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海歸小夥辭掉銀行工作,回鄉帶著百位奶奶創業!這一幕,太絕了!

浙江 67℃ 0
摘要:今年5月,杭州臨平區新宇村村委會向村民們發了一張特別的“招工啟事”:不限年齡,只要有充足的時間剝蓮子就行。第二天,老闆洪智浩被眼前的場景嚇了一跳:來“應聘”的足有百來人,而且是清一色的奶奶。洪智浩手一揮,全部錄用。“奶奶工坊”就這樣開張了,背後的故事也被越來越多人所熟知……洪智浩不是新宇村人,他的家鄉在建德,當地盛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裏葉白蓮。2020年,洪利紅正式將接力棒交到了洪智浩手裡。

今年5月,杭州臨平區新宇村村委會向村民們發了一張特別的“招工啟事”:不限年齡,只要有充足的時間剝蓮子就行

第二天,老闆洪智浩被眼前的場景嚇了一跳:來“應聘”的足有百來人,而且是清一色的奶奶。洪智浩手一揮,全部錄用。

“奶奶工坊”就這樣開張了,背後的故事也被越來越多人所熟知……

杭州海歸小夥接過父輩接力棒

回鄉種出記憶中的鮮蓮子

“奶奶工坊”的老闆叫洪智浩,這個黑黑的年輕人出生於1989年,在美國留過學,並在銀行工作多年。如今,他說自己只是一個農民,心裡想的是帶著新宇村的村民種好“獨門”品種的果蓮。

洪智浩不是新宇村人,他的家鄉在建德,當地盛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裏葉白蓮。洪智浩的父親洪利紅對家鄉特產有著特殊的情結,2014年,退休的他開始了一次“大海撈針”——他花了2年時間,前往我國盛產荷花的湖北、湖南、福建、臺灣等地探尋,甚至跑到了東南亞,只為找到一種適合鮮食的蓮子

“乾貨蓮子的同質化競爭嚴重,鮮食蓮子是新的突破口。”然而,洪利紅發現,市場上原有的鮮食蓮子澱粉味較重,加上蓮心苦澀,勸退了很多人,“鮮食蓮子的最高形態是水果蓮子,但這塊果蓮市場當時是空白的,沒有經驗可供參考。”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洪利紅找到了一個荷花的野生雜交品種,這種荷花產出的蓮子連蓮心都是清甜的。對這一品種進行提純復壯後,洪利紅開始在全杭州尋找適合大面積種植的水鄉。

巧的是,2019年,已經將黑魚塘轉型為千畝荷塘的新宇村正在為產業升級的事發愁,洪利紅帶著兒子來村裡,雙方一拍即合。同年,洪利紅通過土地流轉獲得了新宇村的50畝荷塘,開始種植果蓮。

這是一次現代農業的大膽嘗試,需要年輕人和新技術來激發出最大的活力。洪利紅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就想著拉兒子洪智浩“下水”。洪智浩學的是經濟,留學歸國後就在銀行工作,同學也都從事相關領域工作。怎麼說服他脫下西裝、卷起褲管下泥塘?洪利紅一時也想不好。倒是洪智浩看透了老爹的心思,主動提出辭職進農村,做一個“新農人”。“我從小就是在建德農村長大的,夏天跳進池塘洗澡,冬天滿山坡堆雪人、打雪仗。”洪智浩說,他骨子裡就有鄉村情結,“我喜歡鄉村。”

2020年,洪利紅正式將接力棒交到了洪智浩手裡。

從零學起攻克保鮮難題

鮮甜蓮子飛入尋常百姓家

新手上路,洪智浩得從種植、保鮮的科技層面開始從零學起。“種植並不難,村裡本來就有種植荷花的老師傅,他們可以教我。”他說,“難的是保鮮,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參考。”

果蓮摘下即食,鮮美清甜,但不宜久放。“放幾小時就幹了,吃起來乾澀,蓮心微苦。”洪智浩知道,要把果蓮產業做起來,保鮮難題不攻克,都是白搭。於是,他遍閱國內外關於保鮮技術的書籍,做到了和農產品保鮮技術專家無障礙交流,終於製定出了自己的一套果蓮保鮮標準。“我的保鮮設備都是根據標準定制的,已經更新了三次,都是淩晨4點和廠家技術員一起安裝,就怕影響第二天的蓮子保鮮。”洪智浩說,“現在,我們的果蓮已經可以保鮮5天了。”

保鮮技術有了,洪智浩開始將果蓮推向市場。2020年,他與生鮮電商平臺對接,第一次線上銷售果蓮,結果一炮打響,果蓮成了平臺熱賣榜第二的藝員產品。“一天起碼發三四車貨,年輕人都喜歡吃。”洪智浩說,果蓮的受歡迎程度遠超他的預期,上線生鮮電商平臺的同時,現在還在各知名商超和連鎖水果企業上架,更帶動了新宇村其他農產品銷售,“線上線下兩開花”。

隨著國慶長假的結束,臨平區新宇村千畝荷塘的最佳觀賞期也臨近尾聲。不過,對於新宇村村民來說,忙碌仍要持續一段時間。清晨5點,上百名村民踩在荷塘的底泥裏,背著竹簍採摘蓮蓬。第二天一早,新鮮清甜的蓮子就會出現在生鮮電商平臺上。

最大81歲

一張招工啟事招來百位奶奶

說起來,洪智浩為了和村民打好交道,真挺拼的。剛到村裡那會兒,他硬是憑著過人的學習能力和語言天賦,在一個月內學會了村裡的方言。“村民大多不說普通話的,他們講方言,我要是聽不懂、不會說,就待不下去了。”他笑著說。今年5月,趕在果蓮上市之前,他找到新宇村村委會,請村裡幫忙發一張“招工啟事”:不限年齡,只要有充足的時間剝蓮子就行。

誰都沒想到,來“應聘”的足有百來人,而且是清一色的奶奶。洪智浩手一揮,全部錄用。於是,每天上午8點半,“奶奶工坊”準時開工,年紀最大的奶奶81歲,最小的也有63歲,最忙的時候,百餘比特奶奶同時“線上”,百來雙手同時翻動,一顆顆飽滿的蓮子不間斷地落入筐中。

新宇村老齡化程度較高,戶籍人口2700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有近800人。“年輕人大多在臨平或者主城區上班,白天老人守在家裡也沒事做,一起剝剝蓮蓬,正好給他們提供了物質和精神雙重滿足的地方。”新宇村黨總支書記奚如良對“奶奶工坊”非常支持。

奶奶們對於“奶奶工坊”自然更加支持。“我孫子都讀大四了,不用我操心,我這個人不愛看電視,又不喜歡打牌,吃完飯就沒事幹了。”74歲的戴紅香奶奶說,“剝蓮蓬大家都會的,又不用風吹日曬,還可以和大家一起談談天,每個月能賺3000元。你說,是不是比待在家裡更開心?”

因為帶動“夕陽紅”就業,“奶奶工坊”登上了各大媒體,央視三農頻道也走進新宇村採訪了洪智浩。就在“奶奶工坊”越來越熱鬧的時候,村民們發現,廠子裏的平均年齡下降了——原來,村裡的大學生也看中了“奶奶工坊”,紛紛利用暑假時間回來參與社會實踐。於是,“奶奶工坊”保留了老姐妹們的家長里短之餘,又多了來自孫輩的青春活力。

年輕人也回來了

產業融合創新讓增收致富有了新路徑

戴進一是新宇村人,今年21歲,在中國計量大學學金融。今年7月3日,放暑假第一天,他回家把書包一放就去找洪智浩報到。洪智浩安排他去管理工人的崗位,月薪水4100元。“2019年我就幹過兩個月,熟門熟路了。”小戴說,他打算畢業後繼續跟著洪智浩幹,“我很看好這個家門口的產業。”

2020年,新宇村果蓮的銷售額達500萬元,而成本中有一半是發給村民的薪水。今年,“奶奶工坊”日均剝1噸蓮子,果蓮的總銷售額有望突破1000萬元,村民能賺到的錢更多了。

洪智浩看得還要遠,為此,他請來兩位發小“入夥”。“一個之前在銀行工作,一個是個體老闆。”洪智浩說,雖然現在他能給的待遇不如發小以前得到的高,但他們都看中了果蓮產業的前景,“我打算明年把種植面積擴大到3000畝,解决更多人的返鄉就業問題。”

今年9月,洪智浩跑新宇村村委會特別勤,商量的都是如何讓更多村民“鼓口袋”的事。“果蓮批發單價比普通蓮蓬高2元,村民種植果蓮可以直接提高收益,而且不愁銷路。”他說。奚如良認同洪智浩的看法,並計畫廣泛徵求村民意見。“可以考慮‘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公司提供種苗、科技、包銷,村民只要負責種植。”奚如良說,“這樣一來,每畝地至少能為村民增收5000元。”

果蓮種植的外部效應還為新宇村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基礎。“起初種果蓮是為了賣蓮子,沒想到發展旅遊這回事。但從5月到10月,我們村的荷花花期長達半年,太適合發展鄉村旅遊了。”奚如良說,為此,今年6月,村裡成立了蓮語農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加快基礎配套建設。未來,新宇村將打造以親子遊、鄉村研學為主導的全域鄉村旅遊產業,並帶動周邊村民加入,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開欄語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唐詩《回鄉偶書》可謂家喻戶曉。當年,賀知章辭官回到家鄉蕭山時,已年逾八旬,詩中看似詼諧的老少邂逅,透露的卻是這位杭州老鄉離家宦遊數十載、久客傷老的感懷。

新時代的年輕人當然要比千載之前的古人走得更遠、經歷更多。與古人不同的是,他們中的不少人更願意在風華正茂之時回到家鄉,紮根廣闊的鄉村田野,用自己的學識、膽色、創意、幹勁,與鄉鄰一起,挽起袖子,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協力前行。

為家鄉的未來奮鬥,便不會有“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的遺憾;以青春之我參與並見證家鄉的發展,才能書寫屬於新時代乘風破浪、不負韶華的《回鄉偶書》。

汪玲文蔡懷光攝

鄭哲豪視頻張妍製圖

編輯姚容

杭州日報誠意出品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