挖有深溝和掩體相聯,在週邊設有鐵絲網等障礙物,之外又挖掘有3米寬、2米深的戰壕,使其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現代化堡壘都市。

錦州城工事大大縮水

反觀錦州工事就差了很遠。儘管範漢傑將指揮所移入錦州後,也制訂了詳細的防禦工事修築計畫,並安排各師工兵部隊任技術指導,要求建立連一級守備據點,由交通壕連接的子母堡構成,確保可以在四面圍攻下堅持獨立作戰。但在實際修建過程中,工程量卻大大縮水了:子母堡構成的據點換成了一個個獨立的水泥碉堡,彼此互不連通,缺乏必要生活設施,根本無法獨立作戰。另外,空間狹小,最大的碉堡也只能容納1個步兵班,最小的僅3個人,由於高度不够,裡面的人甚至站起來都不方便。

造成這樣的結果除了部隊士氣低落,消極應付以外,也有範漢傑及其指揮所的原因。當初製定工事修築的計畫,光顧著考慮規模和效果,根本沒有考慮工程量有多浩大,結果部隊從5月開始一直幹到9月,僅僅完成了總量的三分之一;其次,修築工事必需的水泥、鋼筋、鋼板等,都是市面上的緊俏貨,根本無法保證供給,即使偶有供應,也往往被各級軍官偷偷倒賣牟利,工事上則只能偷工減料、大打折扣。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