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的仰韶人穿綢喝酒睡“混凝土”

江西 101℃ 0
摘要:仰韶村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作為我國史前影響最深遠的主幹性文化,仰紹文化意義非凡。負責仰韶村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的李世偉至今清晰地記得,此前他在仰韶村遺址發掘出來的混凝土地坪時候的場景,那個從5000年前的窖穴中“走”出來的堅硬、平整,近似於現代水泥“混凝土”樣貌的文物,曾一度讓他產生一種“穿越感”。2020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澠池縣文旅局啟動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

混凝土地坪

玉環殘片

仰韶村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作為我國史前影響最深遠的主幹性文化,仰紹文化意義非凡。在仰紹文化發現及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之際,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也再出新成果。近日,針對第四次考古發掘的重大發現及意義,記者專訪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任李世偉,以及仰紹文化博物館館長崔强。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程依倫

對於仰紹文化的探索,百年來,考古人一直在默默努力。其中以仰韶村作為精神符號,歷史上總共開展過四次發掘:1921年第一次發掘,確立第一個中國史前文化的開始,把中國史前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至少兩千年;1951年第二次發掘,明確了仰紹文化的性質和面貌;1981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進行第三次發掘,證實了仰韶村文化遺址存在著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2020年以來開展第四次發掘,多個仰韶村遺址“首次發現”展現了幾千年前仰韶人全新的生產生活樣貌。

然而歷史遠比想像中要悠遠綿長。正如李世偉在本報採訪中所說,縱貫百年來,僅在仰韶村遺址的四次考古發掘,總面積加起來實則也只有千分之四,“如果想要徹底揭開仰紹文化的面紗,或許我們的考古研究也要持續上千年。”

多個遺址首次發現:

“混凝土”體現祖先智慧

負責仰韶村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的李世偉至今清晰地記得,此前他在仰韶村遺址發掘出來的混凝土地坪時候的場景,那個從5000年前的窖穴中“走”出來的堅硬、平整,近似於現代水泥“混凝土”樣貌的文物,曾一度讓他產生一種“穿越感”。

經過後續考古人員分析,這一個房屋建築材料的“神秘面紗”被揭開,結果令人振奮:原來仰韶人製作“混凝土”房屋建築材料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鈣,除與現代混凝土以矽酸鹽為主要成分不同之外,資料的組合交接原理卻與現代混凝土製作原理如出一轍。

“我們現代的工藝是以水泥作為交接資料,用石頭、沙子凝固;當時的人們則是用陶瓷顆粒、黏土等來進行混合凝固。這在當時來說是比較高端的建築材料了,一般多為房屋的地坪,加工後堅硬平整,從公開資料來看,是目前國內所見年代最早的混凝土房屋建築材料之一。”李世偉介紹,“西方混凝土工藝是120年前才發現的,但這一個發現卻說明我們祖先在5000多年前其實就已經有了類似的房屋建築技術。這足以看出當時人們的智慧,也足以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

更多的關於仰韶人的聚落細節被逐漸揭開:仰韶村遺址第四次(2020年度)考古發掘面積共600平方米,共發現房址3座、墓葬2座、灰坑葬7座、窖穴15個、壕溝1條、沖積溝1條、灰溝3條、道路2條、灰坑100多座,其中在仰韶村遺址中被首次發現的巨大壕溝,映射出仰紹文化時期人口、聚落發展的繁盛之態。

出土的大批文化遺物,更是傳遞出仰紹文化早中晚期以及廟底溝二期文化、龍山文化時期的古老文明資訊:首次發現的象牙鐲形器,訴說著古人高超的鑽孔科技;首次在土壤樣品中發現的絲蛋白殘留物,則說明墓葬中可能曾存在過絲綢實物。

尤為值得關注的還有仰紹文化的典型器物——小口尖底瓶,通常被認為是汲水器,但經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託美國斯坦福大學、西北大學的科研人員對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出土的八個尖底瓶的殘留物進行初步分析,竟獲得了古代釀造穀芽酒和曲酒科技的證據。

“所以關於仰紹文化並非只有彩陶,發酵酒、絲蛋白、混凝土地坪……這些都足以說明仰韶人生活方式的多樣。這一次的考古完全重繪了我們對仰紹文化的認知,我們相信後續的考古工作還會有新的發現,對此也有信心。”李世偉說。

而前段時間,在仰韶村遺址,考古工作者們掛牌了考古工作站,計畫以此為依託,開展仰紹文化考古研學基地。“仰紹文化從早期到中期、晚期,一共將近兩千餘年,單拿仰韶村遺址來說,我們四次考古發掘的面積總共加起來也只有千分之四,可見我們對於仰紹文化的瞭解或許還只是冰山一角。”

未來考古研究方向:

多學科、數位化、精細化

據記者瞭解,第四次發掘規劃為五年。

2020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澠池縣文旅局啟動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在此前三次針對仰韶村遺址的挖掘中,每次均間隔30年。儘管早期都取得了重大發現,但是從宏觀角度來說,考古學者們對於遺址的把握和瞭解依舊不足。“過去的三次發掘都是屬於老百姓蓋房子期間開展的配合性發掘,而這一次,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學術性發掘。”

40年,是考古研究手段現代化的變遷,也是考古研究隊伍專業化的變遷。相比前三次,第四次考古發掘明顯呈現出多學科、數位化、精細化的特點。

李世偉告訴記者,與此前三次針對仰韶村遺址歷史年代考古不同,第四次考古挖掘主要是圍繞聚落內容,而這正是仰紹文化晚期的遺址代表。而如何進一步發掘仰紹文化,一開始,考古學者們便進行了大範圍的考古勘探,對於遺址的具體佈局、功能分區等均有針對性地製定科學詳細的考古計畫。“我們當時一共有兩個工作目標,一是對2019年遺址中部發現的壕溝進行解剖,瞭解其使用和廢棄的年代及其發展演變過程,二是對遺址中南部仰韶人的生活居住區進行考古發掘。”

為了盡可能多地獲得考古資訊,此次發掘更是充分運用考古勘探發掘系統,實現考古發掘記錄資料的數位化,通過資料獲取、繪圖照相、三維建模、掃描記錄等,定期更新考古日誌,以方便實現數據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多學科方面,則聯合啟動了動植物學科、環境學科、DNA、殘留物分析等超過二十項學科。

“以前人們認為考古是‘冷衙門’,現在隨著考古事業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願意加入到團隊中。”李世偉告訴記者,他作為一名“90後”,正見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文化守護的隊伍中。“如今我們的隊伍裏,90%都是‘90後’,甚至還有2002年出生的學生前來實習。”李世偉說,“如果想要徹底揭開仰紹文化的面紗,或許我們的考古研究也要持續上千年,這需要一代代傳下去。”

博物館館長“薦寶”

廣州日報:仰紹文化博物館此次新增了多少文物?

崔强:此次提升陳展在原有的260件文物的基礎上新增200餘件珍貴文物,現時陳展共展出文物450餘件。主要新增幾方面文物:一是第四次考古發掘文物30餘件;二是展出澠池縣關家遺址出土文物50餘件;三是展出原有庫房文物80餘件;四是展示一部分對仰韶村遺址作出重要貢獻的考古專家使用過的物品,約40餘件;五是展出相關書籍;六是展出國外同時期史前文化的一些複製品。現時博物館在布展上一是突出第四次的發掘成果的展示;二是盡可能使用多媒體互動設備,讓文物“活”起來。

廣州日報:館內新增的第四次考古文物中,有哪些重點文物?背後有哪些歷史意義?

崔强:新增的第四次發掘文物有兩件具有特殊的意義。一是發現的混凝土地坪;二是發現了一枚玉鉞的殘片。這兩件文物都是仰韶村遺址首次發現,混凝土地坪出土於此次發掘的第一區,同時也是遺址上仰韶聚落的覈心區域,這樣的發現對於考古而言,又一次對仰韶村先民的房屋構造有了新的認識;仰韶村遺址的玉器十分罕見,此次發現第二個玉器就是玉鉞殘片,鉞有兵權的象徵。這兩件文物一同出現,這裡有可能在當時是整個部落或周邊幾個部落覈心權力機构。

廣州日報:現有館藏中,你會推薦哪幾樣文物?

崔强:包括上述兩件稀有文物,以及仰韶時期的典型器物小口尖底瓶,這件器物在原有的陳展中也作為鎮館之寶來展示,此次推薦主要是研究成果的豐富,此次發掘採用了多組織聯合、多學科參與的新模式,對小口尖底瓶的內壁進行化學樣本分析,發現了一些類似於酒的殘留物,根據器形的特殊性,就斷定小口尖底瓶很有可能是一件釀制酒的器皿。

來源:廣州日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