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奉化還是河南許昌?蔣介石身世之謎(下)|特稿

浙江 166℃ 0
摘要:提起蔣介石的原籍,人們自然會想到浙江奉化。這是官方及史學界均已認同的結論。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關於蔣介石的原籍還有另一個版本,那就是河南許昌。早在1926年江南就有不少關於蔣介石就是河南許昌的鄭三發子的傳言,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初,香港作家唐人根據蔣介石的一比特侍衛官提供的鄭發找蔣介石認親的史料,寫成的《金陵春夢》第一集《鄭三發子》問世以來,關於蔣介石原籍許昌的傳聞更是沸沸揚揚。種種謎團令人費解。

提起蔣介石的原籍,人們自然會想到浙江奉化。這是官方及史學界均已認同的結論。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關於蔣介石的原籍還有另一個版本,那就是河南許昌。早在1926年江南就有不少關於蔣介石就是河南許昌的鄭三發子(即鄭三發)的傳言,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初,香港作家唐人根據蔣介石的一比特侍衛官提供的鄭發找蔣介石認親的史料,寫成的《金陵春夢》第一集《鄭三發子》問世以來,關於蔣介石原籍許昌的傳聞更是沸沸揚揚。那麼蔣介石到底是不是許昌的鄭三發子?他又是怎麼從許昌到奉化的?他的“胞兄”鄭發幾次赴重慶、南京尋親認弟,蔣介石為何態度曖昧?種種謎團令人費解。為揭開謎底,本文作者李耕五進行了考證。

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些事

1921年蔣介石在其編寫出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把他的母親王采玉的出生寫在了浙江嵊縣葛竹王有則家。10年後(1933)重修《葛竹王氏宗譜》時,又稱:“王有則生二子,賢巨、賢裕,女一,適溪口清國學生蔣肇聰(肅庵),為前任國民政府主席兼海陸空軍總司令,現任軍事委員長蔣中正(介石)之母。”

舊時修家譜女兒不入族譜是人所共知的,為什麼1933年續修的《葛竹王氏宗譜》特把王采玉入譜?除專把軍事委員長蔣介石之母的身份點明外,是否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意,點明她是葛竹王有則之女從而隱瞞她來自河南許昌?

1946年秋,蔣介石責令蔣經國牽頭重修家譜,以查清蔣氏宗譜中的兩大疑處,其一,蔣氏先系究系何人;其二,蔣母王采玉之籍貫究系何處。前面已經有了兩次修譜經歷,為何還要重新考證“家母王采玉之籍貫究系何處”?是不是想通過重修家譜來顯示一下自己出身“高貴”,而不是像民間傳聞的那樣,他是一個“拖油瓶”?

蔣介石的母親王采玉

鄭發多次赴重慶、南京找他認親,蔣介石均避而不見,卻也沒為難鄭發,雖然為掩人耳目把鄭發先是關進了白公館,後又關進了息烽集中營,卻又對鄭發及全家進行種種優待,甚至1944年日軍占領許昌前,還讓其全家遷往重慶避難。而且蔣介石到臺灣後,偶然在桃園縣大溪鎮發現有一個叫“福安裏”的小山村,即建行館,行館建成後,命名為“慈湖”,與其母墳莊“慈庵”齊名,生前常到此小住,死後在遙望大陸有家不能歸的情况下,又厝棺在那裡,這是否意味著“落葉歸根”,他終歸於“福安”之“故里”了?

更有意思的是,從國民黨中央大員到河南地方要員均對鄭發一家特別關照。如1941年鄭發去重慶找蔣介石認親後,1943年重慶國民政府給許昌縣長李峰來信,叫李峰去重慶參加“集訓”,李峰到達重慶後,國民黨大員國防部長陳誠和考試院長戴季陶接見了他。李峰受戴季陶所囑,還專程到白公館看望了在那裡的鄭發。李峰從重慶回許昌後,立即召開由各級官員參加的縣政會議,會上,他特別高興地宣佈說:“咱們許昌出了個大人物,原來蔣委員長還是咱許昌人。”會後,他又到靈溝鎮(今河街鄉)看望了鄭發一家,並任命鄭發之子鄭雙喜為不到任的縣國民兵團額外副官,每月發給餉糧小麥300多斤。

許昌淪陷後,李峰逃亡到重慶,又被任命為國民政府立法委員(上海解放時,他聯絡60餘名國民黨立法委員參加起義。新中國建立後,在中央人民政府任參事,1969年病故,享年76歲)。他兒子李漢超1993年從北京給我來信說,他父親新中國成立後不斷對知己朋友談論以上事實,而且非常肯定地對好友說蔣介石是河南許昌人。

抗戰勝利後,鄭發一家三口從重慶衣錦還鄉後,新任許昌縣長宋瑉又把鄭發續為縣參議員,叫他在城裡某商店閑住。當年冬,南京救濟總署副署長鄭道儒來河南視察工作時,受戴季陶之托,還專程到許昌看望鄭發。他見當地政府對鄭發一家照顧得還不錯,才滿意而歸。

1946年冬,鄭發第二次到南京認親,這次,他請人寫了封信上呈蔣介石。這時蔣介石正忙於召開“國民大會”,但還是派國民政府文官長兼中央設計局秘書長吳鼎昌會見了鄭發。在吳鼎昌的關照下,鄭發被安排在國民政府門前的一家水果店閑住。

到1947年5月間,吳鼎昌再一次找到鄭發,一是把鄭發寫的那封信拍成照片後給他一張,並說:“你的信主席看過了,也等於見了你本人,你就拿回去做個紀念吧。如果回家後有什麼困難,只要持此照到官府一展示,官府一定能幫你解决的。”二是吳鼎昌給河南省主席劉茂恩寫了一封信,讓鄭發回許昌路過開封時面交劉茂恩。

就這樣,在吳鼎昌的勸說下,鄭發返回了許昌。1947年秋冬,鄭發來到開封。在河南省主席劉茂恩的關照下,在開封保安隊當上了個不管事的副官,授步兵少校軍銜,按月發餉。鄭發在開封居住幾個月後回許昌時,劉茂恩又叫省財政給他一筆錢。鄭發用這筆錢的一部分蓋了三間小樓。

由於認親之念未滅,1948年5月8日,鄭發從開封起程,再次來到南京。請人於5月23日給蔣介石呈上了第二封信。但是,蔣介石仍是只派吳鼎昌匆匆見了鄭發一面。當時河南籍軍政要員在南京大三元飯店會餐時,還經常邀鄭發參加。

蔣介石與鄭發有“八相同”

為考證蔣介石是不是就是河南許昌的鄭三發子,1992年冬,我去蔣介石家鄉奉化溪口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在浙江省政協文史辦和奉化市政協文史辦的協調安排下,我走訪了當地幾比特老人,後又到溪口參觀了蔣氏故居豐鎬房和蔣母墓,並又和溪口博物館負責人進行了交談。

這次歷經半個月的考察,我獲益匪淺,特別是浙江省政協文史辦主任說過的一席話讓我記憶深刻,他說:在蔣介石原籍奉化說和許昌說都可信的情况下,作為學術研究,只有允許“兩說並存”。

經過十數年的調查考證,我把收集到的大量關於蔣籍許昌說可信的真實史料,經過整理,於1994年寫出了20多萬字的書稿《蔣氏身世新探——蔣介石原籍許昌說述證》。因為蔣介石是比特敏感性人物,祖籍問題又浙、豫兩地有爭議,國內許多出版社都不敢出版,直到2000年8月才最終由河南大象出版社編輯出版。

在書中,我提出了蔣介石原籍許昌說有許多無法否定的理由:首先,是蔣介石與鄭發有許多相同之處:一、相貌相同(蔣介石與鄭發相貌相像);二、生母姓氏相同(均姓王,且一叫王采鳳,一叫王采玉);三、父姓相同(鄭三發子繼父與蔣父均姓蔣);四、籍貫相同(均為浙江奉化);五、父親職業相同(均為鹽商);六、兄長姓名相同(鄭三發子繼父的長子蔣錫侯和蔣介石的長兄蔣錫侯之名相同);七、生年相同(鄭三發子與蔣介石均生於1887年,屬相猪);八、鄭發父名鄭福安,而蔣介石生前在臺灣思鄉難歸的情况下,偏偏選離臺北60多公里的一個名叫“福安裏”的小山村,作為自己在臺灣死後的歸宿地,為何如此巧合?

其次,鄭發乃一介平民,如果沒有真憑實據,借他幾個膽,我想他也不敢三番五次地找當時的國家最高元首蔣介石認親。而蔣介石儘管不予接見,不肯承認鄭發這個异姓的鄉下人是自己的親哥哥,卻每次都派要員接見。1941年鄭發赴重慶找他認親時,他不但不治罪,反而派宋美齡出面接見,還叫軍統頭子戴笠處理這件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冒充領袖親兄弟案”。

戴笠後來雖然把鄭發關進了白公館和息烽監獄,但卻給予了优渥待遇,讓他在獄中活動自由,還按月給他發薪,甚至在1944年日軍佔領許昌前的緊急關頭,還寫信寄錢讓鄭發的妻女遷往重慶避難。當鄭發妻女到達重慶後,先給其女雇傭家庭教師,後送其女上學,還在經濟上經常接濟。

更有甚者,在息烽監獄,鄭發一家多次給革命人士(如韓子棟)提供幫助,特務卻奈何不了他,這樣的特殊,常人怎麼能享受到?後來鄭發兩次到南京,每次都由國民政府秘書長吳鼎昌接見,他寫給蔣介石的兩封信也得到了國民政府相關組織的謹慎處理,認真歸檔。

吳鼎昌勸說鄭發返許昌時,還給河南省主席劉茂恩寫信,讓對其全家關照。鄭發返回河南後,劉茂恩不僅給鄭發封官加爵,授以“步兵少校”軍銜,任他為開封保安隊名譽副官,而且還給他一筆數目不小的安家費,使其在家中新建青磚舊式樓房三間,至今已成為人們前去觀賞“蔣介石故里”的歷史遺跡。所有這些,是不是反映了蔣介石對鄭發欲殺不忍,欲認又有損他地位和身世的一種心理狀態呢?

雖然當事人蔣介石沒留下隻言片語說他究竟是不是許昌人,當年的知情人宋美齡、吳鼎昌、戴季陶、戴笠等也都一一作古,但我以為,有知情人的陳述,有檔案資料的佐證,在蔣介石原籍奉化說的基礎上還有許昌說並不是空穴來風。

(口述/李耕五整理/樂楚筆錄/李一丁)

- END -

責編丨齊風

美編丨黎珊

初審丨秦言

複審丨楚文

轉載請注明:“文史博覽”(wsbl1960)微信公眾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系後臺删除

☆想要投稿

或者直接給我們微信後臺留言交流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