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曹軍確有優勢。劉備軍在曹軍將領面前屢吃敗仗。
但是法正所提出的正確戰畧,使劉備牢牢把握戰局主動,最終取勝。
法正對漢中之戰從戰畧上進行的分析,是劉備取勝的關鍵。
1、必須攻取漢中。
這個是廢話,不多說了。
2、時不可失!
曹操在總體實力上優勢明顯。但曹操攻取漢中後不趁機攻取西川,不是腦子不够用,也不是實力不够用,而是屁股後面還有一堆事情要忙。
現在留守漢中的曹軍兵力不足,而夏侯淵、張郃的才略不如我們的將帥。現在我們去打,可以形成局部優勢!
“時不可失”!
在法正分析的基礎上,劉備製定了攻取漢中的戰畧。
第一步:斷絕內外。
局部我強敵弱,整體上敵強我弱。
要盡可能“斷絕內外”,爭取局部兵力優勢!
第二步:計賺敵將。
夏侯淵、張郃才略不足(法正原話,非小編觀點),那麼,通過用計,“賺”一些優勢!
第三步:拖。
如前兩步成功,曹操救援難度大,我軍防守難度小,那麼,以“拖”字訣,就能擊退曹操了。
劉備按照清晰的“三步曲”,牢牢把握了戰局主動。
後來,曹操聽說這些都是法正之謀時,遺憾地說:我就說劉備沒有這麼牛逼嘛,原來是有此人在教他呀!
斷絕內外:屢戰屢敗,實現目標。漢中之戰的第一步,就是斷絕內外。
所謂“斷絕內外”,主要是斷絕武都、陰平方向。
提到漢中與北方的聯系,許多朋友都喜歡津津樂道於翻越秦嶺的那幾條道。
其實,這不是主流。誰也不是吃飽了撐的非要搞極限挑戰。
上圖:藍色為曹操攻張魯路線,紅色為曹操與劉備漢中之戰時行軍路線。
無論是東漢劉秀取漢中還是曹操征張魯,或是後來諸葛亮優先選擇的“安從坦道”,多是自武都、隴右方向行軍。
囙此,所謂“斷絕內外”,主要就是斷絕武都、陰平方向的通道。
劉備軍開局,就瞄準了這兩個方向。
張飛、馬超率先出軍,前出到武都方向,進軍到固山,揚言要把武都的後路也絕了。
結果,曹休識破計謀,一波猛揍,蜀將吳蘭被殺,張飛、馬超退軍。
隨後,劉備令陳式封鎖陰平到漢中的要道:馬鳴閣道。
徐晃出手,大破陳式。
可以說,戰術上,曹休、徐晃的表現非常不錯,劉備軍屢戰屢敗。
不過,由於劉備的目標選得賊,劉備軍還是控制了馬鳴閣道,而由於馬超等人的影響,武都方向也再難成為曹軍安全的進軍線!
曹操要進入漢中,將不得不從褒斜道等處翻越秦嶺,難度大為新增。
“誘”:屢戰不利,實現目標。在“斷絕內外”取得初步戰果後,劉備開始直攻漢中。
法正說夏侯淵、張郃帥略不足,可能是有點輕敵了。
夏侯淵駐陽平關,張郃屯廣石,劉備皆不能勝。
劉備分兵猛攻廣石,仍不能擊敗張郃,戰事陷入僵局。
劉備知“時不可失”,現在正是盡力之時,遂“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充實力量,進軍定軍山。
夏侯淵無奈,只得率軍前來征戰,劉備“誘敵”成功,反客為主。
定軍山一戰,千古名篇,夏侯淵被斬,劉備終於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優勢。
“避”:拖垮曹操定軍山之戰後,劉備軍取得優勢,劉備抓緊時間,在漢中險要站穩了脚跟。
此時,劉備已底氣十足:“雖曹公親來,無能為也”。
由於劉備“斷絕內外”之策的效果,曹操不敢走之前走過的武都方向,只得從褒斜道進入漢中。
褒斜道,多用木制棧道為路,糧食運輸困難,若遇大雨,更是難行。
囙此,劉備只要“避”,就能拖住曹操。
與此同時,黃忠、趙雲,多次“奪米”,騷擾曹軍補給系統。
漢水之戰,黃忠奪米未回,趙雲前去觀察時遭遇曹軍大軍,趙雲巧施“空營計”,挫敗曹軍,使曹軍物質、精神雙重打擊!
最後,曹軍被迫遷徙百姓,退出漢中。
漢中之戰,曹操治軍半年後進入漢中,但僵持僅2月即退軍。
可見:劉備爭取的戰畧,使曹操無計可施。
好的戰畧,可以容納一些戰術失誤。
漢中之戰即是如此。
儘管曹軍在總體實力上佔據優勢,但法正牢牢抓住曹操軟肋,以“斷--誘--避”三個步驟,牢牢把握戰場主動。
最終,儘管曹軍實力强、將帥猛,儘管曹軍在戰場上多次擊敗劉備。但是,戰場主動權,自始至終,都在劉備之手。
正確的戰畧,可以事半功倍。
祝君勝利!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