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中國人觀念中,“落葉歸根,入土為安”八個字是很多在異鄉漂泊一生之人一輩子的執念。
東方的信仰體系之中,人死為鬼,鬼死為浙,浙死為希,希死為夷。已經去世的人如果不能回歸到土中安息,那麼他的魂魄會就此消散。遵循著這樣的一種信念,中國人世世代代都選擇死去後回歸堅實的土地。
但是隨著衛生意識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普及,在本世紀初期,火葬逐漸取代傳統的土葬成為人們的首選。
火葬與土葬相比最具有優勢是火葬後遺體不會在土地再經歷腐爛的過程,從而根本上阻斷了病菌的傳播。
有些逝者在生前可能攜帶多種傳染致病菌,雖然說有些病菌只能在活細胞中進行生長,但是如果接觸遺體較為密切,也有可能會被感染同類病菌。
而且人體在土壤之中分解的過程,可能也會導致細菌的進一步傳播和蔓延,所以從這個角度考慮,衛生部門也在這二十年中不斷的推進火葬取代土葬的工作。
但是隨著時間慢慢流逝,人們也逐漸發現火葬也並非是十全十美的一種管道,而北京大學的一比特教授更是直言:火葬根本就是把人當成垃圾一樣。
火葬的出現時間
2021年春天,武漢的疫情已經逐步走出了上個冬天的嚴寒階段,武漢再一次恢復了往日的生機勃勃,孩子們可以前往學校進行學習,大人們也可以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之中,這座歷經磨難的都市重新擁抱著熱愛她的人們。
但是有些人卻沒等來這個春天,武漢市殯儀館的門前排著長長的隊伍,他們全部都是來領取親人家屬骨灰的武漢市民。這一幕被拍攝下來刊登在報紙之上,人們在春光裏靜靜地排隊,無聲地紀念著逝去的同胞們。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和未知變異性,所有不幸離世的患者遺體全部都會經過火葬,火葬這樣高達九百八十度的高溫焚燒,能够確保骨灰的安全性,也是封锁病毒進一步感染肆虐的首選管道。
火葬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列子》,《荀子》,《呂氏春秋》中均可找到關於火葬的記錄。《墨子》中《節葬下》一文中明確的記載道:“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
以上古籍中的記載說明,古人早就從數千年前就開始有了火葬的意識。但是千年之前的火葬的對象一般不會是平民老百姓,而是戰場之上戰死的阿兵哥,一般會在打掃戰場的採取火葬的管道處理戰士們的遺體。
這樣既可以節省兵力和財力,並且可以防止過多的屍體堆積產生瘟疫和烈性傳染疾病。使用火葬的管道處理戰場上阿兵哥的屍體,並非是中國獨有的管道,這樣的管道在同時期的歐洲大陸也十分流行。
土葬的特殊意義
火葬的快捷,高效,節省資源等優勢使得它在戰場清掃的時候得到大量的推廣和普及,但是在民間,人們仍然更加習慣於對親人的屍體進行土葬。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中,土葬並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埋葬管道,這種將身軀回歸自然的做法,來自於我們骨子中對於土地和自然的尊敬和信賴,而且土葬擁有著一套十分完整的流程,不同身份的人對應著不同的土葬規格。
對於封建社會中的王公貴族們來說,陵寢和葬禮乃是一生結束之時最重要的兩個部分。這些貴族們要將自己尊貴的身份一直帶到陵墓中去,就算生命已經停止,依然也不願意放弃自己的貴族特權和貴族身份。
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秦始皇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嬴政一生征戰,在暮年垂垂老矣之時,為了能够將這份天下獨我的榮光帶去冥間,大興土木耗費無數財富來鑄造兵馬俑,在自己的精品中甚至設計了一條水銀而做的河流,並且有著對應的天地日月與之相輝映。
而在西方國家中,由於宗教的原因導致很多信奉基督教的信徒們無法接受自己的身體化為灰燼後撒向土地和江海的行為,所以很多老派的信徒們拒絕接受這樣的管道來埋葬自己。
雖然火葬擁有一些傳統土葬無法達到的優點,但是在很多人的心中,始終無法接受火葬的管道,比如開頭提到的這位北京大學的教授吳飛。
土葬的人情溫度
這位北大教授堅持認為,火葬是一種完全不尊重逝者的管道,把人的遺體送進焚屍爐裏焚燒的這個過程就像是送垃圾一樣。
吳飛十分推崇土葬的這種傳承,他認為土葬十分具有儀式感,充滿著對於生命的關懷和人情溫度。土葬的這種管道,不僅僅讓逝去之人再度回到厚實的土地之中,更是讓後人有了一個寄託哀思的地方。
同時吳飛對於漢字中的“墳”也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墳字可以分解為兩部分進行解讀,首先是偏旁土,這個部分的構成說明了土葬在中國的無可取代性,而文字對應的也是有關逝者的墓誌銘解讀。
出於以上的這些觀點,吳飛認為土葬才是最符合中國文化和中國民間的管道,有些人會反駁他,說火葬節約土地資源還能避免疾病的二次傳播,火葬才是更符合如今社會趨勢的管道。
吳飛對此的回應則是,火葬的這種管道雖然節省了一定的土地資源,但是火葬新增了家庭的財務負擔,造成了另一種形式上的浪費,而將逝者的骨灰撒向大海或土地的這種行為,又是否真的節約了土地資源呢?
小結: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火葬在世界範圍內也越來越流行,根據資料統計,火葬在世界各國普及率大致如下。中國大陸的火葬比例約為百分之五十三,美國約為百分之二十六,英國約為百分之七十。
但是關於火葬和土葬兩者究竟誰更先進誰更衛生一點,各國人民都有著自己的理解,但土葬這種傳統的管道之中無疑蘊含著一份溫暖的人情味。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