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時,第9兵團都是南方部隊?別忽視了山東兵的存在

山东 77℃ 0
摘要:在網上的討論中我們發現,有些網友對當時志願軍9兵團的認識可能是不大全面的。很顯然,9兵團是從南方過來的,這讓一些網友潛意識地認為,9兵團的戰士們也是南方兵,該部是一支南方部隊。在解放戰爭中,9兵團所屬各軍的前身部隊長期就在山東作戰,華野所打的孟良崮等幾個著名戰役,也都是在山東,而山東顯然不算南方,山東兵更不是南方兵。此外冀魯豫軍區中,也有一部分是以山東兵為主體的。

最近,電影《長津湖》正在熱映中,大家對於電影和歷史上的長津湖戰役討論也很多。在網上的討論中我們發現,有些網友對當時志願軍9兵團的認識可能是不大全面的。既然要談真正發生的歷史,那麼我們就應該形成一個全面而準確的認識。

這裡所講的一點是關於9兵團的兵員構成問題,在真實歷史上,9兵團原在浙滬一帶進行防衛並組織登入作戰訓練。後來接到入朝作戰任務後,先是轉至山東整訓,隨後便開赴東北一路入朝。

很顯然,9兵團是從南方過來的,這讓一些網友潛意識地認為,9兵團的戰士們也是南方兵,該部是一支南方部隊。

其實這種認識是比較片面的,因為從南方過來不代表部隊都是南方兵,9兵團的大部分部隊其實是在山東八路軍基礎上編成的,另一部分在新四軍基礎上編成的部隊中其實也有相當數量的山東兵。

在解放戰爭中,9兵團所屬各軍的前身部隊長期就在山東作戰,華野所打的孟良崮等幾個著名戰役,也都是在山東,而山東顯然不算南方,山東兵更不是南方兵。只是後來部隊打過長江後,在當地進行渡海訓練準備解放臺灣而已。

我們這裡就簡單談一談9兵團所屬各部的情况,以及在解放戰爭中的山東兵。

熟悉革命军徵兵的朋友都知道,山東直到現在依然是兵員大省,而在戰爭年代更是如此。

在抗日戰爭中,山東的八路軍有山東縱隊,後來115師主力入魯,大大强化了山東我軍的抗戰力量。

到抗戰勝利時,山東軍區的八路軍主力和地方武裝已經發展到27萬餘人,占到了八路軍總兵力的四分之一强。此外冀魯豫軍區中,也有一部分是以山東兵為主體的。

抗戰勝利後,我軍抽調主力開赴東北,其中最大的力量便是山東八路軍。

山東八路軍是在115師的老底子基礎上發展的,而115師的老底子則是紅一方面軍。當時老紅軍多是南方人,此時已經擔任了各級主要領導職務,而較早參軍的山東籍戰士此時也已經成長為中級指揮員了,至於戰士們的主體則肯定是山東兵。

開赴東北的6萬多山東老八路,多是有著紅軍老底子的主力部隊,戰鬥力極强,在這些精銳的基礎上後來發展出了第38軍、第40軍、第41軍、第43軍的全部或主體,這幾個軍可都是四野中的王牌,而四野其他部隊中也多有來自山東的幹部或建制部隊。

山東八路軍主力大部分抽調東北後,還留下了一部分主力,這部分主力與地方部隊升格合編為新的主力軍。

比如當時的膠東軍區,抽調到東北的第一批主力後來發展為了第41軍,遼沈戰役時堅守塔山的便是這支部隊。

(注:四野第38軍、42軍、49軍等部中也有膠東八路軍成分)

大部分主力抽調到東北後,膠東軍區以留下來的部分主力和升格的地方武裝再次重建主力部隊,後來組建了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

我們知道,這個華野9縱就是後來的27軍,下轄的第79師、80師、81師,全部是從膠東部隊中發展而來的。

其中第79師235團,也就是著名的“濟南第一團”。

該團前身可追溯到昆崳山紅軍遊擊隊,後來八路軍整編後的番號是第13團,是山東八路軍主力地方化後保留的14個主力團之一。

吳克華率膠東八路軍主力開赴東北時,該團被許世友留下,後來則是27軍中的頭號主力團,同時也是我軍戰鬥力最强的團之一。

一個膠東軍區,先後走出了人民解放軍的第41軍、第27軍兩支主力部隊,但這還沒完。

在解放戰爭中,我軍野戰縱隊的組建帶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因為我軍當時已經形成了軍區體制,野戰縱隊會以一個軍區的主力部隊為基礎組建,主力調出後地方武裝陞級補比特,隨後又以新升格的主力編成新的野戰縱隊。所以說在老解放區,一個軍區中便會先後組建好幾個縱隊,到後來統一番號時則改稱軍。

比如膠東在抽走第一批主力和第二批主力後,又組建了華野第13縱隊,這個縱隊就是後來的第31軍。第31軍組建後,膠東軍區又組建了第32軍。

其中到東北的主力發展為第41軍時,部隊的主體自然成了東北籍戰士;而一直在華東戰鬥的第27軍、第31軍和第32軍,兵員的主體就是山東兵。

除此之外,膠東軍區還有其他建制組織和新兵補充到華野其他主力和直屬部隊中,比如20軍的3個師中,分別各有一個團就是膠東部隊補入的。

而據研究,在解放戰爭期間,膠東軍區動員參軍的人數高達285839人,在革命军各大野戰軍中發展的部隊計有4個軍、3個師、1個旅、4個大隊、又約29個團。其中在華東地區作戰的部隊,兵員主體都是山東人。

以27軍來說,其前身在淮海戰役時就是華野兵力最多的縱隊,戰役前後雖然補充了不少解放戰士,但來自膠東解放區的新戰士也在源源不斷地補充。

27軍在備戰攻台和援朝期間,部隊建制有所調整,也補入了部分江浙戰士和四川的解放戰士,不過部隊中的山東兵的成分依然是最高的。

另外多說一句,27軍入朝作戰時還配屬了94師,該軍原屬32軍,而這個軍本身就是膠東最後組建的一個軍,兵員主體也是山東人。不過因為主力都抽走好多批了,所以這個師的戰鬥力相對較低。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27軍的一級戰鬥英雄有4人,其中有3人是山東人。

9兵團當時除了27軍之外,還有20軍和26軍,以及分別配屬的88師、89師。

其中26軍的前身也是山東八路軍,是在八路軍山東軍區魯中軍區主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抗戰勝利後,山東的八路軍主力一共編為了8個師,其中6個師的全部或大部開赴東北,整建制師只留下了第4師和第8師。其中第4師與警備旅等部隊,後來發展為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即再之後的26軍。

在解放戰爭中,魯中南區動員參軍人數為172002人,26軍即是補充對象之一。跟27軍一樣,26軍也補入了相當數量的解放戰士,但部隊中山東兵的成分依然很高,尤其是戰鬥骨幹方面。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26軍的一級戰鬥英雄有7人,其中有5人是山東人。

在9兵團所屬的3個軍中,只有20軍的主體不是在山東八路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是新四軍的老底子,其主力58師的前身可追溯到閩東紅軍時期,在抗日戰爭時也一直是新四軍的頭號主力部隊。

所以在20軍中,江浙兵比較多。

不過抗日戰爭結束後,20軍的前身部隊很早就北移山東了,當時新四軍的形象習慣跟山東老八路有很大區別,吃穿住行都不一樣,所以最初還有些不適應。

由於長期在山東作戰,20軍也補充了大批山東兵員,甚至有3個團還是膠東八路軍升格來的,囙此即便是20軍中山東兵也有很多。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20軍的一級戰鬥英雄有8人,其中山東人也有2人。當然了,除了江浙兵和山東兵外,20軍中也補入了大批解放戰士。

另外提一下分別配屬的88師和89師,這兩個師原屬第30軍,該軍前身是華野第12縱隊,是在蘇北軍區部隊的基礎上組建的,所以蘇北人很多,當然該部中也有不少解放戰士。

囙此總的來說,當時在長津湖參戰的9兵團3個軍12個師中,26軍和27軍的7個師都是山東八路軍發展而來;20軍的3個師中有3個團也是山東八路軍的底子,此外在戰爭中補入了大批山東兵員;只有配屬的原30軍的2個師應該沒有多少山東兵,是以蘇北戰士為主的,不過蘇北也並不算南方。

當時9兵團的總體兵力結構大體是這樣的:

高級指揮員大部分都是南方人,要麼是經過長征的老紅軍幹部,要麼就是在南方堅持遊擊戰爭的老紅軍幹部。

中級指揮員裏有一部分紅軍幹部,主體則是抗戰全面爆發後較早參軍的老八路和新四軍,主要以山東人為多,其次是江浙人。

初級指揮員和戰士中,山東兵和江浙兵很多,而且因為補入不少解放戰士的緣故,還有很多其他省份的兵員。比如來自四川的解放戰士,就有不少。

可以說此時9兵團部隊中南方籍戰士不少,但顯然不能稱9兵團是一支南方部隊。實際上該兵團下屬的幾個軍長期就是在華東區域作戰,尤其是在山東作戰為多。

山東地區的冬季不能說暖和,但還沒有到極冷的程度,冬天冷的時候以零下幾度的情况居多,零下十幾度的情况較少,零下二十幾度的情况極少。

所以當時9兵團對於冬季的理解,一般就是這個程度。但是絕對不是有些朋友所說的,9兵團是南方部隊,都是南方兵,對北方冬季的寒冷一無所知。

可是在長津湖的溫度,實在是太低了,最低溫達到了零下40度,比往年還要低。我們可以想想零下幾度、十幾度和這個零下40度之間,還差著二三十度是個什麼概念。

事實上當時保暖、飲食都有保障的美軍都出現了大量凍傷,別說是缺少冬裝和熱食供應的9兵團了。9兵團中的山東兵是不算南方兵,可誰又經歷過這種極寒天氣條件下的戰鬥呢?

我們知道談到這裡,肯定會有人說冬裝補給的問題。

實際上,當時對9兵團的使用,原定是到東北後有個整訓時期,換裝東北棉衣和新式武器後再參戰的。

但是美軍機械化行軍的速度極快,人民軍根本無法遲滯其進軍速度,即便是13兵團入朝時,都無法按照原作戰計畫到預定地域作戰,在第一次戰役打響時,已經有韓軍沖至了鴨綠江邊,形勢萬分緊急。

尤其是東線地區,我軍只有42軍主力,美韓軍先導和後續的兵力則達到10萬人之眾。

有人說9兵團所有準備都做好了再入朝就好了,其實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但是敵人怎麼會等你什麼都準備好了再進攻呢?

當時的客觀形勢是東路美韓軍直指中朝邊界,美軍第7師第17團已經沖至鴨綠江邊的惠山鎮了。如果東路美韓軍抵押鴨綠江邊,封鎖邊境,側擊我西線主力又該如何呢?

事實上冬裝和糧食一直也在補給9兵團,但是東線自然環境惡劣,道路稀少,我後勤力量在美軍航空兵的壓制下很難補給到位。

只是現在的不少人總是喜歡開著上帝視角,玩著瞬移大法來指點江山,看不慣這個,看不慣那個,卻完全忽視了當時的具體形勢和客觀事實到底是什麼。真以為那些打了幾十年仗的人,還不如你一個敲鍵盤的?

長津湖的勝利是艱難的,它遠比我們大多數人想像得更加艱難。

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下,面對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軍隊,9兵團中無論是久經沙場的老紅軍指揮員們,還是山東老八路、蘇浙新四軍的骨幹,亦或是解放戰爭中大量參軍的山東兵,還有大批的解放戰士,大家想的不是困難有多大,敵人有多强就不打了,而是不管什麼困難都要幹,天王老子來了也照打不誤!

凍餓減員那麼大,戰鬥減員那麼大,體能消耗那麼大,部隊戰鬥員縮編到了那種程度,為什麼9兵團的志願軍戰士們還要咬著牙一路追著打?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又是一種什麼毅力?

9兵團命令“不顧一切困難和代價,繼續組織所有還能勉强支持的人員,力爭殲敵”的背後又是什麼在支撐著他們?

答案其實很簡單:後面就是鴨綠江了,不往前打難道還往後退嗎?

網上的怪話我們懶得聽,看看志司的評估吧:

你們在冰天雪地、糧彈運輸極為困難的情况下,與敵苦戰半月有餘,終於熬過困難,打敗了美國侵略軍陸戰一師及第七師,收復許多重要城鎮,取得了很大勝利。這種堅強的戰鬥意志與大無畏的精神,值得全軍學習。正由於東西兩線的偉大勝利,基本改變了朝鮮的局勢,迅速地轉入對敵反攻。

而毛主席也評估道:九兵團此次在東線作戰,在極困難條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畧任務!

這是一個永載史册的評估,同時也是整個9兵團永恒的榮耀。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