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看泗縣|稻花香裏抓蟹忙

安徽 80℃ 0
摘要:稻穀香、螃蟹肥。10月10日清晨,泗縣丁湖鎮樊集村稻蟹共養基地內,脫貧戶李紹剛劃著小木船,在稻田四周的小河溝中捕蟹。不遠處,訂購螃蟹的車輛早已排起了長隊。岸上,基地負責人劉玉梅和幾名務工人員有的分揀、捆紮,有的打包、過秤,忙得熱火朝天。“稻蟹共養對科技要求很高。”

10月12日 《安徽日報》二版 報導泗縣

稻花香裏抓蟹忙

-全文如下-

稻穀香、螃蟹肥。10月10日清晨,泗縣丁湖鎮樊集村稻蟹共養基地內,脫貧戶李紹剛劃著小木船,在稻田四周的小河溝中捕蟹。不遠處,訂購螃蟹的車輛早已排起了長隊。岸上,基地負責人劉玉梅和幾名務工人員有的分揀、捆紮,有的打包、過秤,忙得熱火朝天。

“今年螃蟹個頭比往年大,不少都長到了半斤左右。”劉玉梅一邊捉著“溜號”的螃蟹,一邊對記者說:“現在只要是綠色生態的,在市場上都受歡迎。這些天每天天不亮客商就來了,我們都是淩晨3點就開始幹活。”

樊集村緊鄰沱河,長期以來農戶引水入田,以“一季小麥、一季水稻”種植模式為主。

“我尋思著離沱河那麼近,這可是老天爺賞的‘金飯碗’,就想著搞稻蟹共養,沒成想真能在水裏淘出‘金疙瘩’來。”劉玉梅告訴記者。2019年,劉玉梅在村裡流轉了120畝土地,開溝挖渠、規劃稻田、選購蟹苗,建設稻蟹共養基地,當年秋天就掙得了“第一桶金”。通過縣裡農業部門牽線搭橋,基地還成為了華中農業大學的實驗基地。學校經常組織師生到這裡化驗水質和土壤,並傳授科學種養科技。

“稻蟹共養對科技要求很高。”劉玉梅邊說邊拉開了冷庫門,裡面存放著小魚、小蝦等主料以及蠶豆、黃豆、玉米等輔料。依靠政府建設的農田水利設施,她的基地每月兩次從沱河引入活水補充到蟹塘裏,並投放水草淨化水質。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不打農藥、不上化肥,所以我們的蟹肉多膏肥,口感清甜。”劉玉梅說。

“一塊地有了兩份收入,這比傳統種地强多啦。”劉玉梅給記者算起了收入賬:螃蟹根據大小不同,每公斤能賣到140元至200元,今年基地120畝蟹田能產出螃蟹7500公斤左右;蟹田裏的綠色無公害香稻米也能賣到每公斤10元。

眼見劉玉梅幹得風生水起,樊集村又有10餘戶村民“試水”稻蟹共養模式,帶動了本村100餘名村民從事插秧、除草、喂蟹、捕撈等工作。當地政府因勢利導,積極在稻蟹共養區修築水渠、架好電網、打下深水井、新增供氧設備,著力培育特色產業村。眼下,全村隨處可見捕蟹賣蟹的場景。

“今年我打算再把規模擴大到200畝,成立合作社,輻射帶動更多村民,爭取把我們的螃蟹和稻米打出品牌,通過生態種養讓更多鄉親走上富裕路。”劉玉梅說。

綜合:泗縣融媒體中心安徽日報

本期編輯:鄒家樂

一審:劉淩宇

二審:單珊

終審:周士成

既然看了,就點個“在看”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