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自然風乾和吹幹,哪個更健康?很多人都做錯了

養生健康 68℃ 0
摘要:其實不光因為遺傳,哪怕是兩個原本發質相同的人,洗頭髮和吹頭髮的習慣不同就很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而很多人的方法都用錯了!那麼怎麼樣的洗髮、吹發方法才是正確的呢?要想說清楚怎樣洗頭髮和吹頭髮,就要先來瞭解一下我們的老朋友——頭髮絲。瞭解了頭髮的這個特性,就很容易理解正確洗頭、吹頭的姿勢了。將頭髮擦乾至不再滴水。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用同樣的洗髮乳,別人的頭髮永遠那麼順滑,而你的卻毛燥分叉?

其實不光因為遺傳,哪怕是兩個原本發質相同的人,洗頭髮和吹頭髮的習慣不同就很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

而很多人的方法都用錯了!

那麼怎麼樣的洗髮、吹發方法才是正確的呢?

要想說清楚怎樣洗頭髮和吹頭髮,就要先來瞭解一下我們的老朋友——頭髮絲。

頭髮用肉眼觀察的時候是細細的一條線,其實放大來看它的結構還是很複雜的。從裏到外分別是毛髓質、毛皮質和毛小皮,後兩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發芯和毛鱗片[1]。

這個結構中,很重要的就是毛鱗片了。

想要看上去發質好,首先要保護毛鱗片。

如果毛鱗片相對完整,沒有缺損,且閉合緊密,這樣頭髮看上去就會有光澤感;反之如果毛鱗片缺損、閉合不嚴,頭髮就會看上去乾枯無光。

毛鱗片有個特點,就是它遇水會張開,乾燥時又會重新閉合。

瞭解了頭髮的這個特性,就很容易理解正確洗頭、吹頭的姿勢了。

洗頭時頭髮上的毛鱗片遇水張開,此時如果用力去揉搓摩擦,勢必會將張開的毛鱗片磨損,甚至將頭髮從張開的毛鱗片處一分為二,形成分叉。

因而想要有一頭秀髮,洗頭髮的要點就在於動作輕柔,順著毛鱗片去清洗頭髮

可能有小夥伴會問了,這樣能洗乾淨嗎?

很多人對洗頭髮都有一個誤區:洗頭髮就是洗頭上的毛髮。

但頭髮沒你想的那麼髒,洗頭髮的本質是:洗頭皮!

用洗髮乳洗掉頭皮上以及靠近頭皮處頭髮上的油脂和分泌物。

頭髮上的灰塵在沖水時完全能够去除,不需要特地去用力揉搓。

所以洗頭時用指腹按摩頭皮,最後再輕柔地順著頭髮沖水,完全能够洗得乾淨,還不傷頭髮。

同理,在擦乾時也不可以大力揉搓頭髮,按壓以及順著毛鱗片去擦都是可以的。將頭髮擦乾至不再滴水。

多看醫典:

確實有研究證明,自然風乾頭髮比用吹風機吹幹要好,因為頭髮自然風乾時,它的毛小皮和毛皮質是同步抽縮的。

而用吹風機吹幹,外層的毛小皮幹得比較快,裡面的毛髓質、毛皮質幹得比較慢,容易形成內外部的壓力差,毛小皮的彈力下降,所以這時候的頭髮容易斷[2]。

可這麼做對於長頭髮的女生來說實在太不友好,及腰的長髮想要自然風乾,恐怕要等到花也謝了。

尤其是如果晚上睡前洗澡,濕著頭髮入睡非常不好,不僅容易著凉,濕發在睡覺時隨著頭部移動而摩擦,反而對發質更加不好。

所以為了節省幹發時間,可以利用吹風機吹頭髮。但要注意幾個要點:

1、順序:先吹幹發根,再吹發尾。

很多人喜歡先吹最濕的發尾,其實這種吹發不僅耗費時間,還有健康隱患。先吹幹發根,主要可以先把頭皮吹幹,防止著凉,也防止頭部受風引起偏頭痛,同時頭髮的水是從上向下滴的,靠近發根的地方更好吹幹,節省時間。

2、距離:吹風機應離頭髮儘量遠。

人的頭髮在高於50℃時,熱斷裂的可能性會直線上升[2]。

鑒於不同品牌、型號的吹風機能達到的溫度與風力不同,因而吹風時應遵循【吹出來的風不燙皮膚】的原則,除了調低溫度,吹風機與頭髮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有效防止頭皮被燙傷,防止頭髮高溫受損。

3、方向:順著頭髮生長的方向吹。

順著毛鱗片的方向去吹有助於毛鱗片閉合,這樣吹出來的頭髮才順滑不易打結。

4、時間:根據發量不同,頭髮吹至髮絲全部分開,摸起來還有一絲濕潤的時候就可以了。

根據個人需要,熱風吹完後可以轉至冷風繼續吹至全幹,也可以等待頭髮自然幹透。

洗頭髮、擦頭髮、吹頭髮的細節都做對了,堅持一段時間後,相信你的發質已經可以碾壓大部分人了。

如果在這個基礎上還想要更上一層樓,你還可以在這些地方努力:

1、减少燙染頻率:頻繁的燙染不僅會損傷毛鱗片,更有可能會傷及發芯,對頭髮的損傷極大。

2、洗髮時使用護髮乳或發膜:護髮乳與發膜都可以幫助毛鱗片閉合,新增潤滑效果,防止頭髮打結,便於理順頭髮。二者成分與功能都比較接近,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選擇。(Ps:只能用在頭髮中下段哦,不要用在頭皮上)

3、日常使用護髮精油:與護膚素和發膜不同,護髮精油是可以不用洗掉的,白天出門前塗抹在發尾,能够使發尾更加強韌、不易老化。

審稿專家:徐宏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皮膚性病科主治醫師

參考文獻

[1]孫曉蓉.理化因素對頭髮影響作用的研究方法與現狀[J].日用化學工業,1998(04):41-44.

[2]高飛,金錫鵬.物理性因素對頭髮的影響[J].日用化學品科學,2000(04):6-7+10.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蒐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