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三巨頭總部經濟:武漢吃盡國企紅利鄭州長沙因地制宜

河北 83℃ 0
摘要:附近是政府駐地、高檔商圈和豪華樓盤——號稱“華中第一豪宅”、掛牌價過8萬的“武漢天地”即在左近。截至目前,武漢已認定52家總部企業,稅收貢獻占全市稅收比重約16%,當地計畫到2025年將力爭突破400家。總部爭奪戰早已在各大城市間上演,深圳、南昌、成都、南京、杭州等近來陸續發佈政策,支持總部經濟發展。

在武漢,有很多帶數位的路名,一元路,二曜路,三陽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七裏廟,八一路,九萬方,十裡鋪,百步亭、千家街、萬松園……其中,“一元路”至“六合路”處於漢口覈心區,6條路平行通往江邊。附近是政府駐地、高檔商圈和豪華樓盤——號稱“華中第一豪宅”、掛牌價過8萬的“武漢天地”即在左近。

六合路1號曾是江岸區政府大院,如今,這裡迎來新主人。前一陣區政府大院騰退一空,這裡變成了三峽集團總部大樓。央企總部搬遷到武漢,標誌著武漢總部經濟進入另一個維度。截至目前,武漢已認定52家總部企業,稅收貢獻占全市稅收比重約16%,當地計畫到2025年將力爭突破400家。

武漢的目標很高,面臨的競爭也相當激烈。總部爭奪戰早已在各大城市間上演,深圳、南昌、成都、南京、杭州等近來陸續發佈政策,支持總部經濟發展。與武漢相鄰的鄭州、長沙也在發力——這三個中部“巨頭都市”看似短兵相接,卻又錯位競爭,在總部經濟競賽場上,三地使出了不同的招數,在新的賽道上各展其能。

中部三城總部企業認定標準不一

怎樣的企業才能認定為總部企業?武漢、鄭州、長沙的認定框架“大同小异”。武漢將總部企業劃分為綜合型總部企業、第二總部、功能型總部、金融總部等四種類型,長沙和鄭州則相對籠統並未細分。總體而言,三地對於總部企業營收和財政貢獻(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市區兩級地方實際留存部分)都有硬要求,也是覈心要求。

在具體行業標準要求上,武漢更“嚴格”。武漢要求農業企業上年度納入本市統一核算的營業收入不低於5億元,對本市地方財政貢獻不低於1000萬元,實繳註冊資本不低於1000萬元。長沙三項要求分別是1億元、1000萬元、100萬元。鄭州最低,營收5000萬元,稅收200萬元即可申請。

武漢要求建築業企業營收不低於50億元,財政貢獻不低於3000萬元;長沙分別是5億元、1億元;鄭州分別是20億元、2000萬元。武漢要求服務業企業營收不低於10億元,財政貢獻不低於1500萬元;長沙和鄭州則將服務業細分,兩地營收要求均介於1-5億元,財政貢獻方面,長沙的要求與武漢大體相當,鄭州要求相對較低。

三地對於世界500强企業、中國企業500强、中國民營企業500强,國家和中央部門確定的大企業(集團)及其一級子公司等都開了“綠燈”;此外,符合當地產業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具有重大產業支撐作用,與市政府簽訂合作協定,明確可直接認定。

獎勵方面,武漢總部企業落戶最高獎勵4000萬元,今年已對首批認定企業獎勵資金9000餘萬元;鄭州總部企業首發上市融資的將給予最高1000萬元獎勵,首次被評為世界500强的給予一次性2000萬元獎勵;長沙對總部企業最高獎勵5000萬元,企業員工可享受長沙戶口同等購房政策——長沙一向嚴控地產市場,相關政策含金量不低。

數據很繁雜,但卻不難理解。上述標準跟每個都市的經濟實力、產業基礎以及未來規劃緊密相連。武漢經濟水准和工業基礎相對最高,其認定標準也最高——跟兩年前的標準相比,其實武漢已經降低了部分標準。另外,對於戰畧新興產業,三地認定標準都相對更低,相比傳統製造業/服務業“至少打了五折”。

武漢總部經濟“領先一個身比特”

在不同的認定標準之下,三地“形態各異”的總部企業“脫穎而出”。2020年,長沙從100餘家申報企業中認定了55家企業,入選長沙首批總部企業名單。可以說這是長沙對各個領域具有優勢地位、發展潜力及總部集聚效應顯著企業的認證。

長沙被稱為“工程機械之都”,三一集團、中聯重科、山河智慧裝備等企業毫無意外地都進入名單;長沙致力於打造“智造”之都,鹽津鋪子、加加食品等傳統食品製造企業,借助數位化、信息化與智能化也進入名單;長沙還是“娛樂之都”,芒果超媒、湖南電廣傳媒也躋身名單。

2018年,鄭州總部企業名單僅16家,經過兩年發展,現時已達37家。進入名單的這37家企業,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硬”,企業名稱裏的字眼包括“金屬、機械、金、銀、鋁……”。這也難怪,鄭州在機械、建材、能源和原輔材料產業上具有明顯優勢。值得關注的是,名單裏至少包含了十餘家建築業、房地產業公司。

相比長沙和鄭州,武漢總部企業最大特點是國企多。總部企業名單裏國企比例,長鄭均為45%左右,武漢超過65%——今年認定的第二批19家總部企業全是國企。這也難怪,以資產總額名額為例,2021年武漢製造業百强企業資產總額12066億元,其中國企資產總額和占比分別達到10241億元和88%。2018年,鄭州民營經濟占GDP比重為58.9%,武漢只有42.7%。

從行業分佈看,武漢製造業百强主要分佈在機械及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光電子、家電、生物醫藥、鋼鐵、食品及烟草、石化、服裝及紡織等九大大行業,這也是武漢總部企業最集中的行業。說來也巧,武漢和鄭州前兩大支柱產業都是汽車裝備和電子資訊,但不管是量還是質,鄭州跟武漢差了量級。在三峽集團之前,武漢的央企總部有兩家,一是東風汽車;二是中國信科,這兩家企業撐起了武漢的汽車裝備和電子資訊產業。

總體而言,武漢總部經濟以國企為覈心力量,民營經濟存在感相對弱,但比之鄭州,武漢民營經濟頭部陣營更有現代化色彩,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生物醫藥、電子資訊行業,武漢本地九州通在鄭州也進入總部企業名單。鄭州總部經濟民營企業比重高,但嚴重依賴傳統行業,尤其是建築業、房地產業。長沙總部企業“五彩紛呈”,緊密貼合長沙產業特色。

二線都市的機會在於“錯位競爭”

在全國處於第二甚至第三集團,中部區域總部經濟不必太內卷。長三角的上海、杭州、南京、蘇州,大灣區的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在總部經濟發展中具有高品質人力資源、交通運輸網絡發達、資訊獲取快速便捷、配套服務較完善等優勢,毫無疑問是領先中部區域的。對於武漢、鄭州、長沙來說,走特色總部經濟之路才可能有出路。

從目前來看,京滬深仍然是企業設立總部的首選之地,除了資金扶持外,這些都市跟二線都市相比,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近年來,一些龍頭企業即使行政總部在一線都市,也會考慮將研發總部放在高校資源集中的武漢、成都等地。另外,不少公司還會設立區域性總部。正是如此,二線都市近年來積極爭搶龍頭企業“第二總部”,以此實現與一線都市的錯位發展。在長沙和鄭州,華潤、順豐被同時認定為當地的總部企業。此外,武漢有京東、鄭州有國美。

總部經濟不光只有總部企業名單裏的公司,“錶外”總部企業也是後備軍。今年四月,深信服、淵亭科技等9家互聯網龍頭企業第二總部正式落地簽約長沙。過去6年,武漢3家本土互聯網企業上市,小米、科大訊飛等超過80家互聯網企業在武漢設立華中總部或“第二總部”,小米之家商業有限公司即進入了武漢首批總部企業名單。

以武漢、鄭州、長沙為案例,可見總部經濟政策的制訂要緊密結合區位條件、經濟基礎與主導產業,發揮自身固有優勢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總部經濟。爭奪總部企業拼的並不是一次性補貼,而是都市綜合實力。若其政策背離現有發展條件,也只能是一紙空文,難以實施。

以三峽集團搬遷而言,武漢也是借著了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崛起、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畧的東風——這也對武漢提出了相應要求。總體而言,都市能級與總部經濟是相輔相成的,相關政策也要動態調整。武漢市發改委表示,過去製定的總部企業標準可能更高,但是面窄、影響面小。新製定的辦法對總部企業支持力度更强、措施更有針對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研究員張文魁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儘管二線都市在土地和人力成本上佔據優勢,但在集羣效應和配套優勢方面,仍然無法與一線都市較量。二線都市主要提供用地支持——包括武漢這次騰空區政府大樓;幫助總部企業招人留人,配合戶籍、醫衛、教育等服務,提高營商環境。反過來,總部企業必然帶動當地資訊、金融等服務業發展。

總部經濟除了“移植”還得“自培”

總部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招商引資的高階形式。最直觀的來看,總部經濟意味著以極少的土地創造極大的經濟價值,並且可以集聚高端資源,帶來高端就業機會,對於搶人大戰也是助力。具體來講,總部經濟具有促進產業調整、提供稅收貢獻、帶動消費陞級、新增勞動就業和搞活社會資本的作用。

三峽集團搬遷之際分別與湖北省政府、武漢市政府、宜昌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謀劃推動重大工程項目154個、總投資3645億元,助力湖北打造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資料顯示,武漢高校學子留漢比例5年升至65.12%。總部經濟對於消化本地海量的大學生,吸引更多外地人才,有很强示範作用。

東風汽車總部從十堰搬遷到武漢,與三峽集團從北京搬遷到湖北的邏輯並不相同,但是對於武漢來說都是極大的利好/圖源自湖北省政府官網

《武漢市加快推進總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徵求意見稿透露,到2025年,武漢市總部企業數量將力爭突破400家;世界500强、中國500强、中國民營500强、大型央企在漢設立總部(區域總部、功能型總部)企業數量達80家;總部企業稅收占全市企業稅收總額比重達25%左右——這個比例相當之大了。

過去國內二三線都市主要以製造環節為主,各大城市都期待轉型陞級,擁抱研發、行銷設計以及高端商務活動等環節,把製造環節的工廠,向都市的週邊或開發區遷移。此外,部分城市本土企業快速崛起,這些公司的總部功能慢慢從原來生產廠家的產區中分離出來。而資訊技術和高鐵網絡,為這種“异地辦公”提供了便利。這也是武漢、鄭州、長沙共有的機遇。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相比長三角和珠三角,武漢、鄭州、長沙,總部企業名單裏引進企業數量占比較高,土生土長企業數量相對較少。對於它們來說,除了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還應搭建更高層級,更高效能的公共服務平臺,助力本土“優勢企業”向“總部企業”轉變。

當然,發展總部經濟,無論“引進來”還是“長出來”,都應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武漢、鄭州、長沙等地產業基礎較好,可重點發展全球或區域性總部。對部分區位不佳或實力較弱的地區來說,以“總部+基地”模式承接周邊區域總部經濟中的配套項目,是更為合理的選擇。“即使謀求行政總部、管理中心不現實,但可以謀求功能性總部。”

參考資料:

武漢市加快推進總部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政策措施(徵求意見稿)

鄭州市政府關於印發鄭州市支持總部企業發展實施辦法的通知

長沙市關於支持總部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

55家企業入選長沙首批總部企業名單.長沙晚報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總部搬遷武漢.湖北日報

—END—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