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時節,陝北氣溫陡降,寒氣逼人。
大山深處的榆林市子洲縣馬塔留守兒童學校裏,一名年輕女教師背上行囊,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臨走時撂下一句話——“這裡和我想的不一樣,實在幹不了。”
這天,是這名老師來到馬塔學校的第一天,也是校長馬維帥開辦學校的第10900天。
照顧學生吃喝拉撒,給他們洗澡理髮,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幹不了,69歲的農民馬維帥卻一路堅持,愛生如子勝爹娘。30年間,他不惜傾家蕩產,自籌資金創辦馬塔學校,讓上千名留守兒童有書可念,為寒門學子插上了夢想的翅膀。
現在,學生越來越多,擔子也越來越重,他的背更駝了,雙手更粗糙了,可馬維帥說,只要活著就要辦學,就要孩子們上得了學。
馬維帥(前)教孩子們跳“陝北秧歌”(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堅守一顆初心——“辦學為學生不為賺錢”
去馬塔學校,需要一個領路人。
10月11日,馬維帥正好到子洲縣城為學校採購物資,順理成章當上了“嚮導”。
在農貿市場門口,頭髮花白的馬維帥穿著舊夾襖和厚布棉褲,提著滿滿當當的兩大袋物品,吃力地向記者走來。一靠近,濃郁的花椒味撲面而來,他有些不好意思,卻又興奮地說:“毛娃(陝北方言,孩子的意思),這是外地的好花椒,一斤50元,比咱們這的便宜30多元呐。”
馬維帥和孩子們做遊戲。
一路向西,一路環山,從雙向四車道行至3米寬的小路,從人潮熙攘的縣城來到人烟稀少的深溝,馬塔學校終於到了。放眼看,學校並不大,左右兩側的教學樓有高有矮,新舊不一,窑洞教室外觀上略顯“寒酸”,琅琅的讀書聲傳遍整個校園,學校四周到處是綠油油的菜地。
“這是學校的菜園子,娃娃們就吃這兒的菜,不上農藥,還有一點就是省錢!”馬維帥笑著說,“我辦學大半輩子,手頭總是有點緊。”
很快,他的話在學校教職工那裡得到了印證。
“他是真沒錢,有錢誰受這份罪?”做飯大姐祁福蓮已在學校工作10多年,在她記憶裏,馬維帥辦學一直是“勒緊褲腰帶”。“前幾天他一直忙著挖豬糞、種蔬菜、刨洋芋,這些年種的糧食全供給學生,捨不得給自己花一分錢。”
子洲縣馬塔留守兒童學校。
教師魯曉斌在馬塔學校任教26年,他直呼:“過去,馬校長是拿命掙錢再辦學。”據魯曉斌回憶,1992年,馬塔村公辦學校停辦,100多名學生面臨失學。焦急萬分的馬維帥下决心自己辦學校,隨後便騰出自家的5孔窑洞做教室,在三合板上刷上拌有雞蛋清的鍋底灰當黑板,搬來石頭、磚頭當凳子,鋪上木板當課桌,一所簡易的學校就辦了起來。
可一個學生20元的學費根本無法滿足學校的開銷,為了賺錢,馬維帥白天種地、打石頭,晚上放羊,因為能說會唱,還常去婚喪嫁娶儀式上表演,千方百計多賺一點錢。“當石匠磨得手指頭都歪了,咱沒有實力別辦了!”妻子勸他。魯曉斌也看不下去了,勸他停止辦學:“每晚放羊到半夜才回來,太危險了,掉進溝裏連命都沒有了。”
鄉親們說他“冒傻氣”,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憨馬三”。“憨就憨,我要辦學,就一定要辦到底。”馬維帥十分執著,咬牙苦苦支撐。
1995年,已掏空家底的馬維帥開始舉債辦學,最多時欠下64筆債務。大年三十要債的踏破了門檻,妻子一氣之下竟喝了老鼠藥,多虧搶救及時才轉危為安。“岳父責備我說,‘馬維帥,你是打倒家庭辦學校’。親戚朋友也不和我相處了,甚至連100元錢都借不到。”回憶起辦學最艱難的時刻,馬維帥不由紅了眼圈。
“那你究竟圖個啥?”
面對記者的問題,馬維帥緩緩說道:“毛娃們上學的事,我不能不管。我辦學只為學生,不為賺錢!”
馬塔留守兒童學校校園生活。
三十年來,馬塔學校費用一直是全縣最低。後因寄宿需求,每學期每個孩子只收600元伙食費,這個標準至今已保持6年。此外,馬維帥還要自掏腰包採購被褥供學生免費使用,對貧困家庭、特殊家庭學生,馬塔學校則是分文不收。
隨著學生新增,辦學資金缺口越來越大。2020年7月,學校召開家長會,計畫將伙食費提高至1000元。家長們同意了,誰料馬維帥知道後卻堅決不同意。“漲400元並不多”,老師和家長都試圖說服他,但馬維帥特別堅定地說:“留守兒童家庭本來就有這樣那樣的困難。辦學再困難我來克服,不能留給他們添負擔。”
喜愛一群“毛娃”——“學校就是留守兒童的家”
“毛娃,你吃飯要喝湯,小心上火。”“毛娃,怎麼睡覺不蓋被子?爺爺給你找。”馬維帥對“毛娃”們的關心體現在每一件小事中。
2000年,隨著當地外出務工的人員增多,附近的留守兒童也多了起來,馬塔學校出現寄宿學生。當時住宿條件差,老馬和妻子一個人負責一炕十多個娃娃,吃喝拉撒全部都要管。病了他帶著去醫院,頭髮長了他給理,被褥尿濕了他來曬,馬維帥對待孩子總是柔聲細語,從不打罵,大家都親切地稱他“校長爺爺”。
每晚馬維帥都會查寢,看看“毛娃”們的情况。
馬塔學校的留守兒童有半數以上來自單親家庭,多數孩子父母常年外出務工,還有很多孤兒。“娃娃們可憐又可愛,學校就是他們的家。”馬維帥說,不管誰家的孩子,來到學校就是他的親孫子。他經常和孩子們一起做遊戲、唱歌,隨著年齡增長,5分鐘的老鷹抓小雞遊戲都讓他大汗淋漓,但只要孩子們開心,他就高興地舞起來。過節的時候,他和孩子們一起包餃子;放假了,他就把孤兒和無人照料的孩子帶在身邊。
在馬維帥心裡,學生的事都是大事。孩子們上學必經之路上有座危橋,他便借錢打壩修橋,誰料橋剛建好便被山洪沖毀,第二天他又重新振作,最終把橋修補好。“工人怕他付不起薪水,幹了一天就跑了。他就自己幹,天天泥裏土裏忙活,布鞋裏倒出來的泥巴加起來有兩大筐。”魯曉斌說,事後,村民們在橋上特意題寫了對聯:“過河難出行難上學難難上加難;修橋難打壩難辦學難難又何難。”
隨著留守學生越來越多,馬維帥為給孩子們建設一個更好的“家”,跑組織想辦法,極力爭取項目,不知求了多少人、受了多少氣。而他的不懈努力,也讓馬塔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6年起,學校新建了食堂、安上了暖氣,孩子們洗上了熱水澡,政府也為學校落實了“兩免一補”和“蛋奶工程”;2020年,寬敞明亮的教學樓和宿舍樓陸續建成,校園面貌煥然一新。
馬維帥把自己的所有獻給了學校的“毛娃”,卻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因為辦學,他的5個孩子除二女兒馬君外都早早輟學打工,子女們一直對他有著滿心的不解。
“我本來打算把自己的孩子都培養成大學生,可我辦學欠帳太多了,借錢借不來,孩子們就都不念了。馬君念書靠自己,星期天、寒暑假一直打工,吃不飽穿不暖,5年都沒有回家……”對孩子的愧疚,馬維帥一直埋藏在心底,提起來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掉。
2009年春節前夕,回家過年的馬君徹底改變了對父親的看法:“看到爸爸還是天天忙碌不停,但老了好多,我突然明白,他就是一門心思要把學校辦好,我必須支持他。”2010年,馬君辭去了在西安高校的工作,帶著全家回到馬塔學校幫助辦學,原本計畫只待3年,卻一直堅持到了現在。2016年,馬維帥去縣城採購物資時出了車禍,小兒子馬强又接過父親的重擔繼續辦學,這也讓他切身體會到了父親的艱辛:“辦學發愁的時候,我整夜睡不著,有時候還夢見自己大哭。可想爸爸多不容易,我不會愧對他。”
30年間,馬維帥的兒女均先後加入到了馬塔學校的辦學工作中——大女兒曾在幼兒班帶課10多年,大兒子至今負責養羊供給學校,三女兒也曾打工貼補學校,一家人為“毛娃”奉獻著青春和汗水。
受到馬維帥的感染,馬塔學校的老師們也一直在用心用情開展教學。幼兒班、特教班的老師像媽媽一樣關心孩子的一切,沒有工作和生活之分。“我經常帶孩子跳舞、唱歌、做遊戲,盡力緩解孩子離家的孤獨感,讓他們快樂成長。”該校一年級蓓蕾班班主任王剛說,馬校長是他學習的榜樣,自己也要為學校盡一份力。
這幾天,馬維帥又做了兩件大事:一是辦理校車牌照手續,二是因幼兒班缺老師,給遠在西安的三女兒打電話回來幫忙。“每次放學,看著孩子們坐機車、三輪車趕幾十裡路回家,我就擔心。等校車牌照一上,娃娃們再也不用受凍怕熱了。”馬維帥說。
認准一個道理——“不讓娃娃吃沒文化的虧”
2021年,馬塔留守兒童學校編寫了校本教材,課本的扉頁寫著馬維帥的一句話:“我沒有文化,但是不能讓娃娃們沒有文化……”
馬維帥出身窮苦家庭,12歲才讀上小學。談起校園生活,他就格外開心:“曹老師教我寫‘鷹’字,可我就是不會,她用力彈了下我腦瓜,嗨,一下子就記住了。”可惜的是,因為家庭負擔重,他讀完小學就輟學了。
馬維帥和師生們一起跑早操。
“不念書以後,才曉得沒文化的苦。”馬維帥講述說,一次鄉上會議的交流發言環節,由於沒有文化,上臺後他一句話也講不出,出醜丟了人。從此,他發誓要讓子孫後代再不能重蹈他的覆轍。
辦學後,馬維帥特別重視教學工作,曾騎自行車翻山越嶺150多公里去邀請教師,並對教職工關懷備至。春耕時節,教師們種地沒有牲畜,馬維帥便將自家的驢借給教師,還幫著種地。“他緊著老師先用,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後。”魯曉斌說。教師張明傑的兒子結婚,婚禮就在馬塔小學舉辦,婚禮前後都是馬維帥一手操辦。不管哪位老師遇到困難,他總是二話不說,一馬當先。
重視教師、關心教師,但馬維帥對教學品質卻從不含糊。辦學初期,他發現一名教師輔導學生的題目竟然和考題類似,經核實後,他立即辭退了該老師。此後一段時間,考試前他都是親自去取試卷並現場監考,考完後又把試卷帶到縣城請人批改。就在他“容不得沙子”的管理下,馬塔學校連續多年的統考成績均位居全鎮前列。
孩子們在做廣播體操。
而在馬塔學校的老師心中,都深知馬維帥對學生成績抓得緊,“成績不好,他心裡就不舒服”。2021年秋季學期第一次月考,由於題目較難,學生成績普遍不理想。開會時馬維帥有些生氣:“一年級娃娃只有2個滿分,你們咋能讓孩子們考這麼個分數。”他的話直接又嚴厲,可當瞭解到曾經考0分的孩子如今能考到70多分時,他又高興了起來。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馬維帥還有個“缺點”——不愛放假。因留守兒童情况特殊,馬塔學校多年來一直實行“兩周放假2天”的教學制度。今年國慶假期,學校管理層建議多放一天假(3天),可是馬維帥擔心學生回家沒人管,最終沒有同意。
“學生有進步,我就給老師漲工資。家長信任我,把孩子送來,我就要把孩子培養好。”馬維帥說,他不相信,大山裏飛不出“優異人才”。
而學校教師也一直以他為榜樣,一心撲在教學上,推動教學品質逐年提升,連年在全縣學校中名列前茅,先後為縣城重點中學輸送了800多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為此,馬塔學校被評為子洲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馬維帥也於2016年榮登“中國好人榜”。
看著孩子們笑容飛揚、快樂成長,馬維帥心裡樂開花。他向記者唱起了辦學時創作的第一首歌曲:“一山高又高,馬校水長流;群雁高飛頭雁領,老師帶咱向前走;少年兒童的小主人,敢擋風浪立潮頭,和咱們心貼心,汗水往一塊流,迎來了知識心歡暢,建設中華似錦繡!”
歌曲今時今日聆聽,仍讓人倍感振奮。
(作者:魏麗娟延丹)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