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從部族概念逐漸演變成民族的概念,由民族概念演變成地域概念。其實察哈爾本來是個有影響力的蒙古部落,漸漸的,由於它的强大而變成民族概念,最終變成了文化概念。
中國歷史上被撤銷的省中,察哈爾無疑算是大省,並且是獨特的。察哈爾鼎盛時期是鐵木真的第十五代中興之主達延汗時期,他分了蒙古六部,察哈爾是他親率的一部,人口占了一半。
三百多年錢,察哈爾的建立是伴隨著榮耀的。
察哈爾的名氣之所以大,是因為它一直在蒙古大汗的直接統領下,當時叫察哈爾萬戶。後來察哈爾部成為和明朝、女真三足鼎立的民族政體。察哈爾萬戶下麵有不少部落,但察哈爾還是一支獨大,其餘的諸如敖漢、奈曼、克什克騰、烏珠穆沁等都受察哈爾的影響。
明末女真崛起,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就展開了對蒙古各部落的攻勢。努爾哈赤採取了兩個辦法,一是武力壓制,二是政治拉攏,包括和親,在努爾哈赤什麼法子都用了以後,蒙古部落日益分化,一些强大的部落歸附了後金,其他部落搖擺不定。
察哈爾部主林丹汗此時也很焦慮,他採取“先安內,再處置外”的決策,大舉進攻,打算用武力統一蒙古,重現鐵木真時期的輝煌。曾經一度他的願望還真的實現了,當時他的部族達到軍事鼎盛。然而,現在是大明的天下,又有女真蠢蠢欲動,早就不是蒙古耀武揚威的時候了。蒙古眾部落不服從他,後金努爾哈赤又趁機圍剿,林丹汗戰死。
草原上馬革裹屍的慘烈,詮釋了一代英雄錚錚的鐵骨,歷史是飽滿也是犀利,是柔情也是剛烈,英雄策馬長驅又豈在意死死生生,一抔黃土連塵埃都是溫柔。
次年,其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降清。
後金汗皇太極出於安撫蒙古諸部的需要,當時給察哈爾王室以很高的待遇,封額哲為親王,尚公主,稱固倫額駙,“比特冠四十九旗貝勒之上”。
然而蒙古的大汗畢竟有過榮耀,又豈能忍受寄人籬下?察哈爾首領歸附後金後,一直抑鬱不樂,忍受不了亡國奴的概念,對清廷很疏遠。酒館皇太極出於統治需要,對察哈爾王室尤為看重,給他們很高的待遇,封額哲為親王,把公主嫁給他,給他的比特份比自己的親兒子都不差,然而他還是鬱鬱寡歡。
康熙年間布林尼叛亂(額哲的孫子),他聯合蒙古的部落舉兵反清,兵敗被殺,他們的部族被流放到宣府一代,編為八旗,分散他們的力量,叫他們想造反也撲騰不起來。乾隆年間,設定了察哈爾都統,派駐張家口,又稱察哈爾八旗蒙古。
在清代,察哈爾部是比較低等的部族,清代蒙古分三個等級,八旗蒙古、紮薩克蒙古和內屬蒙古。八旗蒙古只最早歸附清政府的,待遇就最好,他們當時和清朝滿洲八旗並肩作戰,戰功赫赫,所以清朝建國後就將他們安排在內地,成為清廷門戶力量。紮薩克蒙古是內外蒙古的王公貴族,也有一定特權,爵位世襲,在朝廷大事上也能發發言。內屬蒙古是由於很多原因,喪失了自己貴族權力的蒙古貴族,比如叛亂。這些人比較悲催,既無貴族特權,又不能世襲,察哈爾八旗蒙古就屬於這類。
清朝細緻的歸類也真是不容易,但察哈爾蒙古八旗似乎更不容易,察哈爾地區疆域遼闊水草豐美,清朝設有好多牛馬羊,這些放羊的任務都交給察哈爾八旗來做了。國內有戰事第一個從察哈爾抓人當兵,征為察哈爾八旗兵丁。
乾隆曾經從察哈爾八旗徵兵,這些人永世都沒有返回自己的家鄉。
察哈爾就是這樣一個由鼎盛輝煌沉淪的地域,也是一個由鼎盛漸漸寂滅的民族,民族的概念隨著察哈爾的苦痛,已經不太清晰,但文化概念卻越來越清晰。
察哈爾文化是一種以草原文化為內涵的文化特質,具有歷史的傳承性和文化的獨特性,察哈爾蒙古對自己的民族有很强的認同性,區別於對整個蒙古的民族概念,察哈爾有一個特定的民族概念。
眾所周知,清朝時期察哈爾不是一個省,它是一個特區,隸屬於察哈爾八旗,為清廷放牧養馬和保護清朝門戶的地區。
民國二年,察哈爾改為察哈爾特別區,民國十七年改為省,河北省張家口市、北京市延慶、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大部等都是察哈爾的管轄區。
後來察哈爾省被日本佔領,借此控制內蒙古和新疆的部分地區,日軍投降後察哈爾重新恢復自由。
一九四九年,察哈爾省重新被設立,原冀熱察行政區所屬舊熱河省地區部分仍劃歸熱河,平古鐵路以東的舊河北省部分劃歸冀東行政區,其餘地區屬察哈爾。
一九五二年,年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原察哈爾省轄區併入河北、山西。
察哈爾是古突厥語,意為“汗之宮殿的侍衛”,還真是恰如其分。至於為什麼要將察哈爾裁撤,因為察哈爾在某一個歷史時期可以成為中原的屏障,蒙古自治區建立以後,沿途一些身份拆開蒙古自治區,一部分歸入河北,這樣也是為了好管理。
翻開很多國家的地圖,我們發現劃分細緻的區域大都是比較繁華的,自然條件不好,經濟邊緣化的,就比較廣。有的省一下子就是五六個省份的總和,不好掌控,所以折開了填補到其他地方。
不過,在這個存在了三百多年的察哈爾蒙古部族人民的心裡,他們永遠是有民族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的,省份消失了,延續下來的民族文化是不會改變的。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