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川之戰時,劉備為何要讓龐統隨軍,卻將諸葛亮留下來鎮守荊州

湖北 74℃ 0
摘要: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得其一,即可安天下!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後就如魚得水,事業也開始蒸蒸日上了。西元211年劉備入川時,將諸葛亮和關羽等人留下鎮守荊州,而是命帳下謀士龐統以及數萬步卒隨自己入蜀與劉璋會和。綜上所述,劉備留下諸葛亮和關羽等人共同鎮守荊州,而帶龐統入川,其實就是一個明智之舉,只可惜天不遂人願,龐統不幸命喪落鳳坡,劉備也囙此痛失一臂。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得其一,即可安天下!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後就如魚得水,事業也開始蒸蒸日上了。

然而,令很多人感到不解的是,就是這位既有仁人君子之心,又有英雄豪傑之才的蜀漢丞相,卻很少跟隨劉備征戰沙場。即便是劉備人生中最重要的幾場戰役:奠定劉備基業的入川之戰、穩定四川的漢中之戰以及對蜀漢影響極大的夷陵之戰,我們都沒有看到諸葛亮的身影,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西元211年劉備入川時,將諸葛亮和關羽等人留下鎮守荊州,而是命帳下謀士龐統以及數萬步卒隨自己入蜀與劉璋會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西元214年,龐統在率眾攻打雒城之時身中流矢,不幸去世,年僅三十六歲。

龐統的死不禁令人感到惋惜,但更多的人卻認為,劉備入川時命龐統隨軍,原本就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如果當時是諸葛亮隨軍入川的話,其結果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劉備又為何會做出如此决定呢?

首先,臥龍、鳳雛雖說齊名,但他二人的特長卻是有差异的。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是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對諸葛孔明所作出的評估。其意思是說,諸葛亮的才幹更多是體現在治國安民方面,而軍事才能相比較龐士元來說還是略遜一籌的。這一點從劉備取川時,龐統所獻出的上中下三條計策就可以看出。

而且那時候荊州初附,劉備如果只留下性格剛戾且驕矜自傲的關雲長留守坐鎮的話,顯然有些不太妥當。此時,就必須要留下一個人來和關羽共同鎮守荊州,但這個人不可能是剛剛依附自己,且在軍中還未樹立起威信的龐統,只能是諸葛亮莫屬。

其次,諸葛亮與龐統二人在性格上有著很大的差异。

和龐統相比,諸葛亮雖說更為年輕,但處事卻永遠都是小心謹慎,一副老成持重的樣子,習慣觀望大局的他從來都不會做一件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反而是龐統的性格要更加地直爽率性,在遇到一些難以抉擇的事情時能够當斷則斷,絕不拖泥帶水。

比如,就在劉備兵不血刃地拿下益州,興奮地飲酒慶祝之際,龐統就曾毫不猶豫地出面制止劉備。龐統對劉備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如這般得罪主公且煞風景的話,想必做事謹慎的諸葛亮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說的。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性格確實更適合治理國家,而龐統的直率性格則更適合隨軍出征。

另外,龐統加入劉備集團較晚,相比起諸葛亮,他更需要建功立業樹立威信。

在劉備看來,此次命龐統隨軍入川,如果能够順利拿下益州,那麼對於他在軍中樹立威信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樣一來,不僅維護了蜀漢集團內部的公平性,不至於讓以諸葛亮為首的舊屬們功勞過多而遭人忌恨,同時還避免了龐統因為沒機會施展才能而心生不滿。

可以說,劉備的考慮還是很周全的。他其實就是想要諸葛亮、龐統等人都可以各展所長為蜀漢效力。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劉備對於諸葛亮顯然要更加地信任。

畢竟,作為劉備的老部下,諸葛亮在其四處逃亡、身無定所的時候就義無反顧地跟隨著他,這對於劉備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所以他也絕對的信任這個軍師。

龐統雖說也是天下奇才,但跟隨自己的時間還不是太長,囙此也就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更何况,龐統當年還曾在周瑜處擔任過功曹,就算劉備相信他的才能和品行命他鎮守荊州,且不說眾將士是否服氣,單就看關羽的性格,這二人怕也是很難共事的。

綜上所述,劉備留下諸葛亮和關羽等人共同鎮守荊州,而帶龐統入川,其實就是一個明智之舉,只可惜天不遂人願,龐統不幸命喪落鳳坡,劉備也囙此痛失一臂。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