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為什麼堅持了這麼久?

湖北 99℃ 0
摘要:因為釣魚城之戰給南宋續了二十年的命。釣魚城之戰前,南宋獨抗蒙古24年。可能在1261前後,南宋就亡國了。堅持不了45年之久。金國滅亡後,傻子也知道,蒙古人遲早要打南宋。此戰,六萬大軍北伐,沒能收復河南,損失了好幾萬精兵,以致士氣嚴重受挫不說。1235年,蒙古以南宋違約為藉口,在西起川陝、東至淮河下游的千里戰線上,同時向南宋發動猛烈進攻。為了防止武將軍閥化。自此,南宋軍隊主力算是全軍覆沒。

因為釣魚城之戰給南宋續了二十年的命。

釣魚城之戰前,南宋獨抗蒙古24年。

這與西夏的22年(1205~1227),金國的23年(1211~1234),沒多大差距。

如果釣魚城之戰,宋軍沒打贏。蒙哥沒有死在釣魚城下。可能在1261前後,南宋就亡國了。堅持不了45年之久。

金國滅亡後,傻子也知道,蒙古人遲早要打南宋。

所以南宋便趁著蒙古大軍北撤,河南防務空虛之際,先打過淮河。决心收復河南。然後以黃河、潼關為天然障礙,與蒙古軍在淮河以北做長期對峙。

但不想,宋軍實在太不經打了。

此戰,六萬大軍北伐,沒能收復河南,損失了好幾萬精兵,以致士氣嚴重受挫不說。還給了蒙古出兵侵宋的藉口。

1235年,蒙古以南宋違約為藉口,在西起川陝、東至淮河下游的千里戰線上,同時向南宋發動猛烈進攻。

前面說了,由於宋軍北伐失利,士氣受挫。

所以戰爭爆發之後,宋軍很快就全面潰敗。

其中西線戰場敗得最慘,秦嶺天塹沒能封锁蒙古軍的入侵,整個四川盆地被蒙古軍狠狠掃蕩了一遍,就連成都也未能倖免,被蒙古軍連著屠了兩次城。

中線戰場的情况,起初也不好。

蒙古軍連破襄陽、隨州、郢州、荊門、棗陽等軍事重鎮,輕輕鬆松就殺到長江岸邊。

但非常幸運的是,這時候孟珙挺身而出,在江陵挫敗蒙古水軍,打斷了蒙古軍渡江南下的企圖。挽救了中線戰場。

見孟珙這麼能打,宋理宗隨即提拔其為高州刺史、知江陵府兼京湖安撫副使。不久後又再昇為鄂州諸軍都統制。把整個兩湖戰場都交給了孟珙負責。

而孟珙也是不辱使命,之後兩年時間,先是揮師北上,收復襄陽、隨州、郢州、荊門等江北州府,把戰線推至襄陽附近。

後來在1239年,更是分兵西援,於重慶奉節大破由川渝入荊襄的西線蒙軍,幫助四川宋軍鞏固了川渝東部的防線。

靠著孟珙的神操作,南宋這才勉强穩定了自蒙宋全面開打以來的戰場頹勢。

1241年,這是轉機之年。

這一年,蒙古大汗窩闊台病死。

由於大汗死了,蒙古內部掀起汗比特之爭,無暇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

因而南宋也得到了非常寶貴的調整時間。

乘著這個天賜良機,孟珙與四川制置使餘玠聯手收復川渝。並於第二年,基本收復了秦嶺以南,原屬於南宋的川渝領土。

只不過,由於成都平原被蒙古軍幾乎殺的是十室九空,成都已經不再適宜駐紮重兵了。

囙此孟珙和餘階收復失地後,就把川渝的防務重心放到重慶。並根據川渝地形,創建了一套非常合理的“山城防禦體系”。

所謂“山城防禦體系”,就是指宋軍在沿、江河或者交通要道上,選擇險峻的山隘口,築成堅固結寨。宋軍依靠江河運輸物資,各山寨之間互為聲援的一套防禦體系。

後來打死蒙哥汗的釣魚城,就是這座山城防禦體系中,最覈心和最為堅固的堡壘。

孟珙和餘階構築完山城防禦體系後,蒙古軍屢次出兵攻打,都被宋軍擊退。蒙古軍和宋軍亦囙此形成對峙局面。

不過,宋朝官場向來有政鬥的傳統。

而且皇帝和文官素來也不信任武將。

為了防止武將軍閥化。皇帝和文官寧可自毀長城,也要把武將們按得死死的。

宋高宗弄死嶽飛就是典型例子。

此前有蒙古這個外患,朝堂內的各勢力還能團結一致對外。但等到蒙古軍偃旗息鼓,外患暫消後,朝堂內的政鬥也就又恢復了。

而孟珙和餘階,則都是政鬥的犧牲品。

1246年,因宋理宗認為孟珙權力過大,孟珙被迫自解兵權。不久後,抱憾而亡。

1253年,因與宰相謝方叔合不來,餘玠被宋理宗召還於朝。不久後,餘階暴斃。

實事求是地說,南宋人才濟濟。

沒了孟珙,餘階,還有其他人。南宋不至於說因為死了個把人就要滅國。

然而關鍵問題在於,蒙宋戰爭是總體戰,像這種全面戰爭,把首都設在偏東南的臨安的南宋朝廷是不可能全面掌控戰局的。

那時候又沒有電話、無線電,皇帝怎麼可能遙控千里之外的戰爭進行了?

如果皇帝不給地方將領實權,讓將領們自主經營,這仗根本沒法打下去。

所以不可氣地說,當孟拱、餘階等人被皇帝逼得死得死,退得退,地方將領兵權又被朝廷收回後,南宋離滅亡就不遠了。

不滅亡,只能說是運氣好。

而事實證明,也確實是如此。

1251年,蒙古高層經過十多年的大汗爭奪戰之後,拖雷長子蒙哥勝出,成為蒙古的第四任大汗。

蒙哥即位後,第一時間沒打南宋。因為當時窩闊台系諸宗王拒絕承認他的汗比特,蒙哥為此跟他們大打出手。

等到平定這幫不服的貴族之後,蒙哥又盯上了大理和西亞,分別派四弟忽必烈和六弟旭烈兀遠征。

一直到1258年,蒙古軍大致搞定西南後,蒙哥才盯上了南宋,决心一舉滅宋。

此戰,蒙哥製定了一個龐大的計畫:

命忽必烈從江淮進攻江西;

大將兀良合台從大理向湖南進攻;

他本人從漢中向重慶進攻。

三路大軍一起進攻,預備在湖南會師。

戰爭初期,戰場形勢就如前文所言,宋軍在皇帝授權後,不堪一擊。

忽必烈一路,渡過長江,殺至江西南昌。

兀良合台一路,殲滅了十幾萬宋軍,輕輕鬆松從雲南大理殺到湖南長沙。

這兩路蒙軍,幾乎將南宋由南向北打穿。

蒙哥一路也是所向披靡,連克多個重鎮。四川大部分地區淪陷。

餘階當初構築的防禦體系,除重慶以東,釣魚城以南的一些零星據點仍由宋軍掌握外。

其餘大部分據點均被蒙古軍攻陷。

按照這一勢頭繼續下去,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的兩路大軍會合,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只要蒙哥再拿下釣魚城、重慶等要塞,三路大軍合兵一處,南宋必亡。

因為此時的南宋,基本沒什麼籌碼了。

幸虧,釣魚城的兩萬守軍誓死不降。憑藉驚人的毅力和堅固城防與十萬蒙古軍血戰。並在戰役期間打死了蒙哥,令蒙古貴族因為有一次要趕回去爭奪汗比特,而放弃了既定的滅宋戰畧。

南宋這才又獲得了喘息之機。

忽必烈帶兵返回北上後,與其七弟阿裡不哥為爭奪汗比特而大打出手。

這一戰,打了五年之久。直到1264年才分出勝負。

雖然,最後忽必烈擊敗了阿裡不哥,又統一了蒙古本部。但是由於人心盡失,四大汗國除了旭烈兀建立的伊爾汗國外,全部都跟忽必烈鬧翻了臉。

而失去了三大汗國的支持,忽必烈只能重用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回回人來維持統治。

而爭取這些人的支持,忽必烈又需要花時間調配內部統治階級的利益衝突。

所以在釣魚城之戰後,蒙古有八年時間沒有大規模侵宋。

直到1267年,忽必烈搞定內部後,才又挑起第三次蒙宋戰爭。

這一戰,蒙古軍的戰畧思路很清晰——全力進攻襄陽!

除了攻擊襄陽外,蒙古軍在其他方向也發動進攻。但都只是佯攻,意在逼迫宋軍分兵。

囙此襄陽也就成了這一戰的關鍵。

只要能守住襄陽,南宋就不會亡。

如果能在襄陽城下打死忽必烈,促使蒙古高層再回去爭奪汗比特,南宋就又能續命。

而一旦襄陽失守,南宋就離滅亡不遠了。

所以,南宋方面也知道襄陽的重要性,在蒙古軍圍攻襄陽期間,臨安也不斷從各地抽調軍隊增援襄陽。

襄陽城內的守軍也是拼死抵抗,多次與蒙古軍進行激烈巷戰。

只是雙方的實力懸殊,宋軍不僅騎兵、步兵打不過,甚至在此時,連水軍也打不過。

所以激戰六年後,襄陽失守。南宋的滅亡進入倒計時。

1274年,元軍拿下襄陽的次年,二十萬元軍在忽必烈的一聲令下,自漢江入長江,目標直指臨安。

這一路上,南宋的守軍,或望風投降,或望風而逃,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

為了封锁元軍東進,南宋宰相賈似道曾率十三萬水師於安徽丁家洲與元朝水師會戰。

可結果,向來擅長水戰的宋軍,竟然被剛剛組建沒幾年的元朝水軍(組建元朝水軍的人是南宋叛將)打得全軍覆沒。

自此,南宋軍隊主力算是全軍覆沒。再也無力回天。

1276年,元軍兵抵臨安城下,南宋各地官僚將領只求自保,勤王之士甚少。

無奈之下,謝太后只得帶著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軍,南宋基本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謝太后攜宋恭帝降元後,各地宋朝守軍紛紛投降。但釣魚城仍然拒絕開城投降。

直到1279年正月,元軍為了拿下釣魚城,與釣魚城守將王立協定,不會屠城。這座為南宋堅守了36年的堅固堡壘才陷落。

同年三月,逃至崖山的幼帝趙昺在陸秀夫背負下蹈海而死,南宋徹底滅亡。

縱觀蒙宋戰爭,南宋的整體表現其實也沒比西夏和金國在對付蒙古軍時强多少。

西夏軍、金軍拿蒙古軍沒轍。宋軍也一樣拿蒙古軍沒轍。

戰役主動權始終掌握在蒙古人手上。

當然,西夏和金國的滅亡,很大程度上是被他們的統治者頻繁作死而被玩死的。

所以南宋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朝堂上的那幫勾心鬥角的官僚玩死的。

蒙古人不是沒給過西夏、金國、南宋聯手反殺的機會,而且還給過不止一次機會。

蒙古每次死大汗,都要內訌很久。這是中原政權翻盤的機會,但宋金夏把握不住,頻頻浪費機遇。最終集體滅亡,也不奇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