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真“無城”!考古專家在鄞江找了四年,十多平方公里地下多是沙層

浙江 92℃ 0
摘要:號稱“四明首鎮”的鄞江,曾被許多人認為是寧波都市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站:唐代長慶元年在今寧波城區鼓樓一帶修築明州子城前的400多年間,這裡相繼作過句章、鄞州、鄮縣和明州的治所。2015年光溪考古範圍。“考古結果表明,鄞江鎮區及其周邊地下多是沙土。”

號稱“四明首鎮”的鄞江,曾被許多人認為是寧波都市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站:唐代長慶元年(西元821年)在今寧波城區鼓樓一帶修築明州子城前的400多年間,這裡相繼作過句章、鄞州、鄮縣和明州的治所。

這一觀點,日益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强烈質疑,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院長王結華研究員就是其中之一。近日,他在刊發於全國核心期刊《東南文化》(2021年第4期)的《關於寧波古代城市發展中的“小溪”問題》一文中,不僅從文獻角度,更以自己領銜主持的國家科研課題——寧波地區古代城址考古成果,對這一說法予以了否定。

2015年光溪考古範圍。

“考古結果表明,鄞江鎮區及其周邊地下多是沙土。”王結華告訴甬派記者,經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2011年至2015年間,他曾主持對鄞江鎮一帶實施了長達四年的考古調查、勘探、(試)發掘和航空遙感、地球物理探測工作,合計調查勘探面積達1360萬平方米、(試)發掘面積達1120平方米,基本覆蓋了鄞江鎮區及其周邊區域。

王結華介紹,當時他們多學科研究團隊根據部分方志的記載,對包括古城畈、高尚宅、懸慈村和鳳凰山周邊等重點區塊在內的十多平方公里土地進行了詳盡的考古調查、勘探和必要的試掘、發掘。

“若小溪(鄞江)一帶歷史上真的作過那麼多州、縣治所,而且延續時間那麼久,那麼地下遺存一定會相當豐富。”王結華告訴甬派記者。

然而,結果令人失望。

鄞江鎮古城畈地塊發現的宋元時期石砌堤岸(局部)。

調查與勘探情况顯示,鄞江鎮周邊山地雖有唐代以前的墓葬發現,但數量並不豐富,規格也相對較低。

試掘與發掘情况顯示,在高尚宅、懸磁村地塊及鳳凰山周邊,不僅沒有任何城址迹象發現,甚至連宋元時期的文化堆積都十分罕見,這裡堆積著的,多是沖積或淤積形成的沙層;

在被認為最有可能的古城畈地塊,雖然作了全面的勘探和發掘,但發現的也主要是宋元時期的水利遺存及其相關遺跡,缺乏單純的唐代及其以前的文化堆積。

“這與部分方志記載這裡曾經作過數百年州、縣治所的地位完全不相匹配。”王結華表示,“這一考古結果,基本排除了歷史上這裡曾經建有縣級以上治所的可能。”

鄞江發現的宋元時期水利遺址。

排除了小溪曾經作過州、縣治所,新的問題隨之產生——

東晉隆安四年至五年間(西元400-401年),句章縣城被孫恩農民軍多次圍攻而殘破,無奈之下的守將劉裕將縣城從余姚江畔的城山渡(今江北區慈城鎮王家壩村一帶)遷走,如果不是遷往小溪,那麼遷到了哪裡?換言之,東晉以後的句章縣治到底在哪裡?

隋代開皇九年(西元589年)由句章、鄞、鄮、余姚四縣合併而立的句章,唐代武德四年(西元621年)改句章而立的鄞州,唐代武德八年(西元625年)再改鄞州而立的鄮縣,唐代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於鄮縣設立的明州及其附廓鄮縣(附廓意即明州、鄮縣同城),這些州、縣的治所如果不是在小溪,那麼會在哪裡?

三江口夜景。

“就在如今的三江口一帶!”王結華的回答斬釘截鐵。

因為,除了有早期文獻支持,更有多年考古成果作為强有力的支撐。“與‘小溪’之地相反,今寧波城區三江口一帶,歷年來有著不少唐代以前的遺存發現。”王結華表示,三江口一帶並不像很多人曾經認為的那樣,在唐代以前不過是一片蘆葦叢生的灘塗之地,“相反,這裡早已人烟稠密,甚至堪稱繁華”。

王結華特意製作了一張表格和一張分佈示意圖,對新中國成立後三江口一帶發現的唐代以前遺存情况作了統計和標示。

城區三江口一帶發現的唐代以前遺存分佈示意圖。

從1955年至1956年寧波首次開展考古發掘,至2019年在城區西門口東北側地塊進行考古發掘,60多年間12次城區考古發掘都表明——

遠在戰國時期,今寧波城區周邊高地已有不少人類居住活動;

兩漢至六朝時期,三江口一帶人烟已較密集,或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聚落,特別是較多建築構件包括雲紋、人面紋瓦當等高規格建築構件的出土,强烈顯示出當年這裡可能存在過較高等級的建築。

比如,新中國成立後寧波考古的發端之作——1955年至1956年在市區祖關山、老龍灣、鐘家埭、青林渡等地的考古發掘,就清理出戰國至唐代的墓葬127座,其中漢六朝時期墓葬73座。

再如,唐代長慶元年擇址在今鼓樓一帶建設的明州子城內,同樣也有漢六朝時期的文化地層和遺物發現,而且發現還不止一次。

“結合考古發現和史料解析,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修築明州子城之前,三江口一帶已經比較繁華,東晉隆安年間因戰爭破壞的句章縣治極有可能遷移於此。”王結華認為,這又為隋代句章合治和唐代鄞州治、鄮縣治、明州治及其附廓鄮縣治的相繼設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除了考古發現,對宋元方志的深入梳理,也佐證了這一點。

《寶慶四明志》對開元寺的記載。

“唐代長慶元年修築明州子城之前的三江口一帶,早已是祠廟林立、寺觀如雲,同樣反映出當時此地的繁盛。”王結華介紹,其中有案可查的,即有僧伽塔(西元695-697年)、靈應廟(西元699年)、開元宮(西元738年)、開元寺(西元740年)、太平興慶寺(西元740年)、天慶觀(西元743年)、純孝廟(西元777年)、吳刺史廟(西元766-779年)、至聖文宣王廟(西元814年)等9處,“從創建時間上看,這些宗教建築在開元二十六年前後的出現,特別是在開元二十六年之後的集中湧現,可謂明州初治於此的又一有力佐證。”

編輯:沈莉萍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