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踏上父親曾經走過的援藏路,這一次,張杭傑感觸很深。
1995年,杭州市開始對口支援那曲地區那曲縣(現在的那曲市色尼區),張杭傑的父親張士興是杭州第一批援藏幹部之一,當時的張杭傑還在上小學二年級。他依稀記得,父親在親人們的不舍、擔憂以及鼓勵中,隻身奔赴5000公里以外的遠方。“每年回來時,父親都會講起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與落後的基礎設施。”也正因如此,張杭傑感受到了父輩們肩上的擔子,有多沉。
時光的流逝並沒有淡化那段記憶,反而讓每一個細節都更加歷久彌新。“九十年代,那曲適齡兒童入學率僅有驚人的22.3%,硬體落後,輟學在當地司空見慣。”張杭傑說,當時的援藏幹部希望通過改善那曲的教育環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西藏的孩子們有更多的人生出彩機會。
1995年8月25日,一封來自杭州援藏幹部的“急信”在杭州日報刊出:“每個杭州人少吃一根冰棒,少抽一支烟,省下的錢可以建三四所希望小學……”同日,杭州日報下午版刊登《援藏愛心特別行動募捐啟事》,當天就引來眾多響應。短短一周時間,225萬元善款從杭州飛向那曲。
一年之後,225萬元善款在那曲“變”成了10所希望小學,色尼區香茂鄉完小便是其中之一。可以說,杭州援建的希望小學點亮了孩子們求學的希望,他們的世界也開始像新教室一樣變得無比明亮。
三年多的援藏經歷,讓那片廣袤瑰麗的土地成為張士興難以割捨的牽掛,而這份嚮往也同樣“種”在了張杭傑的心中。他常常喜歡翻看父親的老照片,看著父輩們肩上潔白的哈達,看到天際處山尖高聳、草原蒼茫遼闊,他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去父親曾經留影的地方,再續父輩們的西藏情緣。
驅車穿梭在從拉薩到那曲的高速公路上,遠處嶄新的藏式民居倏忽而過,一派生機勃勃的新氣象。經過十多天的舟車勞頓,張杭傑終於抵達了這個令他魂牽夢縈的地方。
當年,父輩們援建的希望小學校舍已經不在,只留下舊址。如今,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這所曾經的希望小學得到了擴建,新的校舍寬敞“氣派”,操場有著標準化的塑膠跑道,孩子們在乾淨明亮的教室裏學習。資料顯示,現時色尼區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接近100%。
“和老照片相比,這裡真的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不僅交通暢通了,也有了更好的硬體設施和教育資源,一切都不一樣了。”捐贈儀式當天,張杭傑也特地站在當年父輩們奮鬥過的地方,拍下了一張照片。眼下,他也到了與父輩們援藏時相仿的年紀,體會著他們當年離家的心境,張杭傑切身感受到了一批批援藏幹部沉澱在這片熱土的光陰與熱愛。
對這份幸福感悟更深的,是孩子們。在這次捐贈儀式上,學生代表措姆真摯地說,感謝杭州愛心企業對牧區孩子的關心。“我們一定奮發向上,努力學習,樹立遠大目標。等我們長大了,有能力了,也要向你們一樣多為社會做貢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每一分熱愛,都是為了脚下的這片土地。從1995年到2021年,從1996年援建那曲第一所杭州希望小學,到2020年開辦色尼區海亮援藏班,是一批批杭州援藏幹部的接續努力,讓色尼區的孩子們享受到了浙江優質的教育資源,更改變了這裡貧窮落後的面貌。值得期待的是,從詩畫江南到雪域高原,這一段段杭藏情深的動人故事,還將不斷地被傳承與續寫……
(來源:西藏日報)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