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仙湖位於雲南玉溪市,水域面積約216.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約95.2米,是我國最大高原深水湖、第二深淡水湖泊,曾是我國雲南乃至南方重要的優質漁獲產區。撫仙湖的漁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也曾差點陷入絕境,數個本土優質魚種一度絕跡,其中包括名聲在外的抗浪魚。
風平浪靜的撫仙湖
抗浪魚可紅燒,可清蒸,可醃制,味道鮮美、肉質緊實是撫仙湖絕對的藝員魚種,與大理弓魚、大頭鯉、滇池金線鲃並稱“雲南四大名魚”。抗浪魚體長12.4-18.6公分,身體細圓且略微側扁,背部平直,腹緣為淺弧形,整個體型狹長有點類似紡錘。背部呈暗灰色,鰭為灰白色,身體在陽光照射下則泛著一身銀白色,故而抗浪魚又叫抗浪白魚。
和其他魚種相比,抗浪魚有兩個神奇的地方。抗浪魚只生活在雲南撫仙湖,曾有人投入鉅資引入抗浪魚,折騰了一番投資全打了水漂。抗浪魚在漁汛期有''來三去七''的說法,意思是三天遊弋到淺灘,7天藏匿在深水區。實際上,這與抗浪魚甩籽有關係,抗浪魚的魚卵為半粘性,需要依附在岩礁、沙石上,這與鯉魚、鯽魚把魚籽甩在水草、樹枝上一個道理。
現在抗浪魚需要人工孵化且需要特殊保護,而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抗浪魚絕對是撫仙湖的優勢魚種,壓根不考慮魚種問題。資料顯示,整個70年代撫仙湖裏的抗浪魚年產量在400-600噸,即便是到了1983年產量也維持在400噸左右。
等到了80年代中後期抗浪魚產量突然出現爆减,90年代在當地部分保護下產量有所回升,但銳減態勢卻難以扭轉,2004年在撫仙湖僅捕獲0.5噸抗浪魚。也就在這個時候,抗浪魚被列入了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且劃為了瀕危級,與滅絕等級只有一步之遙。
飆升的價格則從側面反映了抗浪魚的稀缺性。70年代撫仙湖周圍群眾人人都吃得起,80年代後期價格則一路飆升,從幾元漲到十幾元,最近幾年一些主打吃野味的偏僻餐館則把“野生抗浪魚”炒到了3000元1斤。
網友疑惑,短短10年時間裏到底發生了什麼,令這個曾叱吒風雲的魚種淪落到了這般田地?
直接說答案。引入銀魚是將抗浪魚逼上絕路的最主要原因。銀魚也不是等閒之輩,與白魚、白蝦合稱“太湖三鮮”。上世紀70、80年代日本、韓國掀起了一股吃食銀魚的熱潮,等他們把本國銀魚吃得差不多了,隨即又把目光對準了我國產的銀魚,當時我國急缺外匯當即答應了這門生意。
銀魚豐厚的經濟效益引來多個省份垂涎,相關部門則隨即展開了銀魚移植工作,什麼南下、什麼北上就源於此。滇池在1980年左右引入了銀魚,成為雲南第一個引進銀魚的湖泊,1985年銀魚產量直接幹到了3000噸,比原產地太湖產量還高。
而後銀魚在雲南遍地開花,90年代後80%以上的湖泊引入了銀行,這裡也包括撫仙湖。另外一種說法是,撫仙湖的銀魚來自鄰居星雲湖,兩湖由一條2公里左右的河相連,銀魚便由此進入撫仙湖。銀魚是星雲湖1982年引入的。
(江蘇)無錫:封湖禁漁結束太湖正式開捕
銀魚移植撫仙湖後很快露出了猙獰面孔。銀魚繁殖力遠超抗浪魚,繁殖期長達4個月,期間一般產兩次卵,一次千枚。幼魚半年後便達到性成熟,其中一部分立即加入繁殖大軍。而且銀魚卵會沉入水底,在撫仙湖很少有天敵,幼卵存活率一直維持高位。
與此同時,銀魚與抗浪魚具有相近的習性和食性,結果數以億計的銀魚不斷擠壓抗浪魚的生存空間,搶奪抗浪魚的食物,而且越是銀魚豐收的時候,反而是抗浪魚遭到蹂躪最嚴重的時候。
此外,另兩個因素進一步加深了傷害了抗浪魚。一個是岸邊拖網捕撈管道,因為網眼小經常是把銀魚、抗浪魚一網打盡,且破壞掉了孵卵場。另一個是後期撫仙湖又引入了麥穗魚等攻擊力強悍的雜魚,抗浪魚生存處境進一步惡化。
短短幾年撫仙湖便達到了土著魚種近乎絕跡的地步。為拯救抗浪魚,1998年玉溪相關部門找到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展開合作,尋求實現抗浪魚人工增殖的方法。經過三年多的摸索、實驗,這種“見天就死”的嬌貴魚種,終於能在魚塘、湖泊裏完成傳宗接代了,為瀕臨滅絕的抗浪魚找到了一條活路。而後每年玉溪向撫仙湖投入幾百萬尾抗浪魚魚苗,無一例外是人工養殖的。
另外玉溪將撫仙湖水產種質納入保護區,並實施禁漁制度,每年4月1日至9月1日為禁漁期,留出足够時間給包括抗浪魚在內的多個土著魚種喘息、交配!經過多年持續性、不間斷保護抗浪魚資源,抗浪魚得到顯著恢復,2019年抗浪魚產量達到了12噸。現在專家正積極研究一種抗浪魚與銀魚能够和諧共生的一套養殖方案,以徹底杜絕隱患。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