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邊境地區,抵邊生活,貼邊生產,已成為守疆衛土的有效管道。據《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西藏多地的走訪與觀察發現,固邊安民、鄉村振興政策讓許多邊民住進了新房、學會了新技能、有了新工作。而這些地區的有聲有色的小康村建設,甚至引來了外界的“特殊”關注:在不久前的報導中,印度媒體就氣急敗壞地指責中國在與印度和不丹交界的邊境地區興建的幾百座小康村“動機不純”。這種賊喊捉賊的說法令人啼笑皆非。他們無法理解的是,作為守邊固邊興邊的前沿陣地,邊境小康村的村民們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這裡,守護神聖國土、建設幸福家園。
一座新建成的西藏邊境小康村單劼攝
固邊安民,打造邊境示範村
走進日喀則市亞東縣下亞東鄉邊境小康示範村,道路整潔、屋舍儼然、一座座二層藏式小樓交錯分佈,水電路訊網實現全覆蓋,廣場、衛生室、警務室、幼儿園、量販店、塑膠跑道等一應俱全,每一戶屋頂都迎風飄揚著鮮豔的五星紅旗,一座欣欣向榮的小康村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顯得生氣十足。家裡寬敞明亮的新居內,電視、冰柜等家電一應俱全,藏式傢俱簡約精緻,房前小院裏孩子們自在地玩耍著,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在邊境上正徐徐展開。
該村第一書記林立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去年9月20日,27戶居民從130多公里外海拔4630米的一個村子搬遷到這個海拔不到2100米的邊境小康示範村,住進了政府統一修建的新房。“每戶183平,共28棟居民建築,只用了九個月就建好了,”林立超告訴記者。
日喀則市亞東縣下亞東鄉邊境小康示範村村貌林立超攝
村民們之前居住的地方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當時,村民主要以放牧為生。在聽說政策後,這些居民自願加入了搬遷計畫。在新家,依靠當地政府的支持、資源稟賦和邊境實際,該村因地制宜發展林下資源、鮭魚養殖、大棚蔬菜種植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其中,村子在亞東縣蔬菜基地承包的62棟溫室,僅半年就創收30萬元。村民們不僅掌握了科技,還新增了收入。他們世代放牧的草地也沒有被拋弃,村民依然會開車回到老家放牧牛羊。
如今,村民們還在開發旅遊業。一些村民在自家騰出一間空房,改造陞級成民宿,並已經開始小範圍試運營。
下亞東鄉邊境小康示範村的民宿林立超攝
作為邊境村,村民還享受每名成人每年12000元的邊境補貼。林立超介紹,通過各種形式的產業發展,村民人均收入在去年年底已達到了19000元。
下亞東鄉邊境小康示範村的村民紮西普次是一比特有著强烈愛國意識的巡邊人員,在這片土地上,他用脚步丈量國土,用足迹書寫忠誠。他常說:“現在的好生活是黨和國家給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偉大祖國的座標,都有守衛國土的義務和責任。”
下亞東鄉邊境小康示範村只是亞東縣、乃至整個西藏邊境地區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下亞東鄉邊境小康示範村的村民舉辦趣味活動紀念搬遷一周年林立超攝
《環球時報》記者在走訪邊境小康村時發現,新建的農村都大有制式統一的藏式房屋、整潔的街道和幼儿園、健身器材等配套設施。在一座海拔4800米的小康村,剛剛搬遷來的居民住進了內部有著精美華麗的藏式裝潢的新房,房間不僅寬敞溫暖,臥室內甚至還有供氧系統。
西藏邊境小康村一戶居民家的客廳單劼攝
據媒體報導,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大力實施邊境地區小康村建設,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住房改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產業建設、生態與人居環境建設。截至2020年底,西藏已高標準建成邊境小康村600多個。邊境一、二線行政村公路通達通暢,新建改建邊境公路130條、3080公里。主電網延伸到全部邊境鄉(鎮),實現村村通郵,移動通信網絡全覆蓋,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得到保障。邊境村莊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各類產業蓬勃發展,邊民生產生活水準明顯提升。
軍民攜手,守土固疆
西藏的邊境地區不僅是建設小康、實現鄉村振興的重點地區,更是祖國守護邊疆的前沿。在邊境村中,每一位村民都深知自己守土固疆的職責,很多人也在為這項工作奉獻自己的力量。在守衛家園的過程中,群眾與邊防部隊也緊密團結在一起,攜手共進。
墨脫縣位於我國西藏自治區東南邊陲的雅魯藏布江穀地中,是我國最難以抵達的地方之一。從縣城向西南方向行駛約一個小時,就來到了海拔1721米的墨脫縣格林村,這座隱藏在大巴山原始森林中的門巴族生活聚集村落,是墨脫縣境內唯一一處可以同時觀賞到南迦巴瓦峰、喜馬拉雅山脈、雅魯藏布江、北上暖濕氣流變化過程的地點。這裡不僅風景秀美,也以重要的地理戰畧價值而聞名。
位於墨脫縣境內的雅魯藏布江果果塘大拐彎單劼攝
格林村村民捍衛祖國領土的歷史由來已久。據格林村村委會主任多吉平措介紹,村裡的門巴族人曾以打獵為生,他們的父輩與祖輩經常帶著槍上山去采草藥,打獵。“那時,鄰國人根本就不敢過來,而現在,即便不再需要去原始森林中‘討生活’,我們也沒有放棄對這片森林的守護”多吉平措稱。
村委會主任多吉平措介紹稱,格林村的村民都有很强的守土衛國的意識。
據格林村駐村書記黃家斌介紹,現時,村中的民兵和青壯年會和邊防官兵一起組成軍地治安聯防邊境巡邏隊,每個月都會開展兩、三次巡邊活動,出去一次少則三、四天,多則上十天。
此外,格林村現在已養成每家每戶都掛著國旗的好風氣,每戶家庭還會多準備一些國旗,家中有人參與巡邊任務時就會帶上國旗,把國旗插在關鍵的地方。
曾多次參與巡邊任務的格林村村民桑傑達瓦在自家的茶園中。綽號“好人”的桑傑達瓦腰間別著一把門巴族的傳統砍刀,象徵著該民族以打獵為生的歷史。單劼攝
作為墨脫縣的“軍地共建紅色示範點”,這種軍民攜手“共守神聖國土,共固邊境安寧”的模式,可以說是格林村的一項傳統。村委會主任多吉平措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了這種軍地聯合巡邊的獨特優勢。多吉平措稱,巡邊的許多路線都在此前格林村門巴族老獵人打獵的範圍內,所以村民們對於森林中的路線和情况更熟悉,軍民攜手巡邊,一則可以發揮村民的嚮導的作用,二則村民可以協助邊防戰士運送物資,三則村民們有在野外生存的能力和經驗,這樣可以幫助邊防戰士更好更快的適應野外生活。
而作為“回饋”,當地的邊防官兵則積極投身於興邊富民的創建活動中,借助軍地黨組織在發展村集體經濟中的優勢,促進當地村民增收。
格林村村委會主任多吉平措和村民一起挑選剛收穫的猴頭菇樊巍攝
這項活動在格林村駐村書記黃家斌看來,給格林村村民的生活帶來了顯著的變化。現時,格林村已形成了以茶產業為主,猴頭菇、紅米、靈芝、蜂蜜等旅遊農副產品為輔的產業格局,而這都是在當地邊防部隊的幫助下,以軍地共建的形式實現的。“邊防戰士不僅會帶著我們學習邊境地區的政策法規知識,還會教我們種植農副產品,幫助我們共建設茶園和養殖基地,需要幫忙的時候邊防戰士們總是第一時間趕來,可以說是隨叫隨到。”多吉平措稱。
在這種軍地共建的模式下,格林村這個在西藏和平解放前還過刀耕火種生活的門巴族聚居村,現時全村已全部實現脫貧摘帽,202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2530.77元,成為赫赫有名的西藏邊境小康示範村。
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單劼樊巍李潔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