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陰雨,秋收秋種咋應對
全省秋糧收穫近九成,農技專家赴田間地頭“把脈問診”
9月份以來,我省出現多次大範圍降水天氣過程,導致部分地塊土壤水分飽和,甚至出現農田積水,這對秋收秋種產生了哪些影響?該如何應對?這兩天,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陸續派出8個專家指導組,分片包乾到各地進行技術指導,助力解决生產中存在的困難。記者跟隨指導組進行探訪。
10月14日上午,齊河縣胡官屯鎮,天陰得厲害。金穗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袁本剛組織社員,把晾曬在大院裏的一部分玉米趕忙堆起來,以遮蓋“避雨”。“在玉米灌漿階段碰上連天陰雨,再加上病害,今年玉米產量受到一定影響,但問題不是很大。”他說,收穫機正在地裏緊張工作,再過不到兩天,他這2000畝玉米就能收穫完成了。
不同於以往的輪式玉米收穫機,袁本剛今年用的是履帶式的。“由於田間泥澇,普通的收穫機沒法下地工作。對於只有幾畝地的小農戶來說,可以人工收穫,但對於我們這些種植面積大的,多應用於南方的履帶式收穫機比較適用,不會陷進泥地裏。”他告訴記者,相比輪式,履帶式工作效率低,且價格高。以前收穫一畝地只需要七八十元,前段時間外地來的履帶式收穫機一畝地要200多元。
一想到入社社員的5萬畝玉米收穫也要承擔這樣的費用,袁本剛狠了狠心,以每臺15萬元的價格購置了3臺履帶式收穫機,把一畝地的收穫成本降到了100元。“現在買了,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就不愁了,而且從國家到縣裡都有補貼,能減輕一部分負擔。”
儘管遭受一些波折,袁本剛說,種糧還是有錢賺。“當地一家國企以每斤9毛錢的價格收濕玉米粒,高於市場價七八分。充分晾曬好的,一斤能賣到1.2元。”另外,齊河縣為了鼓勵農戶加快秋收進度,對10月15日前收穫完成的玉米地塊每畝補貼20元,對小麥種植地塊進行深松工作的每畝補貼15元。
同齊河縣一樣,全省各地正多措並舉克服不利天氣影響,確保顆粒歸倉。在禹城市十裏望回族鎮,記者在田間地頭看到了用簡易帳篷搭起的“三秋”生產工作指揮部,裡面的進度表上顯示著每天的玉米收穫面積。黨員幹部下沉一線,保證秋收秋種問題解决到位,把科技、服務送到羣衆身邊。在禹城市,這樣的指揮部共有90個。
省農業農村廳農情調度顯示,截至10月16日17時,全省秋糧已收5716.4萬畝,占87.5%,其中玉米已收5370.7萬畝,約92.1%。棗莊、濟寧、臨沂、聊城、菏澤、濟南、淄博、泰安、日照、德州玉米收穫基本結束,除青島、威海外,其他市均收穫7成以上。
搶收騰茬,也要搶時播種。我省小麥最佳播期在10月5日至15日,對墒情適宜地塊,各地最大限度加快播種進度,能播一塊是一塊,努力擴大適期播種面積。而有些地塊因土壤濕度大,勢必要晚播。
10月14日下午,記者跟隨指導組到達禹城市安仁鎮齊莊村時,又飄起了小雨,不少農戶很是焦急和擔憂。“村裡的1600畝玉米收了70%,但地裏還是太濕,基本還沒開始播種小麥,往年這個時候早就種完了,再拖下去會不會影響產量?”齊莊村村主任張樹軍代表農戶提出了疑問。
“晚播不代表減產,10月底前完成播種一般對小麥生產不會造成較大影響。”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物一部糧食組負責人、研究員鞠正春提醒,播期要服從墒情,寧可適當晚播,也要做到適墒播種。小麥播種適宜的土壤含水量是75%左右,簡單的判斷方法是“手握成團、落地即散”。
為了確保小麥穩產高產,鞠正春建議,適播期內,一般播種量每畝20斤左右就可以。但晚播的小麥要根據情况加大播種量,一般在適播期後,每延后一天,播種量就要新增1斤,確保構建合理群體。另外,還要彌補持續降雨造成的耕層土壤養分流失,在播種時施足底肥,適當增施磷鉀肥,促進壯苗,增强小麥抗逆能力。
“田間濕度大的地塊,可能會新增苗期病蟲害發生的風險。”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物保護部病蟲防治組高級農藝師關秀敏建議,種子一定要包衣。通過選擇對路藥劑、提高包衣或拌種質量,可以有效减少莖基腐病、紋枯病等病害。如果今年是暖冬,還要注意預防蟲害。
“隨著氣候的變化,原來的一些生產科技已經不是很適應了,並且各地面臨的情况不同,這就迫切需要農技專家走到生產一線。”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武傑說,生產技術服務工作將持續到秋種結束,以全面瞭解掌握當前農業生產動態,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分析,針對具體問題提出科學可行的科技意見,全力以赴打好“三秋”生產攻堅戰,為全年糧食豐產豐收、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奠定堅實基礎。(記者毛鑫鑫)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