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生物醫藥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

上海 61℃ 0
摘要:從張江生物醫藥發展的時間軸來看,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其爆發式增長的背後,離不開張江多年的“厚積”。“張江創建細胞產業園既符合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世界趨勢,亦是反覆運算發展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要求。”

  如果說2021年是中國CAR-T療法的商業化元年,那麼這個起點在上海,在張江。

  6月22日,複星凱特的益基利侖賽注射液正式獲得批准,這意味著中國迎來首款獲批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9月1日,藥明巨諾的瑞基奧侖賽注射液正式獲批,這是首款中國自主開發、獲批為1類生物製品的CAR-T產品。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現時全國僅有的兩款CAR-T產品。

  今年以來,張江新增獲批4款1類新藥,占全國的18.2%。據不完全統計,現時張江在研創新品種超過600個,進入臨床II、Ⅲ期產品超過60個,其中1類新藥品種超過30個。

  從張江生物醫藥發展的時間軸來看,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其爆發式增長的背後,離不開張江多年的“厚積”。當國內其他生物醫藥園區紛紛崛起,忍不住讓人問一句:未來張江能否續寫“後傳”?

  為企業提供良好產業創新生態

  藥明巨諾生產的瑞基奧侖賽注射液,用於治療經過二線或以上系統性治療後成人患者的復發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這也是現時唯一同時獲得“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優先審評和突破性治療藥物的已獲批CAR-T產品。

  成立於2016年的藥明巨諾,當初為何選擇張江?“這裡與全球知名的生物醫藥聚集地有很多的共通點,對於創新藥企業來說,有著很好的生態環境,可以安心在這裡做研究。”藥明巨諾政府事務部負責人、執行總監孫靜告訴記者。創新藥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人才、資本、政策等關鍵要素。張江彙聚了最前沿的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型人才、全國乃至國際資本的關注,以及在政策和監管上持續突破與創新,“這些都為創新藥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創新生態。”

  為“創新生態”寫下注腳的是這些數位:公共服務平臺100餘家,涵蓋生物醫藥產業鏈各環節;一批基礎性、前瞻性大科學裝置,如上海同步輻射光源、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等;中國醫藥工業百强企業中,逾1/4的研發中心或總部在此落戶;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張江生物醫藥企業融資事件97起,總募資金額超300億元,培育了再鼎醫藥、華領醫藥、君實生物、維亞生物、複宏漢霖生物、天境生物等一批上市企業;2020年,張江生命健康產業工業產值達到438億元,占上海的30%。

  厚積而薄發,用在張江生物醫藥這一輪增長上再貼切不過。

  打造細胞產業的“鴻蒙系統”

  明年6月,16萬平方米的產業承載新空間將在張江細胞產業園揭幕。這裡有可能成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新的制高點和增長點嗎?

  當下,細胞治療科技已在生物製藥、健康免疫、抗體製備、器官再造、重大疾病治療等多個領域展開。以CAR-T和幹細胞為代表的細胞產業正成為全球生物醫藥產業最具發展潜力的領域之一。以美國、歐洲、日本等為代表的已開發國家都在加緊佈局細胞產業,我國的細胞藥物研發先發優勢明顯,基本與世界同步。

  “張江創建細胞產業園既符合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世界趨勢,亦是反覆運算發展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要求。”上海國際醫學園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戴月明說。

  儘管尚在建設中,投入運行的只有12萬平方米,但張江細胞產業園已經拿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截至2021年4月,細胞藥物臨床試驗項目多達15項,占比全國超過1/4。

  眼下,張江已彙聚細胞產業上下游企業超過70家,基本覆蓋研發、存儲、臨床到醫療應用四大環節,全細胞產業鏈初具雛形。

  2019年6月才獲批成立的張江細胞產業園,從一開始,就立志打造細胞產業的“鴻蒙系統”,力爭成為世界一流細胞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與科技策源地。

  這一次,張江又下了一步“先手棋”。

  “張江研發+上海製造”

  張江,曾經差一點與“中國首款獲批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失之交臂。

  複星凱特前首席執行官王立群曾在去年初接受記者採訪中透露,“2018年底,確實有過離開張江的念頭,當時想要建一個CAR-T產業化生產基地,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

  類似的“空間”需求,其實很普遍,也是諸多“張江研發”無法產業化落地的真實寫照。

  此外,不少初創企業看中張江的“生態環境”,但在孵化基地兩年期滿後,因找不到合適的空間繼續研發而外遷。土地空間,一直是張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隱痛”。

  2019年4月2日,浦東生物醫藥產業地圖重磅發佈,新增4個產業基地。複星凱特選擇留下,成為首批落戶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的企業。

  規劃總面積3.1平方公里的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承接的正是張江科學城高端創新藥的產業化。“到2025年,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力爭實現產業規模300億元,基本建成具有較强影響力的創新藥產業基地。”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常務副總經理姚春軍說。

  除了在張江最大限度集約產業用地,是否還有其他思路?

  為留住更多的“複星凱特”,上海其實早在去年就已開始推動“張江研發+上海製造”。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來已有58個張江研發的項目產業化落地,總投資額近500億元,其中在本市其他區域實現成果轉化的項目就有37個,占比64%。

  9月26日舉行的“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新聞通氣會透露,未來將構建1+5+X的生物醫藥產業空間佈局,“1”即張江生物醫藥創新引領覈心區,“5”即臨港新片區生命藍灣、東方美穀、金海岸現代綠色製藥承載區、北上海生物醫藥園和南虹橋智慧醫療創新試驗區,“X”包括G60生物醫藥基地、青浦生命科技園、普陀環同濟醫學院生命健康產業總部基地等。

  從張江“奔流”出去,全上海來承接。張江,這“一汪活水”將帶來“一池清新”。讓“好項目不缺土地,好產業不缺空間”,這只是看得見的目標。打造一個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才是張江和上海的雄心所在。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