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了1368年的機會,西安再也難以成為首都,問題根源在哪?

陕西 47℃ 0
摘要:作為一名非西安人,筆者有幸在西安生活過4年,度過了人生中較為重要的大學生涯。如今不管什麼時候提起這座城市,內心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反正就是百般嚮往。縱觀中國自古至今,歷代王朝、割據政權以及各個少數民族,曾經建立過217處都城,但這些都城,絕大部分都如曇花一現,長安卻在長達1077年的時間做過11個王朝的首都。西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大明,西安錯過了它最後一次機會。

作為一名非西安人,筆者有幸在西安生活過4年,度過了人生中較為重要的大學生涯。如今不管什麼時候提起這座城市,內心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反正就是百般嚮往

縱觀中國自古至今,歷代王朝、割據政權以及各個少數民族,曾經建立過217處都城,但這些都城,絕大部分都如曇花一現,長安卻在長達1077年的時間做過11個王朝的首都

我無法想像它身處什麼樣的唯獨,但說它是“千古一城”一點也不為過。多少文人騷客在這吟詩作對,留下他們的風流事蹟和千古詩篇?多少帝王在這歌舞昇平,實現他們的宏圖偉業?

這座城市不僅有古都的風采,同時還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比如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再比如是隋唐大運河的起點等等。

對於一座城市的喜歡,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歷史文化積澱。但這種盛氣在西元907年唐代滅亡以後,似乎就衰竭了。很多人認為還有一個皇帝叫李自成,曾在西安建立過大順政權。

該說不該說的,這人算皇帝嗎?就算是皇帝,那後來不還是遷到北京了嗎?說再多也沒用,王氣已盡。宋元兩朝除外,人家壓根兒都沒有把長安作為備選項,只有朱元璋思考許久。

西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大明,西安錯過了它最後一次機會。作為一名旁觀者,內心不免會有諸多疑惑。古代那麼吃香的一個都市,為何後來無一人選擇它

考察西安

首先我們來聊一聊其中的趣事兒,畢竟朱元璋並不是沒有考慮過長安,而是因為某種原因最終放弃了這樣的想法。

大明建立時,朱元璋在劉伯溫的建議下選擇了南京作為都城,但內心還是比較鐘意長安。不過朝代剛剛建立,還是要以維穩為主,別什麼都還沒做,大明就滅亡了。

前後經歷了30多年的鐵腕統治,朝代日漸强大,朱元璋也有精力去思考其他事情。1391年,朱元璋决定派嫡長子朱標去西安考察,說白了他還是偏向於這裡

朱標這個人還是有“兩把刷子”的,現實繪製了長安的地圖,隨後對民間進行巡視。但長達一個禮拜的過程中,給朱標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窮”。

雖然是曾經盛唐的都城,宋朝時期經濟文化不斷南移,這裡的財富全部被帶走了。如果執意要在這裡建都也不是不可以,必然要邁出發展的第一步。

當時朝廷上還有劉伯溫、李善長等大臣,他們表示短期內克服的是經濟困難,但長遠地看還有糧食運調等問題,這樣下去恐怕不是辦法。

思來想去朱元璋還是下定不了主意,時不時地還在朝中提起。沒過多久朱標去世,朱元璋再也沒想過這件事兒,一直持續到自己駕崩。隨後靖難之役爆發,這也代表著西安再無機會。

固有弱點

唐朝之前之所以選擇在這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戰畧方面的需要。諸位腦海中都有全國的地圖,如果要想上下統一,應該從哪個位置出發?

戰事上的勝利是多方面的,比如最基礎的糧食供給。南方的氣候更適宜種植,北方動不動乾旱直接導致的就是糧食減產甚至絕收

如果身處安定的環境中還尚且罷了,如果戰爭爆發了呢?為了能够順利地將外邊的糧食運到長安,隋朝修建了大運河,只為方便糧食的運輸。

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一條水運的新線路誕生後,糧食運輸問題不但沒有解决,東南地區漸成全國經濟的中心。

當時的科技和軍事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將南方的糧食運動到北方,地勢是一個由低到高的過程。船隻不能逆流而上,這樣一來就有了很大的困難

很多人認為這是不是可以走陸運,如果能走陸運,隋朝修建大運河的目的又是什麼?正是因為陸運方面的種種因素,比如強盜截胡等等,他們才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起初唐朝因為富裕,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到了晚唐時期這一問題徹底地凸顯出來。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後,長安所有的優勢全無,這才讓他被迫把都城定在了開封

重心南移

縱觀整個歷史的發展,定都從來都需要仔細權衡。無數統治者之所以選擇長安,很大程度上因為它是四塞之地,四面關城、易於防守,即安全係數很高。

記得當時婁敬在勸劉邦定都長安時說過這樣一句話:“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陛下入關而都之,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言外之意也很明顯。

說白了,財富來自於江南,而農耕時代,對農耕民族威脅最大的始終是來自大漠和東北的遊牧漁獵民族。你是選擇財富還是選擇安全,完全在於朝代的統治者。

如果你在乎前者,毫不猶豫地可以選擇江南,宋朝就是最真實的寫照,錢多得都快要溢出來了;如果你在乎後者,那你就直接選擇關中,誰也無法撼動你的地位。

表面上是這樣誰,人們常講“有錢能使鬼推磨”,誰能保證會一直安穩地度過接下來的生活?生物承載力不高,一旦爆發戰亂,物資輸入變得十分困難。

特別是五代十國後,常年戰亂讓北方經濟再次蕭條,中國經濟的整體南移趨勢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社會越來越浮躁,生活物欲縱橫,人們慢慢學會了享受,自然都選擇了南下

短命還沒錢,要是你相信你也會拒絕長安這座都城。緊接著就是朱棣遷都北京,一直持續到今天。如果1368年朱元璋在為大明擇都時選擇了長安,必然也會一直成為都城持續到今天。

寫在最後

長安大道無行人,黃塵不起生荊棘高山有峰不復險,大河有浪亦已平”,這是南宋詩人李獻甫在後來到達長安時留下的一首詩,可想而知當時落寞到了何種程度。

雖然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但這一切早已成為歷史。如今的西安再次煥發青春,將古典和現代化結合演繹到極致。發現歷史,發現自己,這座古都值得你前來一睹其風姿。

我是溯古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