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發生衝突時,父母該如何解决?李玫瑾說出了標準的答案

養生健康 80℃ 0
摘要:二胎政策的開放讓二孩家庭的占比逐年升高,2017年時,中國的出生人口有1723萬人,其中二孩占比51%,第一次超過了一孩占比,截止2019年,二孩的數量已經連續三年占比50%以上。其實,在更早的時候,中國式家庭中也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二胎家庭,只不過彼時的獨生子政策影響了當時人們的生育選擇,囙此一孩家庭慢慢超過二孩。對於二孩父母來說,兩個孩子都是心頭肉,發生爭執時,究竟該如何處理,才能兩全其美?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自2016年二胎政策開放以來,彼時,作為生育主力軍的80後群體的確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加入了“二孩”行列。

二胎政策的開放讓二孩家庭的占比逐年升高,2017年時,中國的出生人口有1723萬人,其中二孩占比51%,第一次超過了一孩占比,截止2019年,二孩的數量已經連續三年占比50%以上。

其實,在更早的時候,中國式家庭中也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二胎家庭,只不過彼時的獨生子政策影響了當時人們的生育選擇,囙此一孩家庭慢慢超過二孩。

政策的宏觀調控的確會影響福斯的生育意願與選擇,二胎家庭的新增也帶來新的關注點。對於二孩父母來說,兩個孩子都是心頭肉,發生爭執時,究竟該如何處理,才能兩全其美?

中國式家庭教育漏洞:用隱忍解决表面衝突,治標不治本

李玫瑾教授回答過這個問題,她認為發生衝突時,應該把關注點放在年齡更大的孩子身上,而不是年齡更小的孩子,切忌“因小失大”。

那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原因並不複雜。

1.衝突的根源是需求未被滿足

大多數父母又是怎麼處理二孩衝突的?一直以來大部分家長的處理管道都是有失偏頗的。

傳統文化環境中,作為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一直以來被央求要“講禮節,懂謙讓”,這自然無可厚非,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謙讓是好孩子的標籤,也是中國式家庭教育中的主流價值取向。

相信大部分成長於中國式家庭中的孩子,假如身邊有弟弟妹妹,那麼他們從小到大聽到的最多的話一定是父母苦口婆心地勸導:“你是大的,就應該讓著小的。”

不可置否,同一個家庭的兩個孩子,因為一些事情發生爭執是屢見不鮮的,爭執的背後實則是雙方需求沒有獲得平衡與滿足的導致的。

問題的解决管道僅僅是平息表面衝突,本質上的根源問題父母卻視而不見,囙此,下一次衝突依舊不會消失,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極大弊端,解决子女衝突時,一直選擇讓大孩犧牲。

2.大孩需求被忽視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

青少年的認知方式又具有極大的局限性以及其道德認知的發展也並不完善,在進行是非對錯評判時,他們會用更加極端粗暴的管道解决問題。

層出不窮的大孩虐待二孩的事件就是父母教育不當的體現之一,當一個人的需求總是被父母忽視,被父母強制性扼殺時,年齡更大的孩子的內心衝突則會愈演愈烈。

如何發洩自己的衝突,如何解决總是被父母忽視的問題?部分年齡較大的孩子將衝突點聚焦到了年齡更小的孩子身上,“是你奪走了父母給我的愛,你的存在讓父母更加討厭我”。

於是,大孩虐待二孩的悲劇頻發,認知不全的孩子下手起來比成年人更加可怖,悲劇的背後,不得不牽扯到父母對待兩個孩子的教育管道是否過於不平等。

如何做到合理處理二孩衝突,不會因小失大?

當兩個孩子發生爭吵時,就代表著雙方的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對於父母來說,最好的管道並不是讓某個孩子主動退出爭執,用退讓的管道解决問題,這並不是最好的管道。

1.溝通與尊重並重

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出現這麼一個狀態“我是他的父母,我要有威嚴,要體現出等級”,於是就會出現一定的強權心理,強制性地讓某個孩子放弃爭執,或者是在還沒有弄清事情經過的時候,過度地偏袒某一方,這都是時有發生的。

這種解决管道並不會解决本質上的問題,能够觸及的也僅僅只是問題的表面,看似孩子沒有了爭執,實則已經暗自將不悅種在了心中。

在兩個孩子發生爭執時,父母首先應該瞭解爭執的起因,經過,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時的孩子的心中,父母的話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父母的抉擇影響到他們日後的行為管道。

溝通是解决問題的前提,而對孩子的尊重和耐心是解决本質問題的必要途徑,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以及道德觀。

2.以大孩為著力點進行合理引導

年齡越大的孩子在分辨問題的時候,會更容易用理智的態度或者是更容易理解父母的合理勸導,當兩個孩子發生爭執時,父母要以更大的孩子為著力點不是只讓孩子放弃自己的需求,而是讓年齡更大的孩子用更加理智的態度去審視問題。

並且還應該同時教育年齡更小的孩子,年齡並不是庇護傘,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做的事承擔相應的後果。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發育特點而行,必要的時候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孩子身臨其境地感受自己的選擇會給別人帶來的什麼後果。

對於充滿嫉妒心的大孩來說,本質上的原因還是來自對於父母的愛遺失的恐慌,囙此,父母在需要孩子禮讓他人的時候,也要明確地表示這並不是因為父母不愛孩子,也並不是因為偏袒某一方,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循的道德是非觀念,不管是年齡大還是年齡小都得遵循。

一視同仁的父母能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同時也會讓孩子們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融洽。

- The End -

作者|神奇小小

編輯|鹿羽

第一心理主筆團|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D. L.,& Wester,S. R.(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50(3),351.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