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神話傳說中的生物,在《山海經》等書籍中都有記載,不過從古到今,卻沒有人見過真正的龍,許多所謂的目睹事件也沒有足够證據支撐,直到1934年在營口發生墜龍事件,有許多人見到一個酷似龍的生物。
龍,不僅是神話傳說中的生物,還是中國古代人民的圖騰,後來封建社會的君主將它和自身綁定在一起,為它賦予神聖色彩。關於龍的形象,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有許多記載,王充在《論衡》中寫道:“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這就是漢代龍的樣子。
古代的描寫大都比較模糊,很難形成龍的直觀形象,直到明代時期,龍的形象才開始變得豐滿起來。在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中對龍做了細緻的描寫:“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後來,所有龍的造型和圖畫,基本都是參照《本草綱目》中的記載,雖然中國古代對龍的外觀有許多描述,但誰都沒有見過活的龍,這也是許多人對龍這個生物的存在抱有懷疑的重要原因。近代時期,中國發生一次多人目擊真龍的事件,也就是營口墜龍事件,這一次似乎出現一條真龍。
那是在1934年7月的一天,這條疑似“活龍”的生物墜落到田莊臺上,當時年僅9歲的女孩肖素芹,在父親的帶領下近距離觀看這一條“活龍”。根據肖素芹後來在採訪中的描述,那是一條全身灰白的龍,它當時並沒有死,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兩個眼睛不停地眨動,肚皮上有兩個小爪子。
這條“活龍”狀態很差,當時圍觀人群擔心它因缺水被活活曬死,便自發地在龍的上方搭了一個凉棚,並且打水澆到龍的身上。附近廟裡的和尚聽說這件事,也趕去龍的身邊為它念經做法。這條龍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一直沒有死去,過了幾天,龍所在的地方突然下了一場大暴雨,豪雨過後,人們發現那條龍已經不見蹤影。
事情到這裡並沒有結束,那條龍消失一個月後,突然又在營口出現,當時它下落的位置正好在河邊,龐大的身軀直接撞翻河裡的三條小船,它的尾巴將河邊的幾所房子都壓塌了,這次事件還造成9人的死亡。不過這一次這條龍沒有停留在原地,據當時的目擊者說,那條龍在水中瘋狂地翻騰了一會兒,很快就消失了。
那條龍消失之後沒過幾天,當地人在又一場豪雨後發現一具巨大的動物屍體,不過由於屍體已經高度腐爛只剩下骨架,所以不確定是不是那條消失的龍。但不明生物的頭骨上有兩隻角,看形狀像是鹿角,在屍體附近,還散落著大量鱗片,種種迹象表明,這個不明生物就是當初的那一條“墜龍”。
這個“龍骨”後來被保存在營口的一個師範學校裏,但在抗日戰爭期間,這具骨架卻失踪了。時間來到2004年,當初營口墜龍事件已經過去了很久,不過還有一些目擊者健在,《走近科學》欄目專門邀請他們,參加拍攝關於這次事件的紀錄片。
受邀的目擊者中有一個叫孫正仁的老人,他在不明生物的骨架被發現後,花了很大力氣收藏龍骨,為了支援國家的科研事業,他將龍骨捐獻出來。自然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馬上對這塊“龍骨”進行仔細研究鑒定,不過他們研究之後認為,這塊所謂的“龍骨”只是一萬多年前的野馬化石。
《走近科學》欄目組實地走訪當初墜龍事件發生的地方,結合目擊者的記憶,最後給出結論,他們認為當初的營口墜龍,只是一條迷途擱淺的須鯨遺骸。對於這個結論,目擊者並不同意,他們一致認為自己當初看見的就是一條真龍,觀看節目的羣衆也提出不同的意見。
這個不明生物的骨架上有一對形似鹿角的角,須鯨是沒有這樣的角的,而且孫老人提供的龍骨只有28個骨節,一般的須鯨則有58節脊骨,數量上也不一致,所以二者並不是同一個物種。
“營口墜龍”事件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明確的結論,當初的那個不明生物到底是不是龍,還有待時間給出真相。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在不遠的未來,將會解開墜龍之謎。
參考資料:
《說文解字》
《論衡》
《本草綱目》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