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的人飽受智齒折磨,有的人卻壓根不長,答案都在這兒……

養生健康 87℃ 0
摘要:前幾天,我去醫院拔掉了折磨我幾個禮拜的智齒,這顆智齒不但發炎疼痛,還讓我整個半邊臉都腫了起來,真是難受。結果回到家,老公卻心疼起拔智齒的花銷來,還反問我,為啥只有我長智齒,他就不長?不過,或許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同樣是“進化”,為什麼有的人受智齒折磨,而有的人就不長智齒?其實,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受環境、基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些人的某種器官會完全退化,而有的人則會保留一些退化的痕迹。

前幾天,我去醫院拔掉了折磨我幾個禮拜的智齒,這顆智齒不但發炎疼痛,還讓我整個半邊臉都腫了起來,真是難受。

結果回到家,老公卻心疼起拔智齒的花銷來,還反問我,為啥只有我長智齒,他就不長?聽起來好像長智齒是我不對一樣,簡直太氣人了。

不過,或許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同樣是“進化”,為什麼有的人受智齒折磨,而有的人就不長智齒?

其實,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受環境、基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些人的某種器官會完全退化,而有的人則會保留一些退化的痕迹。由於這些功能對於現代人已經不再需要了,這些不再需要卻依然留在人身上的器官,被稱為“痕迹器官”。

除了智齒外,我們身體裏還有其他祖傳的“數据包”,比如在進化中基本消失了的耳肌、尾巴,找找看,你身上可有這三樣痕迹?

進化遺留的牙齒——智齒

從門牙開始算起,正好排第八顆的便是智齒,它處於牙槽骨的最末端,醫學上稱它為第三磨牙、盡根牙或阻生牙。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這上下、左右的最後4顆大牙,常在人的青春期階段出現,也有的人到25歲或30歲左右長出,還有的人到四五十歲才長。

一般情况下,4顆智齒都會長出來,但有的人只長出來1顆、2顆或者是3顆。當然,也有那麼一小部分人終生不長智齒。

大多數人的智齒,生長並沒有那麼痛快!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頜骨退化縮小了,牙槽骨不管是在尺寸上,還是强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而牙齒的大小和數目並沒有减少,使長在牙槽骨的最末端的智齒沒有足够生長空間,再加上鄰牙、軟組織的阻礙,所以它們只能朝其他方向生長,往往長得歪七扭八,有的只能被埋在頜骨裡邊,有的則長到一半就不再生長。

在遠古時期,智齒非常有用,遠古人類全靠它來咬齧難啃的骨肉。但如今,智齒好似人類進化道路上的“弃子”,基本上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如果它們生長的位置比較好,不疼不腫,沒有干擾其他牙齒工作,那就請你留它們一命吧。倘若它們像一個調皮的孩子,不好好發育卻總是惹事兒,引發一系列的口腔問題,比如牙列不齊、智齒冠周炎、齲齒、牙周炎、牙周膿腫等,或者自己有正畸需求卻受到智齒的影響,可考慮將其拔掉。

融和了的尾巴——尾骨

我們每個人的脊椎末端都有幾塊融合在一起的椎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尾骨。它在我們在背部下方,是凸起的,用手可以摸到。

尾骨是人類進化後尾巴殘留的部分。最初人類祖先在樹上生存時,尾巴對保持平衡和在樹上運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當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後,尾巴所能起的作用漸漸消失了,反而越來越礙事,慢慢的,在尾椎骨的擠壓之下,尾巴失去了養分的供給,逐漸萎縮、退化。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其實,我們在胚胎初期仍保留著祖先的記憶,還是會長出尾巴的。胚胎尾巴一般在妊娠期的第5~8周之後出現,隨著胚胎的長大,尾巴會被胎兒的身體重新吸收,融合在一起形成尾椎骨。

在極其罕見的情况下,由於胚胎在胎兒期沒有得到適當的刺激,有些人的尾巴會退化不完整,出生時便帶著一條几釐米長的小尾巴,就像猴子一樣。

小尾巴通常可以收縮、移動,並且男性的發生率比女性要高。對於這種情況,可在出生後進行手術切除。

遺留下來的尾骨,主要負責連接我們肛周的幾處肌肉,也是一系列韌帶的支點,如果沒有它,我們收縮肛門的動作會受到影響,還可能出現內臟器官下垂或脊柱异常彎曲的問題。

幾乎消失的耳肌——達爾文結節

仔細檢查一下我們的耳朵,可能會發現耳朵上部的內側有一個肥厚的尖尖的小突起,這個小突起是查爾斯·達爾文發現的,所以它才有了“達爾文結節或達爾文點”這個綽號,也叫“小耳尖”。

據統計,約40%的印度成人、10%的西班牙成人、60%的瑞典學齡兒童擁有這種小突起[1],當然,部分中國人也有。

(圖片來源:同事的耳朵)

這塊小突起主要是由軟骨和覆蓋在其上的一層皮膚構成,在過去它可以幫助人類祖先的耳朵來回活動,就像衛星捕捉訊號一樣,還能驅趕蚊子和蒼蠅,彙聚遠處的聲音。

但是現在,擁有這塊小突起的人,可能只保留了能“擺耳朵”的功能,而“雷達”、驅蚊蠅等功能已基本喪失。

達爾文結節可出現在單側耳朵上,也可能雙耳都有,而且形態特徵各异,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特性[2][3]。

相信看了這篇文章以後,你肯定舔了舔自己的牙齒,提了提肛門,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耳朵,也看看周圍人的耳朵。

人體的演化就是如此奇妙,以後有機會,我們會帶你瞭解更多人類身體的奧秘。

審稿專家:一節生薑|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及實驗醫藥系研究副教授

參考文獻

[1] Tiffany Y. Loh,Philip R. Cohen. Darwin’s Tubercle: Review of a Unique Congenital Anomaly[J]. Dermatology and Therapy,2016,6(2).

[2] Purkait R,Priyanka S. A test of individuality of human external ear pattern: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Forensci Sci Int.2008;178:112-118.

[3] Chattopadhyay PK,Bhatia S.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ear: a study of an Indian population.Leg Med(Tokyo)2009;Suppl 1:S190-193.

*本文配圖除特殊標注外,皆來自站酷海洛。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标签: 智齒 牙齒 尾骨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