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20日,中央軍委發佈重建新四軍軍部命令,由陳毅元帥和劉少奇負責重建新四軍。新四軍原有的部隊,還有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統一整編為7個師,另轄1個獨立旅。
第一師
師長粟裕大將,統轄原蘇北指揮部的新四軍。
第1旅,旅長葉飛上將
他來自閩東紅軍,該旅的主力也是來自閩東的新四軍第六團。1939年5月,率領該團支援江南抗日義勇軍,夜襲滸墅關車站和突襲上海虹橋機場戰鬥,使新四軍威名遠揚。
解放戰爭中,擔任華野一縱司令,立下赫赫戰功。
第2旅,旅長王必成中將
紅4方面軍成長起來的一比特虎將。
1938年,由八路軍調任新四軍第1支隊2團團長。1939年9月8日晚,率領該團在陳巷橋戰鬥中,斃日軍大隊長以下180餘人。抗戰中,他連戰連捷,威名遠揚,第2團也被稱為“老虎團”。
解放戰爭中,任華野6縱司令,該縱戰鬥歷程後來被創作成著名小說《紅日》。
第3旅,旅長陶勇中將
和王必成一樣來自鄂豫皖。
1938年一起被派往新四軍,擔任2支隊第4團團長。1939年10月,率該團北渡長江,開闢了安徽天長地區抗日遊擊根據地。
解放戰爭中,任華野4縱司令,該縱隊也是華野的主力。
第二師
師長張雲逸大將,統帥鄂豫皖地區新四軍,包括4支隊、5支隊和江北遊擊縱隊。
第4旅,旅長梁從學中將
紅4軍的一比特虎將,由於負傷沒有跟隨四方面軍主力轉移,一直留在鄂豫皖蘇區,擔任紅28軍245團團長。
抗戰中,參加創建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勝利後,一直在淮南軍區和江淮軍區堅持內線作戰,任軍區副司令。
第5旅,旅長成鈞中將
來自紅2軍團,湖北石首縣人。
1938年被派到新四軍4支隊,1939年1月,任第5支隊第10團團長。他指揮淮南占雞崗戰鬥,一舉殲滅桂頑偽軍4個主力營,受到陳毅軍長高度評價。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野7縱隊司令員,屢建戰功。
第6旅,旅長譚希林中將。
黃埔五期,來自紅4軍(朱毛紅軍),曾任紅20軍代軍長。
1938年底從八路軍奉調華中,任第4支隊參謀長兼第14團團長。抗戰中,在津浦路西和皖江根據地對日作戰。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7師師長、豫皖蘇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第三師
師長黃克誠大將,統帥115師一部南下擴編的部隊、皖東北地區新四軍部隊及地方武裝。
第7旅,旅長彭明治中將
來自紅1軍團,曾任第1師參謀長。
1938年冬,率685團南下華中,擴編為蘇魯豫支隊。新軍部成立後,7旅作為軍部的機動部隊,被陳毅稱為“華中主力的主力,黨指到哪裡,就是哪裡的鋼鐵部隊”。
解放戰爭,任東北野戰軍13兵團副司令。
第8旅,旅長田守堯(犧牲)
來自紅25軍,後來任紅15軍團78師師長。
抗戰後,任687團副團長,第5縱隊第2支隊司令員。他率領8旅在鹽阜地區打擊海盜、土匪,鞏固了根據地。
1943年,由海路赴延安學習途中,遭遇日軍汽艇,壯烈犧牲。
第9旅,旅長張愛萍上將
來自紅3軍團,歷任紅3軍團第4師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騎兵團代團長。
抗戰中,赴津浦路東開闢敵後根據地,僅用3個月就建立了包括5縣16區的皖東北抗日根據地。1944年9月,接任第四師師長。
解放戰爭初期,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
第四師
師長彭雪楓(犧牲),統帥的部隊和三師一樣,都是南下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合編部隊,該師以新四軍第六支隊為主。
第10旅,旅長劉震上將
來自紅25軍,任紅15軍團75師政治委員。
1938年,率第344旅獨立團到冀魯豫邊區開闢根據地。1941年起,率10旅在津浦路東,蘇北淮海地區進行抗戰。
解放戰爭中,擔任東北民主聯軍2縱司令,該縱隊戰功赫赫。
第11旅,旅長滕海清中將
1929年參加霍山遊擊隊,長征到陝北後,任紅4軍第10師28團政委。
抗日戰爭爆發後,從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派到新四軍。領導遊擊支隊第2大隊首戰蘆家廟,打開了皖北地區抗戰局面。改編後,率11旅參加了豫皖蘇根據地反“掃蕩”鬥爭。
解放戰爭中,擔任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副司令員、第2縱隊司令員。
第12旅,旅長饒子健中將
來自紅5軍團,任第13師37團團長。
紅5軍主力血戰高臺失利後,隨餘部輾轉到新疆,1940年2月到延安。當年4月,調任新四軍第6支隊3團團長。改編後,率12旅建設淮北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擔任淮北支隊司令,在淮北敵人後方堅持作戰。
第五師
師長李先念(國家主席),所部原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
第13旅,旅長周志堅中將
來自四方面軍紅9軍,後來任紅4軍10師師長。
1938年,從抗大分配到豫鄂挺進縱隊,擔任平漢支隊司令員。13旅是五師主力作戰部隊,鄂豫皖根據地的一支鐵拳。
1946年中原突圍中,率領中原軍區二縱13旅突圍到陝南,1947年初經延安來到華東。1947年8月,組建華野13縱,任縱隊司令員。他率領這支新組建縱隊,不到半年即成為華野主力,成為能打攻堅戰和硬仗惡仗的部隊。
第14旅,旅長羅厚福大校
1929年,參加湖北黃安縣赤衛隊。後來任紅28軍營政委,鄂東北道委第三路遊擊師師長。
抗戰初期,任新四軍第六遊擊大隊大隊長。此後,又擔任第五師14旅旅長,第一軍分區司令員。
1946年,擔任中原軍區獨立旅副旅長。
他參加革命很早,紅軍時期就成為師職以上幹部。不過抗戰和解放戰爭中職務不高,到建國時僅為副軍級。1951年,又因為犯錯誤,行政降為師級。因而,55年軍銜僅評為大校。他資歷最老,被稱為開國第一大校(1961年晋昇少將)。
第15旅,旅長王海山,湖北省副省長
湖北省漢陽縣人,陝北紅軍獨立師第3團團長。
1938年,到新四軍工作,擔任鄂豫挺進縱隊第四支隊司令。後來,率領第5師15旅活躍在鄂中地區。
1946年中原突圍後,任陝南縱隊副司令員。。
第六師
師長譚震林,統轄新四軍新二支隊和江南抗日救國軍改編的三支隊。
第16旅,旅長羅忠毅(犧牲)
來自紅5軍團,在瑞金紅軍學校學習後到福建根據地工作,領導閩西南紅軍堅持三年遊擊戰爭。
抗日戰爭後,任新四軍第2支隊參謀長、江南指揮部參謀長,是陳毅和粟裕的軍事副手。1941年初,協助皖南事變中失散的衕誌安全轉移到蘇北。改編後,率領16旅轉戰於句容、丹陽、武進、溧水地區。
1941年11月28日,16旅旅部遭到4000日偽軍包圍,突圍過程中犧牲。
第18旅,旅長江渭清,江蘇省書記
來自中央紅軍湘鄂贛根據地,任紅18軍54師團政委。
抗戰後,任第1支隊第1團副團長。改編後,率領18旅挺進蘇南敵後,建立起蘇南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擔任華東野戰軍六縱隊政委。
第七師
師長張鼎丞,該師人數最少,僅有一個旅。
第19旅,旅長孫仲德,安徽省副省長
早期在軍閥部隊,1931年參加革命,利用警備隊長的合法身份,暗地支持共產黨遊擊隊活動。1933年加入遊擊隊,1935年任皖西北遊擊師師長。
1938年,任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司令員。該旅主要在皖北地區活動。
抗日戰爭勝利後,七師奉命北撤到山東。1948年,他與梁從學率華東野戰軍先遣支隊南下,在巢無地區建立根據地。
獨立旅
旅長梁興國中將,統帥部隊為原八路軍教導第5旅。
他源自紅1軍團,任2師2團團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685團營長,蘇魯豫支隊副支隊長。他在率領獨立旅,2年時間打了許多勝仗,受到陳毅軍長嘉獎。1942年,該旅又北上,歸屬山東八路軍序列。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10縱隊司令員。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