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最愛”祁山道。
在諸葛亮的5次北伐中,2次走了祁山方向。
以至於,後世文學直接用“六出祁山”來代指諸葛亮北伐了。
那麼,祁山究竟有何特別之初呢?
雙發皆視祁山為第一要點祁山,在今天的甘肅禮縣東北,六盤山南段。
這個如今比較低調的地方,在三國時期,魏蜀雙方都看中的必爭之地。
早在諸葛亮北伐前,魏國就已經極為重視祁山。
魏明帝曾經說: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地有所必爭也。
合肥、襄陽,皆是為了防禦東吳,唯獨祁山是用來防禦蜀漢的。
看來,不需要諸葛亮“提醒”,早在他北伐前,曹丕就已經視祁山為對蜀防禦的第一要點了。
儘管如此,諸葛亮北伐時,仍然“偏愛”祁山方向。在他北伐生涯中,走祁山方向是最多的。
祁山,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
相對好走的進軍路線在拒絕魏延的“子午穀奇謀”時,諸葛亮說他要“安從坦道,平取隴右”。
由於秦嶺阻隔,諸葛亮要北伐,來來回回也就只有那麼幾條路可以選擇。
其中,散關-故道是自古以來通行的大道。
曹操討伐張魯時,就是走的此道。
不過,此道已經被曹操破壞,不大舉修復,難以通行。
東面的褒斜道,古人稱“斜穀阻塞,轉運有抄襲之險”,商人都不敢走。
曹操再入漢中,與劉備作戰時,走的是褒斜道。
曹操直呼“五百里石穴”,十分難行。
至於當年曹操不敢選的道,那條件就更艱苦,更難以通行了。
相比之下,祁山道,雖然從陽平關到祁山也要通過山高穀深的隴南山地,但條件比前面幾條道還是好多了。
囙此,諸葛亮認為這是“坦道”。
相對好解决補給問題蜀國對魏的前沿是漢中。
可是,由於曹操離開漢中時帶走了人口,漢中凋敝,屯田只能緩解駐軍糧草問題。
蜀北伐,主要的後勤物資都要從西川運過來。
走陸路,先翻越大巴山到漢中,再翻越秦嶺,成本極高。
而從祁山方向進攻,則可利用水運。
西漢水,從天水南,流經祁山北,過禮縣東,一直匯入嘉陵江。
東漢曾在此開漕通航。
囙此,在祁山方向進攻,蜀漢軍可以利用嘉陵江、西漢水水運,極大提高運輸效率。
當然,祁山本身就有八萬戶,本身農業也不錯,蜀軍在此行動,可以就地解决一部分糧草問題。
更有甚者。
如果蜀漢軍北伐進展順利,控制祁山、上邽、故道,那麼,蜀軍只需百里陸運,即可將嘉陵江——渭水打通,大大緩解“蜀道難”對北伐的後勤影響。
利於實現諸葛亮的企圖諸葛亮的企圖是:“平取隴右”。
關中地區經過董卓、李傕之亂後,已經疲虛不堪,魏軍在關中駐軍一直有限,大規模用兵都要從洛陽調兵。
隴右地區的魏軍少於蜀漢大軍,魏軍主力增援路徑又比較長。
同時,隴右與關中之戰,有隴山阻隔,道路難行,易守難攻。
囙此,諸葛亮企圖通過搶先控制街亭等地,阻斷魏軍主力,以眾擊寡,平定隴右。
一旦奪取隴右,以隴山阻隔,蜀軍擁有“割據隴右”的地理條件。
隴右是產麥地,可以支撐蜀軍。
隴右又是天下最優質的產馬地,蜀軍可以借此改善兵種劣勢。
囙此,先取隴右,再圖關中,再取中原,是諸葛亮謀劃的基本步驟。
走祁山道,距離魏軍主力距離最遠,距離上邽、街亭等要點最近,有利於蜀軍佔據阻擊魏軍主力的有利地形,實現諸葛亮的企圖。
祁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雙方都極為重視的要點。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由於魏軍準備不足,蜀軍曾一度接近實現其戰略規劃。
遺憾的是,諸葛亮未能把握機會,街亭遺失後,將魏軍主力阻擊於隴山的企圖泡湯。
此後,諸葛亮再做北伐時,已近乎勉為其難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