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戰爭的戰場雖大,但緊要處無非只有幾處。其中,九江、安慶的得失,更是可以看成是太平天國國運的晴雨錶。
為什麼九江、安慶如此重要呢?
晴雨錶九江、安慶的得失,决定了太平天國在戰畧上處於攻勢還是守勢。
基本規律是:交戰雙方,如果各控制一處,那麼,雙方處戰畧僵持;如果一方同時丟掉兩處,那麼,他的局勢岌岌可危。
太平天國西征早期,太平軍攻取九江後,直下武昌,分兵攻略兩湖,完全處於戰畧攻勢。
湘軍崛起後,連續大敗太平軍,氣勢洶洶,但石達開在九江-湖口之戰逆轉後,立刻反擊,再下武昌,完全掌握了戰局主動。若非石達開奉命回天京,湘軍形勢岌岌可危。
而當湘軍利用太平軍連續內訌的當口攻下九江後,雙方旋即進入僵持期。
僵持期,儘管陳玉成、李秀成連續取勝,但始終沒有重新掌握戰畧主動。
而且,無論太平軍在其他戰場戰果多麼豐碩,一旦安慶遺失,太平天國旋即岌岌可危。
長江之長、天下之大,為何九江、安慶兩處如此緊要呢?
咽喉——九江所謂咽喉,就是小小地方,卻關乎全域。
九江,便是其中咽喉。
如果太平軍控制九江,會發生什麼呢?
彼之有潯,實則江左老巢之命脈所關,而江右諸股之咽喉所通也。我必得此,斯足以下規建業,上固荊鄂,通西南之門戶,為澄清之本根。——李續賓。
1、江西戰場的絕對主動權。
江西北部的地形,如同一個瓶子。兩面的大山是瓶壁,瓶口是九江-湖口。
由於兩側皆是大山,大規模用兵不方便。
無論是從兩湖還是蘇皖,要攻略江西,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從長江進入鄱陽湖。
九江-湖口,是其中咽喉。
如果太平軍控制九江,則可非常便利地調撥大軍南下攻打南昌等處,佔據江西戰場的絕對主動權。
2、兩湖戰場完全主動。
守武漢而不可戰於武漢。守武漢的前提,西面田家鎮、九江不可失!
一旦控制九江及西面的田家鎮,武漢三鎮將再無險可依。
太平軍傾力東進,將輕鬆攻佔武漢三鎮,掌握九省通衢。
如此,太平軍可以完全自主、高效地跨長江調兵,攻略湖南湖北,而對手將被大江所阻,調轉不靈,陷入各自為戰的困境。
1856年,九江、湖口之戰後的局勢便是如此:太平軍所想披靡,湘軍被壓制、分割於江西、湖南、湖北,勉强支撐。
儘管如此,曾國藩還是留了一手:他下令塔齊布率精銳繼續賴在九江附近,牽制太平軍。
潯郡據長江之腰臀···其間一經撤退,則九江、湖口、小池口之賊···無所顧忌,內犯江西,上串鄂嶽,均不得知。——曾國藩
同樣,天京事變後,太平軍連續遭遇內訌,實力損失嚴重,又無統一指揮,但林啟容死守九江,為太平軍重新整頓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可以說:如果太平軍控制九江,則太平軍將處於戰畧攻勢地位。
安慶:命脈如果說九江得失,關乎戰畧主動權,那安慶得失,則直接關乎太平天國的性命了。
1、糧食糧食。
由於清軍的長期封鎖,天京糧食難以從東面獲取,只有依賴安徽。
皖南、皖北的糧食,從金柱關、裕溪口進入長江,運入天京。
一般安慶失守,天京糧道將直接暴露於敵軍面前,不能再用!
李秀成在安慶危急時,曾建議天京屯田,以備萬一,但被貪墨的洪仁達、洪仁發兄弟破壞。
最終天京決戰時,天京無糧,諾大的天京,只能容數千兵把守,周邊援軍抵達,也因無糧不能持久!
2、聯絡南北。
安慶北為大別山,南為長江,猶如一個下場口子的出口。
安慶在手,則皖南、皖北暢通無阻。
尤其是向北,取廬州(合肥),可以和皖北、中原地區的撚軍聯成一片,這對於全國的反清形勢都是極為關鍵的。
安慶之戰,撚軍兄弟和太平軍一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為此地得失對太平軍、撚軍,甚至中原各地義軍都十分緊要!。
安慶失守後,儘管江北仍有近百萬兄弟部隊,但卻“雖近在咫尺,卻鞭長莫及”,無力援救天京了。
可以說:安慶一旦有失,太平天國大江南北的軍隊將在戰畧上陷入被分割的困境,天京將失去其糧食來源、前線屏障,雖有堅城,但根本無法自立!
易守難攻當然,僅僅只是位置重要,還不足以讓人誓死必保。還需要:易守難攻。
否則,失去容易,收復也容易,那就只能稱之為戰畧要道,而不必成為誓死必保之處了。
只有易守難攻之處,一旦遺失,很難拿回,這個地方才成為具有决定性意義的要點。
九江、安慶,正是易守難攻之處。
1、直接攻擊難度大。
九江、安慶,都是臨江依山,天然就是防禦壁壘。
敵軍登入選擇有限,即使登入,兵力也不易展開,即使兵力展開,仍需要仰攻攻破險阻。
2、圍困難度大。
兩處都是湖泊港汊縱橫之地。
對手即便圍困城池,但因為湖面寬廣,徹底斷絕內外難度很大。
3、打援難度打。
援軍要抵達九江、安慶,非常便利。
從湖北、江西、安徽抵達九江;從江西、皖北、皖南、江蘇抵達安慶,都十分便利。
囙此,對手要攻取九江、安慶,既難以迅速攻取,又難以徹底圍困,相持中,打援的壓力又極大。
如果早期清軍組織得利,安慶、九江這樣的地方防禦不空虛,太平軍難能如此輕易獲取!
所以說:蒼天待太平天國不薄,太平天國不可謂不得天時!
同樣,如果太平軍組織得好,九江、安慶,未必會遺失!
只是···
九江、安慶,是關乎全域的要點,對此,太平軍、清軍都有清醒認識,雙方也都進行了不惜代價的爭奪。
僅就戰畧、戰術而言,雙方不分伯仲。
遺憾的是:九江之戰時,太平天國最大的兵團是石達開兵團。當時,石達開兵團離九江不遠,卻因正要出走,未盡力營救;
安慶之戰時,李秀成兵力大,並與陳玉成等人達成了配合作戰的協定,但因不是自己地盤,未盡全力。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此言不虛!
天時、地利方面,太平天國不虧。他們之所以失敗,關鍵在失人和!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