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最誘人的不是貼秋膘,而是剛出蒸籠的大閘蟹。
你看這只蟹,紅裏透著黃,在剛剛散去的蒸汽中泛著光。稍稍放凉,一手把住溫熱的蟹體,一手把住蟹臍,“哢嚓”一聲掰開,油滋滋又閃閃發亮的蟹黃,充盈在你的掌中;如果是公蟹,就是雪白如羊脂玉的蟹膏。
這麼好的螃蟹,來自哪裡?這不重要,好吃才是王道。
沒有人能抵禦蟹肥膏美的誘惑
攝影/朱夢菲
不必猶豫,張開大嘴,“哢嚓”一聲咬下,讓蟹黃蟹膏在嘴裡爆炸。放下萬千紛擾,慢悠悠、坦蕩蕩地吃下整盤螃蟹,才是迎接深秋的至真儀式。管你是衣冠楚楚,還是珠光寶氣,在一盤噴香的大閘蟹面前,眾生平等。
我們別無他名,皆是奮不顧身的食客。只怪這螃蟹,太美味。
沒有一隻螃蟹,能逃離我們的餐桌
攝影/朱夢菲
食蟹,便是中國人最原始的欲望,千百年來始終如一,未曾改變。今天,我們就認真講講大閘蟹,趁著中秋節饞壞你們,嘻嘻。
陽澄湖不是飯圈,不要搞唯愛
大閘蟹,學名“中華絨螯蟹”,是我國原生、產量最多、分佈最廣的淡水蟹。它的適應性極强,北起遼寧遼河,南至廣東珠江,西至青藏高原,東至臺灣島,皆有分佈。
想不到吧,青海也有大閘蟹哦!
製圖/孫璐
它們的特點是“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因生長環境不同,各地大閘蟹在外貌上有些許差异,例如北方的蟹顏色更深、南方更淺,但毛茸茸的蟹爪是不會變的。正因為分佈廣,它的俗名也多:清水蟹、毛蟹、塘蟹、稻田蟹……
產地雖不同,品種卻是一樣的。反正都是一家人,齊齊整整上餐桌啦~
平心而論,大閘蟹肉相對寡淡,唯勝在黃肥膏美
攝影/朱夢菲
早年間,美食界公認的“三大名蟹”,便是安徽當塗的花津蟹,河北白洋澱的勝芳蟹,以及蘇州的陽澄蟹。如今時過境遷,唯獨陽澄蟹聲名遠揚,成為了“蟹中之王”。
陽澄蟹美,與當地的水文條件密切相關。大閘蟹雖為淡水蟹,卻在咸水中出生;成長為幼蟹後,它們便洄游至淡水中,最好是水草豐茂的大型湖泊,還不能太深,否則光照不好。而陽澄湖,剛好是最接近長江入海口的大型淺水草型湖泊。
長江沿岸湖泊很多
陽澄湖恰好最適合大閘蟹生長
俗話說,海蟹吃肉,湖蟹吃膏。全國各地的大閘蟹,時節到了便黃肥膏美,肉味不甚突出;然而,生長於陽澄湖的大閘蟹,風味更勝一籌,就連原本寡淡的蟹肉,也變得更為鮮甜。
美味的陽澄蟹,被上海人吃出了名。根據《上海漁業志》記載:上世紀二十年代,陽澄蟹進入上海,迅速風靡全城,後來更遠銷海外。時人不知陽澄蟹來自哪,乾脆稱其為“上海陽澄湖蟹”,非“陽澄”二字不吃,一時蔚為風潮。
蟹籠裏的的大閘蟹
圖/圖蟲創意
作為大閘蟹之王,陽澄蟹早在民國時期就有“飯圈”了。
然而,人紅是非多,螃蟹也一樣。2018年,《新京報》曾針對陽澄蟹交易市場進行調查。他們發現,2017年陽澄蟹產量約為1600噸,市值約3億元;然而,該年陽澄蟹的總行銷額約為300億元。以此推算,當時市面上99%的“陽澄湖大閘蟹”,其實是貼牌貨。
供需失衡,陽澄湖自己也很累
圖/圖蟲創意
這背後,是人們對“陽澄湖”三個字的消費狂熱,以及失衡的產能供需。根據蘇州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的數據,每年在陽澄湖自然生長的螃蟹,加上周邊標準化養殖的湖蟹,加起來也就1萬噸左右。與此同時,中國每年的大閘蟹產量,約為85萬噸。
大閘蟹交易市場
圖/圖蟲創意
很明顯,一座陽澄湖,已經填不滿中國人吃蟹的胃口了。
單一產區的能量不足,也勢必帶來市場選擇的多元化。近年來,許多大閘蟹品類逐漸嶄露頭角,它們不再刻意強調產地,而是強調自身的蟹品質量;人們對大閘蟹的市場認知,也從早年的追逐產地標籤,逐漸回歸至追逐鮮味。
大閘蟹科學化養殖,吃貨的選擇也會更多
攝影/朱夢菲
換句話說,如何吃到好的大閘蟹,比它來自哪裡更重要。
除了陽澄湖,中國還有哪裡盛產大閘蟹?
哪裡的大閘蟹最好吃?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