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黃河、瀾滄江。
當說出這三個名字時,腦海中隨即出現的畫面會是什麼?是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浩浩蕩蕩,還是九曲黃河萬裏沙的蜿蜒奔騰?
你可曾見過它們“出生”時的樣子,仿佛繈褓中的嬰兒,脆弱卻又充滿著勃勃生機。你甚至無法想像,數千公里外的汹湧澎湃,竟然由此奔湧而出。
三江之源。
世界上很難再找出這樣一個地方,彙聚了如此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很難再找出三條同樣的大河,它們是如此相近,血脈相連。在這片大地上,我們不停地行走,不停地紀錄,不停地思考,因為每一個故事,都關於敬畏,關於守護,關於責任。
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三江源,以國家公園之名。
幾個月前,一次性紙杯還是措忠生活中的必需品。喝水喝茶喝飲料,不僅家裡來客人時會用到,自己也會頻繁使用。按她的話說,比起玻璃杯,這種杯子是乾淨又方便。
今年52歲的措忠家住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加吉博洛鎮西順根夏社區。相比過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縣城條件更加便捷。塑胶袋、紙杯等一次性用品成為當地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消耗品。就拿措忠家來說,別的不算,一次性紙杯一年到頭總得買個好幾箱。
去年10月份之後,措忠的鄰居葉忠發現措忠有些不一樣。不僅家裡的一次性紙杯不見蹤影,兩人一起去購物時,措忠手裡還多了幾個布袋子。買完東西往布袋裏一裝,再也不需要塑胶袋。
其實,這樣的變化得從措忠一家的新頭銜說起。
2020年10月,西順根夏社區召開居民大會,包括措忠一家在內的10戶家庭積極報名,成為社區的“零廢棄”試點家庭。
雖然選出“試點”的時間並不長,但這件事情,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居委會主任昂文旦巴謀劃已久。
“在全縣的6個社區中,我們社區人口比較多。1655戶5159人、80%都是搬遷進城的牧民。我們都知道,環境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和支撐。那生活在三江源地區的我們,更應該從源頭管控、從思想轉變,保護好家鄉的這一方水土。”考慮到家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著十多年社區工作經驗的昂文旦巴萌生出打造長江源頭第一個“零廢棄”社區的念頭。
“或許絕對意義上的‘零廢棄’難以實現,但我們可以將‘趨近零廢棄’作為目標,宣導居民從衣食住行的細微處著手,進行各種有意思、有意義的垃圾减量探索。”於是,在2018年召開的一次社區居民座談會上,昂文旦巴大膽地提出打造“零廢棄”社區的想法。經過深入細緻的調研、籌備,2020年10月,在社區居民座談會上,這一念頭終於落地。
“我們在活動現場進行了簡單的培訓,讓大家對垃圾為什麼要分類、怎麼分類等情况有了一些瞭解。同時,還提倡居民减少購買及使用一次性製品。當然,最關鍵的是選出了十戶試點家庭。”雖然對於“零廢棄”的概念有些陌生,但在會上,大家對這個提法很感興趣。
這不,報了名之後,措忠和丈夫王建青也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决定不再購買一次性紙杯等一次性消耗品。按照會上學到的那樣,找出家裡的舊窗簾和舊衣物,照貓畫虎縫製了八九個布袋子。
“以前覺得一次性杯子、塑胶袋價格不高,經常用也花不了多少錢,但聽了村幹部的介紹,我們才感覺到,少產生垃圾就是保護我們家鄉的生態環境。”一開始,措忠覺得“零”是一件特別難以實現的事情,認為自己難以做到。但等到真的去嘗試之後她漸漸發現,其實“零”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自己可以做什麼。就像一開始看她拎著布袋子,還有人不理解,現在這已經成為她朋友圈裏的時尚。
如今,西順根夏社區已經把打造“零廢棄”社區作為一項常態工作來推進。看到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化,昂文旦巴充滿信心。
“我們希望可以從這十戶家庭開始,讓社區居民從生活小事做起。”(鹹文靜 張鵬)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